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成,储荣邦(1.甘肃皋兰县胜利机械厂17号楼6信箱,甘肃 皋兰 73099;.南京虎踞北路4号6幢501室,江苏 南京 10013)
神奇的云南乌铜走银(金)工艺
吴双成1, *,储荣邦2
(1.甘肃皋兰县胜利机械厂17号楼6信箱,甘肃 皋兰 730299;2.南京虎踞北路4号6幢501室,江苏 南京 210013)
介绍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云南乌铜走银(金)技艺的历史及制作过程。
乌铜走银;冶炼;表面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Silver/gold gilding on black copper—an amazing technique in Yunnan
First-author’s address: Mailbox 6, No.17 Building, Lanzhou Gaolan Shengli Machinery Plant, Gaolan 730299, China
云南古代的青铜铸造工艺非常精湛,当时的人们能采用单范浇铸、空腹范浇铸、夯筑范浇铸、套接范浇铸、失蜡法浇铸等方法,制造用途多样的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美术品,并使用锻造、模压、镂空、鎏金、镀锡、镶嵌、彩绘、线刻等后期加工技术,使青铜器更具实用性和更精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云南就成为青铜器原料--铜的主要产地之一。公元前6、7世纪约春秋中晚期的时候,云南已存在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青铜文化,到公元前 2世纪末的汉武帝时期,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到最高阶段[1]。云南产铜,铜文化相应发达。乌铜走银是云南著名的地方特色工艺,也是中国独具特色并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传统手工艺。它创始于清朝雍正年间,为云南省石屏县岳氏创制。乌铜、斑铜、白铜都是云南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也是云南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乌铜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工艺材料,用它或以它为主制成的工艺饰品,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精美绝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是,乌铜工艺濒临失传。
乌铜[2]是含少量金的铜合金,金是乌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民国时期的《石屏县志》卷十六提到乌铜:“以金及铜化合成器,淡红色,岳家湾产者最佳。按乌铜器始惟岳姓能制,今时能者日众,省市肆盛行……”。1997年云南省贵金属研究所曾打算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破译其中密码,对乌铜进行化验分析,但遗憾的是只有 4种成分被分析出来,其余成分无法认定。许昆等人[3]根据文献记载和实际取样对比分析后认为,乌铜的主要成分为铜金合金,其中金质量分数在2% ~ 4%之间,金含量高则生产成本高。他们[4]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古代的乌铜成分和表面进行的分析表明:乌铜是一种铜金合金,金质量分数为2%,表面成分主要是氧化铜。许昆等人发明的乌铜含有0.5% ~ 1.5%(质量分数,下同)Au、0.5% ~ 2.0% Ag和0.9% ~ 1.1% Ni[3],由于含金量比传统乌铜低,因此生产成本较低。
乌铜着色后的黑度随着金含量的增加而变化,在着色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加入适量的银可以降低乌铜中金的质量分数[2]。许昆经过研究得出某古代乌铜各含0.5% ~ 3%的Au和Ag。乌铜铸造组织有枝晶偏析现象,均匀化处理后是一个单相合金。乌铜晶体结构与铜相同,有着与铜相似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着色后的乌铜具有很好的抗盐雾腐蚀性。乌铜着色剂必不可少的成分为含有Cu2+和Cl-离子的溶液。许昆[5]经过实验后推断,乌铜在着色时首先生成Cu2O膜,该膜在金的催化作用下很快转化为CuO。
