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从审视影片的角度来说,林超贤当然不能以一种完全的专业的角度来诠释这部其实需要很多艺术的影片,电影院里即便是试映场次,绝大部分的观众也是因为彭于晏、窦骁这些鲜肉的颜值而来的年轻帅小伙和心爱的姑娘,能吸收一些公路赛的术语和知识回家已属万幸,没有基础受众的体育电影如若过于专业恐怕连这一部分观众也会失去,这成为了《破风》无法回避的硬伤,高不成,低不就,但以商业电影的角度来看,这未必不好。
既然名为《破风》,就应该介绍这个词汇的由来,遍访几位公路车好友,虽然知晓其意,但却从没运用于实际的比赛之中。这也怪不得导演的台湾身份,这么一个很台湾话的词汇其实更适合于影视作品,更多的时候,大组赛中的所谓“破风手”就是我们说的领骑而已,而在平路赛段的最后阶段他们的名称稍有变化,叫做“带冲手”,英文leadout man。至于每队的主将,其实并不一定是所谓的“冲刺手”,这个名称更适合于平路赛段的赛段冠军争夺者。需要注意的是,真实的三大环赛中,山地赛段更能决定总冠军的归属,sprinter作为冲线手的翻译更加贴切,如此看来,其实无论“破风手”还是“冲刺手”在现实比赛中终归是工作分配不同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级别高低,作为影视作品的冲突化的描述其实很容易误导爱好者的励志方向。
既然提到合作与分工,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角色“兔子”,在影片中,在戈壁赛段率先启动的彭于晏实际上担当的就是这个职务而非“冲刺手”,兔子在大组赛的队伍中几乎是完全放弃自己服务于团队的角色,通常他们的任务是率先突出大部队打乱整个大集团特别是团队积分领先的车队和冠军衫所在车队的部署与进程。过早的突出意味着他们很难与冠军有缘,通常在运气好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在赛段的最后几公里被大部队吞没,但他们又绝对是英雄,环法赛段中的“敢斗奖”通常属于他们。有趣的是,中国惟一一位完成环法赛事的车手记成被誉为“兔子杀手”,他是车队中引领节奏并且追赶兔子的角色,虽然他在2014年环法中的计时总排名在所有赛事运动员中垫底,但他依然是车队几个冠军赛段中最大的功臣。公路自行车,从来都不是一个自我的比赛,而是团队的比赛。
为了让各种热血青年不至于迷茫在各种专业自行车中不可自拔,在《破风》的世界里,公路自行车运动很简单,赛事分一二三等,车队也分一二三等,车手们需要逐级打怪升级,和欧洲五大足球联赛一样。这一根基就完全背离了现实中的公路自行车运动。在现实中,赛事除了世巡赛(电影所谓的一级赛事)外,其他职业比赛统统归为洲际赛,洲际赛再分HC级一级二级等等;车队方面倒是和电影的分法差别不大,分为一级的Proteam,二级的Pro Conti和三级的Conti车队。电影里各个级别的车队要在对应级别的比赛中参加不同分站赛;现实中,不同级别的车队实际上可以跨级别参赛的,例如Pro Conti也可以通过外卡登陆环法。
无论电影还是现实,人是社会的主角,电影当然会放大主角以及放大冲突,《破风》的冲突点构架还算合理。从竞赛角度来看,三位男主角互相竞争的比赛场景基本就是全片的主要线索,鲜肉彭和鲜肉窦更是深得影院中各色女生的不住欢呼和惊叹,除了紧张的对脸戏份,当然还有垂涎欲滴的颜值与小肌肉作为回报。但转眼一看,环法赛上随意拈来的分站冠军们无论颜值还是强壮度似乎都不在一个档次,很显然,故事是有破绽的,林超贤没法为彭于晏和窦骁讲述一个更好的来历以及他们的人生背景,从普通人到环法车手所需要经历的道路其实更应该听听计成、徐刚的经历,而并非凭借自己15年的业余骑行体验,臆造导致了两个强大的BUG存在。关于仇铭,一开始我以为他是真实版的马克·伦肖,但是伦肖只能做配角,完全不是总冠军的料?看完爬武岭那个赛段之后才明白仇铭的模板居然是萨甘……但是后面仇铭居然都能赢郑和元了。
回到正题:从真实世界的车手类型来说,郑和元是典型的平路冲刺车手,而仇铭和邱田的设定则完全没法阐述了,也许邱田更类似王美银而仇铭更像是业余界的胡浩?不得不说,虽然没有战争题材电影那样主角光环太显眼,但在真实世界,仇铭头顶的主角光环还是过于巨大,被禁赛也没有闭门训练,几次酗酒,不戴头盔高速下坡居然没事,移植了自己身上的肌腱给女主,还马上满血复活,最后还进入顶级车队。这样的主角光环真是让那一大批计成们泪流满面。天赋如金塔纳,没有比赛也是老老实实回哥伦比亚努力训练;轻狂如萨甘,骑车泡妞也不忘戴头盔,就这个主角的设定来看,想要从中吸取更多正能量的车友还需要理性看待。
