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润文:在写实中渗透视觉思考的深度

2015-09-09 18:16董萍徐静
收藏·拍卖 2015年6期
关键词:油画艺术家

董萍 徐静

四十年前,湖北汉口的旧城区解放公园,覆满绿草野藤的山坡上,弯曲的小径和湖塘边,高大茂密的树林中,一群快乐无拘的少年在这里写生。此时此刻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怎能料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其中一个少年将成长为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力量,凭借其精湛的写实技法赢得中西方评论家赞誉,甚至将扮演推动具象油画中西方对话与沟通的历史角色。

这个少年就是郭润文。

汉口老城里的逐梦青年

“创作写实油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一天就像一瞬,有时候回头看,发现一辈子不过是为几幅画折腾。”郭润文如此玩味自己的画家生涯。

采访当天,郭润文先生随意地穿了一件贴身的丝绵质地T恤,和少年一样的好身材,却又是一副老绅士的派头,摩登而优雅。谈起话来,温文尔雅却而又条分缕析。和记者聊到未了,他微笑着起身告辞,说定要去游泳了。每天下午3点,他雷打不动地会去广州美术学院附近的五星级酒店游泳,十年如一日,自律而坚持。

这种坚持和自律,亦贯穿于郭润文对艺术风格的追求。翻看他的画作,会发现似乎他的创作手法,自始至终虽然有微小的改变,但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创作主题。

郭润文坚信,艺术家要研究一个问题、一个艺术方式是需要花费一辈子的精力去完成,需要很长时间积累才能产生出一个明确的风格状态。因此他始终在探寻创作内在的唯一性和统一性,并不为市场波动所动。郭润文说,搞写实油画的艺术家,注定很孤独,注定要一笔一笔描摹勾勒,注定要穷尽一生,注定需要坚持和自律,他笑言自己无法“多快好省”地进行创作。

对于成为画家,少年时代的郭润文做梦都未曾想过。那时他的梦想,反而是当一个猎人,有一把真枪,一只猎犬,一匹快马,像鄂伦春族的猎人那样驰骋在林间。直到现在他还对那些箭弩刀叉之类的原始狩猎武器十分偏爱,见到了就设法收集。

从父亲起,往前数三代,郭家都没有一个画画的。大时代背景下,父亲报考“国立西湖美专”的梦想被祖父喝退。郭润文读了一年高中便辍学,在母亲的安排下,在基建队为泥瓦匠当手下,干搬砖、和水泥的活。那时的他,力气大得可以一次把三块砖往空中抛给工友。

可是这个泥瓦匠助手,并不安于工地的生活。偶然一次,郭润文看到“工农兵美术厂”里几个女孩子画的山水和花乌,他临摹了一只茶壶上的孔雀,自此,他对于艺术的感觉和梦想一下子被开启。

郭润文的艺术之旅开启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候的汉口老城,并没有人能真正在艺术上指导他。最早,一位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告诉他画画一定要先素描,要对着实物写生。

很快郭润文发现老城里有一批有和他有同样疯狂兴趣的年轻人。在工厂生产之余,大家毫无功利目地相约画画写生。朱晓果、陈中江、涂晓定、李潮邦和小包都是当年和他起画画的青年,武汉的大街小巷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欢笑。尽管画画引发厂长、车间主任甚至父亲的不满,甚至被冠以“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但他仍然相信自己有才能,觉得就应该做这件事。

在那个禁锢和沉闷的年代,画画让郭润文获得了某种释放和慰藉,而武汉也成为他精神栖息之地。以至于每次从广州回武汉,他总要去汉口的旧城区、江边、解放公园闲逛。

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这对郭润文而言,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人生机会。在高考停滞十年之后,在“盛况空前”的高考大军中,郭润文最终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离开了曾让他感觉心悸和窒息的工厂,生命有了新的起点。

实际上,郭润文少年时期的绘画经历并不顺遂,甚至充满偶然性和个人的抗争。回忆往昔,他却感觉自己十分幸运。他说自己在学习绘画最有感觉的关键时刻,“文革”结束了。他赶上了好时代的“尾巴”,考取了大学,开始接受学院系统的学习训练。