李从仲[6]的乌铜制作配方克服了一般的铜制工艺品图案单调,且容易出现脱落的现象,其材料配比为:100单位铜,5单位黄金,20单位白银,2单位锡,5单位白铜,4.5单位钛,3单位铅和8单位硅。
金永才[7]介绍的乌铜片制作材料的配比为:100单位的紫铜,1.5单位的黄金,4.5单位的纯银,9单位的锌,2.6单位的提纯性性土,5.2单位工业用盐。其特点是镀覆层不会出现脱落及掉色现象,若不小心擦掉或脱落掉色,一段时间后又会自然恢复原色。
2.1历史
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乌铜走银是云南省石屏县始创的又一种独特的铜制工艺品技艺,生产始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乌铜是一种铜与金等多种贵重金属的合金。据传石屏一岳姓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所戴金戒指落入炼铜锅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叹于可惜之际他生气地将周围放着的一些银、铝等金属全扔下锅。待气消以后回来观察时,却发现炉中呈现出一种颜色黑亮的特别合金铜,其所炼铜器乌黑如煤,合金铜上显现出若隐若现的金黄和银白色的线条。匠人的心都比较细腻,都有很高的观察力和创新意识,于是他就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成工艺品,在黑色合金的底上用黄金的黄色或银的白色来表现花纹图案,或者在铜器表面錾刻花纹、嵌入银屑,制成了最早的乌铜走银工艺品。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令人怀疑,缺少其他佐证,只能将其视作趣谈。云南的自然铜含有贵金属,而国内其他地方的自然铜不含贵金属。这才是乌铜走银技艺出自云南,成为独有工艺的原因。清代《云南风土记》中就有大理出产乌铜的记载。
乌铜制品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故称“乌铜走金”。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亦称“乌铜走银”,具有古香古色、典雅别致的特点。
图1是部分乌铜走银(金)制作的工艺品。其中的墨盒为正方形,盒面上嵌着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远山悠悠,近水渺渺,岸边垂柳依依,亭台楼榭错落有致,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细如发丝,笔法细腻,气韵流畅,景物自然和谐。
图1 一些乌铜走银(金)工艺品Figure 1 Some handicrafts made from black copper gilt with silver
编者注:图1原为彩色,请见C1页。
2.2成就
过去“乌铜走银”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现在品种十分广泛。其代表佳作是一度陈设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大观楼”画屏,高1.2 m、宽1.5 m,是昆明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艺人杨用宾于1959年制作的,在乌黑铮亮的底色上,昆明西山、滇池、大观楼分别用金、银镶嵌其间,十分精美,堪称艺术珍品。1915年2月,乌铜走金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2010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播出了“揉出来的宝贝”节目,对云南乌铜走银知识作普及与宣传。2012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再次播出“手艺II--乌铜走银”节目。2011年5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编号VIII195)。
