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命陶冶场的构建

2015-09-09 22:44张馨蕾
文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构建

内容摘要:近年来,生命关怀成为教育的一大主题。而语文是最易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教师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问题。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提出,为生命语文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语文课堂应该运用陶冶性教学去构建一个“生命语文场”。

关键词:生命语文 陶冶性教学 场 构建

语文陶冶性的教学方式是实现生命意识教学的一种非常契合的方式,把生命语文与陶冶性教学组合起来,可以称为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如何运用陶冶性教学,来构建课堂上的生命语文“场”非常重要。

一.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和“场”的涵义解读

(一)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内涵解读

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是以关怀生命并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旨归,以陶冶生命、促进生命成长作为教学的基本行为方式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人交流、关注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生命语文

近年来,身边越来越多的事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高校的天之骄子对自己同学“下毒”事件还是对动物生命漠视的“泼熊”事件都在社会引起震动,人们需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这些正在接受教育的“天之骄子”,表现出来的人性的缺乏和生命意识的淡漠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这让我们反思现在的语文教育,生命语文也理所当然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是渗透着人性的探究、生命意识与思考的学科。生命语文的有效实施,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语文的人文性也从性质上要求我们关注人的文化生命,我们应当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命、创造生命的新意义、超越现有的生命状态。语文应该是能展现出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限美妙的学科,师生都能从语文中获得生命的启迪。

2.陶冶性教学

陶冶性教学既是一个古老的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说它古老,是因为陶冶性教学本就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过程就是陶冶的过程,不断启迪学生关注生命的意义,学会关怀苍生,例如“立于礼,成于乐”礼乐陶冶思想,“化民成俗”的陶冶主张。说它是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因为立足于当代语文教育,陶冶性的教学方式和生命语文的命题必须有机的结合。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就是把人对生命的关怀意识和生命语文通过陶冶这个过程有机融合。

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它所关注的师生关系是引导与被引导,然后再相互碰撞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是教师或学生要对文本有生命哲学思考,用生命和生命进行深度对话。这两种关系为我们如何运用和陶冶性教学构建课堂生命语文的“场”提供了切入点。

(二)生命语文的“场”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理论认为,语文课堂应该产生陶冶生命的“场”。语文课堂作为教学的一个物理空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环境,人文化的室内布置,这些是生命语文看得见的“场”。生命语文陶冶场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场,即语文教师是“生命意识”、师生的心理活动、在课程设计中生命教育的渗透等。

二.构建陶冶性教学课堂生命语文“场”的策略

(一)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个职业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更具行为的感召力,因此,语文老师自身是否有“生命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更也有责任以自身的品格去调整、影响、感化、建构学生的人格结构。教师的健康的内在品格的力量将是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保证。成功的语文教育应是教师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唤起学生对生命感知和热爱。

(二)课堂关系的和谐化

1.师生关系的和谐化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和睦融洽尤为重要。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转变为为情感需要,促进教师工作动机由生存需要上升为责任需要。在后现代教育观中,主张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适当重视理解,注重交往,尊重差异。否则,课堂要构建生命语文“场”是不可能顺利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是在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教委组织的一次语文公开课,语文老师选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最能使学生体会“生命意识与关怀”的课文,公开课开讲前老师练习了好多遍,把每一个问题都分配给固定的学生。公开课开讲的那一天,语文老师的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好。最后老师提问读课文时,老师没有直接点到事先安排过的女同学,而是突然点到我的同桌,由于没有心理准备,她当时读的磕磕巴巴。然后老师有点到事先排好的那位同学,读的很感人,这节课也讲得非常成功。只是老师在点评读课文的情况时说:“两位同学读的课文,产生一个对比的效果,一个很好的反差”。这节课导致的结果就是,同桌女孩再也没有勇气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面对语文老师的眼睛,更不用说能更好的体会课文,真正领悟的生命意识。由此看来,在生命语文陶冶“场”中重构教师的作用,让教师聆听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是有很重大意义的。

2.人与文本的关系的和谐化

生命语文“场”中“人”是教师和学生,“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展现形式。人与文本的交流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言语对话,而是一个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并非在于作者的唯一体验,而在于永无止境的读者的解读。如《斑羚飞渡》一文,传统文本解读是:陷入绝地的斑羚羊群,为了生存,用牺牲一半羊群的代价挽救了另一半羊群的生命。高度赞扬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但在当代语文教育生命意识缺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文本解读出新的意义:那些狩猎的人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群无助的斑羚?如果他们撤退,就不会酿成这一幕悲壮的斑羚飞渡。动物和人类一样,有它们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深爱的伙伴,有感人至深的亲情。难道这不是对生命关怀的漠视吗?人类为什么不能和它们和谐相处呢?我们要用这种有生命深度的和谐的交流方式更好的陶冶学生,构建生命语文的“场”。

(三)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1.开放目标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学生主体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可以不必事先确定, 而是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而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进生命成长的境界。

2.开放内容

生死问题,一直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探寻和揭示的问题。这些作品很多共性,比如,个体对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等等。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挖掘教材中蕴含生命意识的篇章,例如,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哀叹“恐年岁之不吾与”;曹操也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都表现了文学家们面对时间、空间的永恒而抒发的人生易逝的悲痛。这是构建生命语文”场”主要的源泉。

3.开放过程

构建生命语文“场”需要打破线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和教师自由的空间,不断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渗透生命意识的主题阅读。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就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循着“生命”主题,徜徉在语文教材中,到处都能发现闪烁着生命光泽的作品和人物形象,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姿态;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命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豪情,这是中华民族之精神,中华文化之精髓。我们应当引领学生去品读饱含生命力的作品,捕捉学生的心灵之花。

构建课堂的语文生命的“场”,是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最好的运用,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生命关怀的具有不可替代陶冶作用。让学生关爱个体和全社会的生命,这也是我们的期望所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贺树.《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意识》.《语文学刊》[J].2005年12期第4页.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张馨蕾,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