同样,影片中介绍了不少自行车的专业名词,如后勤车高速排故障、车队经理稳坐队车各种神指挥(事实上他们那种级别比赛不允许使用无线电,不过,这种剧情需要也可以接受),经理女儿Mac里面大量的实时数据,如心率、踏频、速度、功率等也很酷炫。比赛中各种神战术也让比赛变得有趣,感觉自行车比赛就是各种斗智斗勇。太多为了剧情需要定制的“神战术”让影片的真实性打了折。
很多人几乎没有接触过公路自行车,你可以拿短跑和长跑去理解其中的不同,短跑需要爆发力,长跑需要耐久力;肌肉作为人体发力的驱动杆为我们提供了驱使我们前进的基本要素,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不但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同时还会产生大量影响运动持续性的乳酸堆积,所以真正的洲际车队大组赛选手的平均体重、肌肉比重、脂肪比重、血液含氧量都有着严格的底线指标,特别是如今大环赛均以爬坡赛作为夺冠指标的风向下,体重过大、肌肉过多的能够对总冠军发起争夺的车手其实是很难见到的。通俗来说,大部分的大组公路赛冠军基本都是看似瘦如猴子的麻杆身材,这样能让自身的脂肪和肌肉水平都保持在刚好够用和好肉用在刀刃上这样的水平,乳酸堆积更慢,心脏负荷更小,而风阻也因为减肥的利好而更小。
当然,也不是每一种类的公路赛事都不需要肌肉的帮助,《破风》中王珞丹从事的另一种更古典的自行车赛需要的几乎都是有关爆发力的大腿肌肉,影片中王珞丹的场地追逐赛和后来在韩国拍摄的麦迪逊赛其实都属于这个范畴。场地自行车不同于大组赛自行车,属于古典公路车的范畴,除了零件个数屈指可数的特点外,没有制动和死飞结构意味着自行车完全靠大腿的力量驱动,因此,正常的场地车赛运动员大腿超级粗壮,因为没有动辄上百公里的赛程和上坡路段,选手基本不需要考虑乳酸堆积问题,强壮的大腿肌肉可以肆意繁衍。影片中的彭于晏和窦骁的肌肉生成从视觉上其实就更适合于场地赛事,需要注意的是,公路自行车赛的黄金年龄其实是30岁左右,这也意味着经验和技术在赛事中的价值,这完全不同于场地赛相对单纯乏味的绕圈赛程。
说回电影中的场地赛事,《破风》中发生在釜山的麦迪逊赛,是类似赛马、赛狗一样的赌博赛事。这场比赛颇有林超贤以往警匪片的粗砺残酷,倒是符合他自己的特点,麦迪逊赛是每队由两名选手组成,完成一定途中冲刺的比赛。根据各队完成比赛的距离和所获冲刺得分的多少决定名次。 在250米的场地上最多允许有18个队参加比赛。每队两名选手佩戴相同号码、不同颜色的号码布。每20圈一个途中冲刺。在途中冲刺中,获得第一名的队得五分;第二名得三分;第三名得两分;第四名得一分。追上大团者即获得一圈,被大团追上者即判失一圈。最终排名根据每队完成比赛的圈数和得分多少决定。不用替身完成拍摄是本片的幕后看点之一,赛制对选手间的配合要求其实很高,为此彭于晏和窦骁特意在韩国接受麦迪逊赛的训练。
除了两个人的默契之外,这个比赛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车速。因为是场地赛,一定要保持很高的车速,选手才能冲上有角度的倾斜赛道,速度稍慢,人和车就会摔下来,也会连带其他人摔车。从网上的麦迪逊赛的视频来看,经常看到12个车手,10个人摔倒,满地是血,没摔倒的那个就成了冠军,为了增加比赛的张力,林超贤特意设计的雨天比赛其实危险异常。
事实上,任何自行车比赛都是危险的,譬如王珞丹的摔车戏,虽然片中摔车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让整个事件看起来很神奇,但是运动精神真的不能小觑,因为这个情节是完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2010年11月16日,黄蕴瑶代表中国香港参加2010年亚运会。决赛全程80个圈。至第39圈,韩国车手在弯位突然失控堕地,撞倒位居次位的黄蕴瑶;而尾随的刁小娟等三位车手则闪避不及,连人带车辗过黄蕴瑶的身体。事件导致五名车手受伤。黄蕴瑶在右边肋骨骨裂及爆肺的情况下,忍痛再换上后备单车追回比赛车群,并且负伤踏完余下40圈的赛事;在最后阶段,黄蕴瑶更发力突围于最后两个冲分圈抢得五分升上次席,为香港赢得一面银牌。其后的颁奖典礼上,黄蕴瑶需要坐上轮椅,并且以纸板及胶布暂时承托肋骨,才能够缓慢地踏上颁奖台领奖。赛后她的心情仍然相当激动,一度哭成泪人;她解释因为下届的奥运及亚运将会取消记分赛,连世界杯赛事也会陆续地取消这个项目,所以这比赛对她尤其重要。有趣的是,不但赛事copy了这场,连名字也是,黄诗瑶和黄蕴瑶,双胞胎姐妹吧。
