抗震救灾新援手

2015-09-09 02:26王瑞良
科学24小时 2015年9期
关键词:智利灾害救援

王瑞良

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遭受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尤以地震的影响最为严重。中国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20世纪,全球共发生过3次8.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2次在中国,而全球发生的2次导致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在中国。

因此,尽快研发针对地震的新技术、新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对人类来说,同样意义非凡。

新媒体成为地震消息新来源

灾害发生后,人类往往有两大迫切需求:灾害信息的及时传播和灾后的有效救援。

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年代,信息传播和灾害救援往往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和各类互联网社交媒体,可以把有关信息及时传遍天下,进而为尽快开展救援行动提供帮助。如今,有关灾害信息的传播速度,几乎达到了现有电子产品和电子通信技术的极限,它们使地球“变得更小”。

近年来,有关汶川、海地、智利、玉树和尼泊尔等大地震的消息,都不是首先通过电视节目或专门的新闻报刊传播的,人们反而是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相关讯息。借助于新媒体,智利在大地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红十字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就为受害者送去了援助。

互联网社交媒体还能让受害者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让救援人员可以相互交流。就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科学家也通过分析互联网上的访客流量和话题等数据,来分析地震震动、地表活动和破坏程度的相关信息。

让灾害救援更及时快捷

当然,互联网社交媒体的重要作用,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对受灾群众的救援方面,包括有针对性的筹款和更有效的救助。

利用新媒体的全球覆盖能力,救援组织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募集到成千上万的善款。例如在海地地震中,为了响应来自社交网站Facebook的号召,中北美洲的手机用户在两周内便向红十字会捐助了2500万美元——人们只要发送“Haiti”到“90999”,便能捐赠10美元。由此可见,在此类活动中,社交网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Facebook已有4亿左右的活跃用户,其中有1亿用户是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进入该网站的。

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则让海量用户,在第一时间收看到了数千个有关海地灾情和恢复状况的视频节目。而在智利地震发生后不久,该网站上还出现了名为“给智利希望”的视频,并开展了一场筹集赈灾善款的活动。

世界红十字会曾在其Twitter的官方网站上,邀请了一批明星举办过一场“给海地希望”的赈灾义演,并向全球转播,募集到了巨额救灾资金。该网站还利用一张世界地图追踪震灾信息。由于不断有新信息传来,这张地图直到现在每隔几秒钟依然会亮起。据称,自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大地震后,该组织Twitter帐号的粉丝数量激增,一周之内就增加了1万个。

搜索引擎谷歌和雅虎等则利用“人肉搜索”技术,通过用户输入的地震受害者的姓名,快速查找对方的电话号码、地址和其他详细信息,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在海地地震中,一位加拿大外交人士被压在太子港某座建筑物的废墟下等待救援,他用手机向加拿大外交部发去了求救信号,加外交部则通过搜索引擎,很快就查清了他当时所处的具体位置,成功地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地震灾害期待预警新技术

尽管新科技推动了抗震救灾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是人们并不满足,因为从世界范围来说,大家最为关心的地震预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就在今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大地震发生前不到半个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还曾召开过地震研讨会。当时专家所能预测的仅仅是“下次地震或许会在今后数年或数十年内发生”。而提前数天或数周发出警报,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地震预报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久攻不克的技术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部署在地表以下的观测点的深度远远不够。地震通常发生在地球深处,浅源地震一般是在地下70千米之内,中源地震在地下70~300千米,深源地震则发生在地下300~700千米,而我们目前最深的观测点只能达到地表以下12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我们现在还只是在蛋壳的表面做文章。

当然,面对地震预报这个技术难题,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美国在加州地区部署了一套系统,由多个装有地震检波器的监测站组成。地震检波器可以监测到P波(Primary Wave,即地震产生的没有破坏力的波),它能够比S波(Secondary Wave,即能使地面晃动的具有破坏力的波)更快地穿越地壳。一旦P波抵达地震监测站,该信息就会通过电话线、调制解调器或通信卫星传送至试验室,计算机便可以利用先进的运算法则计算出P波的震源和震级。从而在S波到来之前,尽可能地提早预警及部署。该系统曾在2014年的加州纳帕地震发生前,提前5~10秒发出了预警,使人们有时间关闭煤气、打开门窗,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

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日本研发的地震预报系统监测的范围则更广。自2007年以来,当地震强度大到足以使墙体产生裂缝时,该系统就会向中心计算机、市政机构等发出警报。接着,纳入该系统的重要部门,如核反应堆、子弹头列车制造厂等就会自动关闭。据悉,在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时,该系统曾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这些新技术、新应用理应受到重视,并在全球的地震带上积极推广应用,但目前影响它们普及的最大瓶颈是昂贵的造价。如果美国要建造一个覆盖全美西海岸的地震预警系统,投资总成本将达到3830万美元(约2.38亿元人民币),外加每年维护运营费1610万美元(约0.99亿元人民币)。

虽然要作出相对准确、及时的地震预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相信随着各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预警这个困扰人类已久的技术难题,总有一天会得到圆满解决。

猜你喜欢
智利灾害救援
欢迎回家
老顽童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救援物资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
幸福途中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