“如果没有赶上这个‘尾巴,我们就是业余的。简单来说,就是99%不会成功。”他如此慨叹。

身处文革时代,但郭润文并不甘心被时代隐没。暗淡的时代中,画画给他带来了生命之光。一旦1%的生命机缘降临,他便紧紧抓住,从一个老城里的无名少年,成长为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写实油画家。

写实中渗透视觉思考的深度

“在限制中才能显示身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自由。(歌德)”

通过规律才能建立艺术界限和限制,让创造力全面发挥。自由本身无论如何也不是创造力的保证。对于艺术的限制和自由的边界,写实油画家郭润文始终有自己的把握,他是个技术至上主义者,从不为没有技术支撑的观念所惑。

郭润文对于古典主义的热爱和偏执,始于大学时代。他迷恋油画的质地和效果,对于细节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让自己一直处于技术的训练状态,以摸索古典油画技法为主。在完成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学习之后,他又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在古典油画材料与技法专家宾卡斯主持的训练班里,他第一次目睹和实践了欧洲古典油画的整个技术过程。在经过十多年的训练之后,他形成了油画严格操作的概念。

大学毕业后,郭润文回到武汉,正赶上1986年“湖北美术青年节”,他参与了“圆房子画展”。此时的中国美术史,正是运动风起云涌,观念迭出,趣味急剧变化的年代。郭润文天天接触西方的东西和各种艺术观念的转换。但他有自己的坚持,他坚持每天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解决技术难题,从技术层面画得有“油画味”。

但技术并非他的全部追求,“在整个80年代,郭润文只是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到了90年代,他开始探索通过某些物象的特殊肌理的特殊把握,开始形成其画面的质地与风格,从而发展出一种个人化的样式。(杨小彦)”郭润文的代表作之一《永远的记忆》(1993),就是这种追求的初步显现。

在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和钻研后,郭润文的写实油画终于达到了技术和理念平衡统一的境界,于写实中渗透其视觉思考的深度,细腻和内省的感情。直至现在,即使把他放在世界范围内,和西方的写实油画家比较也毫不逊色。

意大利文化部司长美术史家克劳迪奥斯特尼拉迪在评价他的作品时说:“我们注意到艺术家(郭润文)如何描绘一群美丽的少女。被描绘的少女很明显正处于她们人生中从童年走向成年的一段重要时期,这段时期使她们变得腼腆、羞涩、含蓄、有点挑衅和充满迷茫。作品富有张力同时也带有一丝不安。艺术家似乎用一种尊重和谦逊的目光观察这些姑娘,呈现一幅构图坚实和目光温柔的画面。超越了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层面,这个层面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沉浸在安静的冥想中,然后达到画面的完美,不仅旨在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到画面本身,反而要求观者忽略作品模仿的能力,超过作品呈现的表面的视觉效果,直接进入感情和表达的本质中。”

“郭润文长期坚持一种对油画质地不懈追求,既深入到西方油画传统的堂奥里一探究竟,又不失个人情操的表达,而在表征上保持油画的独特品相。他的肖像色调得宜而沉稳,人物微妙的表情,传达一种内心独白式的咏叹。(杨小彦)”

推动中国写实油画走向西方

和许多体制外“像野狗一样生存(方力钧语)”的画家相比,郭润文觉得自己十分幸运。作为学院派、体制内的艺术家,他能获得系统学习的机会,有体制的保证、担任很多社会职务,是一种幸运。而体制外画家,长期流浪的经历造成他们深透的人生体验,20年在海外展览的经历也让他们积累了深厚的市场经验。今天一部分体制外画家获得了与世界范围内画家对话和竞技的机会,这是另外一种幸运。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郭润文就开始了他走向西方的步履。1995年,在纽约主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家12人作品展”,郭润文有《艺术家的故事》等四幅油画作品参展。此后,他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可以直接面对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原作。这让他的油画获得了世界性的技术和思维。

意大利艺评家尼古利拉·皮亚奇评价郭润文是中国现实主义杰出代表之一,认为“他的作品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用一种独特和现代写实的手法对重要题材如自然和人物进行重新阐释。他的作品风格古典优雅,细腻委婉动人。艺术是现实表现力量和内心情感抒发的种具有权威性的文化语言。某一瞬间、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中的人物,摆姿势的肖像人物等都是艺术家表现的题材,艺术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当代中国。”