摔车的残酷性在大组赛中往往体现得更让人紧张,这也是历年环法或者环意宣传片中必须包括摔车镜头的原因,于是,《破风》之中造就了大量的各种摔车镜头和事件作为各个部分的视觉高潮。影片比赛中出现了大量的blocking/阻挡战术,而且是最后冲刺中故意阻挡,真实比赛中不仅很少出现,而且还很危险。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影片之中大量出现故意撞人导致摔车,将赛事裁判描绘得异常黑暗,事实上作为绅士运动的团队公路赛基本不可能出现这类场景,在各司其职的工作范畴里,故意撞人除了遭受严厉赛制的惩罚,车队的道德和形象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其次,带伤作战这样的高姿态完全不适合自行车运动的发展轨迹,仇铭在那样高速摔车居然没事马上就爬起来,然后邱田在麦迪逊赛场那样摔,明明就是锁骨要断了,居然也还能爬起来做最后冲刺;王珞丹则离奇被曲柄打伤,队医居然还放她继续比赛,队医/比赛医生再次被黑得体无完肤。赛场上其实不需要董存瑞和黄继光,一场不被重视的摔车能毁掉职业运动员剩下的所有机会,你要拿自己的运动道德来开玩笑,其实聊胜于无。
此外,导演为影片制造的最高潮其实算是整片的最大败笔,如果说之前的一个多小时中的小毛病有些鸡蛋里挑骨头,那么,臆造出来的腾格里沙漠赛事通篇充满了危险元素,而魔怔了的郑知元宁愿顶着可能无法参加UCI顶级赛事的预知也要加入其中,这样的热血似乎并不值得去鼓励。当然,让笔者欣慰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在沙漠骑280公里的UCI正式比赛,即使有,一个正常的车手也不会去冒这个险。然后就是比赛一开始就摔车,搞得好像自行车比赛随便就摔似的。
事实是,职业车手就是靠骑车吃饭,控车技术比大多数人想像的要好很多,这种大直路摔车更多是因为卡位的时候出现碰撞导致,但也不会全体演员睡马路啊。然后是车手起来出现团队挡风斜线阵,这个斜线阵(echelon)有着明显的缺陷,因为里面根本没有出现轮替,没有将斜线阵这种动态的轮转美展现出来,而恰恰就在这样的大风中,主角们在距离终点80公里的地方突围!之后隔壁巧遇百年不遇下雨,补给后勤两个小时都跟不上来,车手没有喝多少水在沙漠中骑两个小时,还有最后的冲刺、神战术,虽然最后传递的信息很好,立意也不错,但是内容完全就是胡编乱造级别的,为艺术而艺术显然不是一部严谨的体育竞赛片应有的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应当严肃,要说完整地观摩一场平路赛段的洲际环赛,其实大部分的时段几近乏味至极,因此就连环法赛也必须大打风景牌,至于赛段中各种有趣的细节也得靠观众独自去发掘与享受,台湾武陵赛段中彭于晏帅气的bunny hop(兔跳)过障碍,最后带伤追上并冲刺获胜,是整片中最大的细节亮点,同时展现了这项运动让人心动的地方,镜头罕见地将下坡这个公路车运动最吸引人,又精彩且易被人忽视的部分展现出来。美中不足的是,下坡虽好,感觉摄影镜头却并不如国际大赛下坡中交代得这么好;bunny hop兔跳这个动作设计得虽然有才,而且也比较真实,但却并不算精彩和有嚼头;真实世界中当然不乏这个事件的真实版本,阿曼2014巡回赛中,名将萨甘便是利用类似一次bunny hop兔跳的机会,越到了对向马路并且迅速加速甩开了尼巴里,这个举动让他得以夯实了最后的夺冠之路,当时的尼巴里不知道对于这样的举动作何感想。
最后,我们回到《破风》的本源,环法自行车赛已经走过了102个春夏秋冬,这让公路自行车比赛已远非我们想像中那么励志和制造传奇,脱离竞技体育的意义本身,自行车的竞速如今是靠众多门类的科学外加重金打造的“高黑科技赛事”,很多我们从没想像到的科技成果依靠成千上万的赞助费用运用于知名运动员身下的那个碳纤维车架上,只为减少哪怕千分之一的风阻系数,而运动员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在片中也可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