在谈及他的写实油画,如何将西方的技术和中国的意象相结合,郭润文说:“我一直在研究西方绘画,因为我绘画样式来自于西方。经过这么多年细致研究、学习和继承。但反映的是中国的东西,中国的生活以及我身边的一些人和事。这实际上清晰地表达了我对西方的种态度——西方的古典手法,表达中国当代社会的内容。”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郭润文也参与到一个重要工作中去,就是筹划一些重要展览,旨在推动中国画家真正走出去,让世界认识中国当代油画家的实力。

2013年,郭润文、冷军、徐芒耀、庞茂琨等11位中国艺术在意大利“维多尼奥美术馆”做了一个重要展览。此展览由意大利官方文化部策划,名为“中国视觉——当代中国具象写实主义”展。“维多尼奥美术馆”是欧洲非常重要的一个美术馆。在这个展厅里,以往从未展出过在世的任何艺术家,郭润文参与策划的这个展览是第一个。在此之前的一个展览是毕加索,后一个展览是塞尚。

当时当刻,一百多家欧洲的媒体聚焦这次展览,他们评价:“一批中国艺术家,带着他们中国的特征,反映出我们19世纪以前的样式,来到我们意大利,给意大利带来一个新的面貌。”

从汉口老城走向世界,“维多尼奥美术馆”只是郭涸文艺术梦想的一个驿站。

“我需要的是一种慢热的、人文的感动”

2015年艺术品市场进入一个低潮期,写实油画的价格反而一路坚挺。郭润文的写实油画更是被藏家撤出市场,不愿降价而出。市场坚挺背后,正是其作品艺术价值的支撑。

收藏·拍卖:很多人会将您的作品视作古典写实风格,您如何界定自己的作品?

郭润文:古典主义画家的作品有特殊的情节和特殊的图式,跟当时的历史、宗教、政治整个社会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才能产生古典绘画这个概念。我借用了19世纪前油画的手法来表达,我的作品的技法,包括色调和手法,类似于古典主义的绘画,但并不是真正的古典主义作品。我是一个现实主义画家,只是采取了古典主义的技术和表现方式而已。

收藏·拍卖:您如何梳理自己近四十年创作的主题和风格的变化?

郭润文:艺术家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产生出一个明确的风格状态。我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从头到尾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但是主题的改变是非常明确的。比如上世纪90年代早中期,我把记忆和怀旧的情绪定为创作主题;之后的作品主要表达对当下社会和生存环境的关注。我觉得追忆对过去的情结只是我创作的一个片断。现实环境和现实事件,才是我最重点关注的东西。

收藏·拍卖:您认为您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特点是什么?

郭润文:我对技法进行了深入和纵向的研究,对题材的把握完全是有感而发,这是我的特点。我用作品对身边产生的感动、震撼加以记录和陈述。我认为我的绘画之所以一目了然:第一,我选择的人物具备我所要求的一些个性化特征——人物的神态、表情、相貌;第二,我对油画语言技巧探索的经验,使观众能直接并迅速地接受我的作品。另外,我对绘画精神有内在的要求,我选择的对象有一种共同的、内在的涵义,略带有些许悲剧形式与情节,透露出一种悲剧的特征。

收藏·拍卖:您似乎并不追求夸张的震撼和感动.您想表达的是怎样一种视觉思考?

郭润文:我一定要画出使我感动的东西,这是我所追求的艺术秉性。我要表现的感动,建立在一种慢热的状态中,不是突发性的,不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我需要的是一种慢热的、人文的感动。人物的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透露出的一种舒缓的感染力。这是一种细嚼慢咽所体会到的精神品质,使我产生一种依依不舍的眷恋情绪。将这种情绪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这是我所追求的。

这其中内在的精神特质需要细细的品读才能够体验到的。但与此同时,我的绘画第一眼就要吸引人,在展馆中会很迅速地被捕捉到,吸引人们走向作品,驻足细细品读。

猜你喜欢
油画艺术家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月长又长》(油画)
一往无前(油画)
南去的路上(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