清代乌铜走银高浮雕烟膏盒(见图2)制作精美,包含浮雕和乌铜走银技艺。这个烟膏盒为圆柱形状,高约6 cm,直径约3 cm,盒子顶部镶嵌有麒麟送子的吉祥图案,腰身上镶嵌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案,画面构图饱满,人景合一,栩栩如生。在四幅图案的周围,还配有精美的花卉图案,除此之外,腰身上还镶嵌有 2个狮头,底部有落款。整个烟膏盒花纹图案精美别致,是一件精美工艺品。
“岳炳”款靴形烟袋(见图3)表面以乌铜走银工艺装饰牡丹、梅花等纹饰,其烟杆、烟嘴均可拉出,精美而实用。
图2 清代乌铜走银高浮雕烟膏盒Figure 2 Qing dynasty opium paste containermade from black copper gilt with silver
图3 “岳炳”款靴形烟袋Figure 3 Boot-shaped smoking pipemade by Bing Yue
编者注:图2和图3原为彩色,请见C1页。
2.3制作工艺
乌铜走银(金)与中国古代的“金银错”工艺不同。金银错工艺是将金、银丝或屑嵌入青铜器表面刻镂的花纹图案内,再打磨光滑即可,而乌铜走银(金)工艺不仅将金、银丝或屑嵌入青铜器表面刻镂的花纹图案内,而且要把金、银丝或屑加热熔化,使金、银与铜融合成为半合金状态,再进行变色处理。
乌铜走银是一项复杂的工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
2.3.1冶炼乌铜
冶炼化料时对把握添加其他材料的温度要求非常高。当坩埚里的铜块加热到500 °C时,铜开始慢慢变形;当温度到700 °C时,坩埚内铜的底部开始熔化;当温度到900 °C时,铜汁变成红白相间的颜色;在铜料达到1 100 °C或稍高一点时,若发现铜汁里含有一些杂物,则需要加入一些食用盐或硼砂将杂质分离出来。在冶炼过程中需要在不同温度段分别用不到30 s的时间将9种其他金属材料快速投入坩埚内。
装铜汁的容器必须加热,取出容器后在内部涂抹蜡,接着把铜汁倒入定型,待稍冷却,倒出浇铸好的毛坯,放入一旁的红土或草木灰内保温,缓慢地退火冷却。
冶炼乌铜是基础工艺,如果冶炼铜合金工艺掌握不好,铜就不能变黑,成品则是红铜走银或者是黄铜走银,其价值将大打折扣。
2.3.2打片
按照器具的大小、形状,不断地敲打出铜片,达到一定的厚度、宽度和长度后放样,把纸贴到铜片上,照着尺寸下料。
2.3.3雕刻
以乌铜片为胎,用手工描绘所设计的图案、文字,线条要流畅。首先要将錾刻的铜片固定好,使用松香、沙子等材料制作一个胶墩,在铜片胎上用粗细不同的錾子雕刻各种花纹图案或文字。微雕过程是细活,不仅技术要求高,要求用力均匀,雕刻深浅适度并且一致,而且要有很好的眼力,因为盯久了眼睛会受不了。
雕刻的纹路深浅依据乌铜片的厚度而定,这道工序对艺人们的听力要求极高,依据小锤敲打的声音轻重,把握敲打的节奏并准确地判断出錾刻是否达到了标准。一般线条的深度是有要求的:走银不超过0.2 mm,走金不超过0.15 mm。錾刻完毕后用火将粘在铜片上的纸屑烧去,之后清洗干净,最后对雕刻不理想的地方补充修整。
2.3.4嵌银
在雕刻好的工艺品表面涂抹硼砂水溶液,去除表面赃物。然后将银屑嵌入乌铜表面已经錾刻好的花纹内,再加热将银屑熔化,或者将熔化的银(或金)水浇填入花纹图案的缝隙中,目的是使银与铜成半合金状态。将纯银或纯金置于乌铜片上熔化,让银水或金水沿錾刻后的图案痕迹流走、填充、融合,以“走”满为度。此步骤系整个乌铜走银技艺过程中的最关键步骤。高温处理下,银水或金水与乌铜自然熔为一体。掌握不好适当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热原理,乌铜片上的银将脱落,或乌铜坯将被破坏。
从金属的熔点和相融观点来说,把铜走到铁上较容易,但把银走到铜上确实有相当难度。因为铁的熔点为1 400 °C,铜的熔点为1 084 °C,铁与铜之间有300 °C的差异,铜容易在铁片上熔化;而银的熔点为960 °C,比铜的熔点低130 °C,若铜中加有锡,熔点会更低。这样,当银熔化时,铜也面临熔化。所以,民间艺人制作乌铜走银时,对此步骤的操作历来秘不外传。乌铜合金的熔点比铜略低50 °C,与银的熔点更接近,因此,在乌铜合金上走银比在普通紫铜上走银更加困难。
2.3.5打磨抛光
待银或金冷却后打磨抛光,进行光滑处理。手工将初步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多用砂纸或砂轮抛光,也有用布轮抛光的),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2.3.6变色
上银后的工艺品泛着红铜的本色,需要“变色”才能使红铜变成泛黑的乌铜。这个“变色”的过程很奇妙,用双手捂住红色的工艺品,在手中反复地捂和用双手急搓,使铜银结合处更加稳定和富有光泽。捂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后,使汗渍浸到走银处,底铜红色的工艺品就会自然变成黑色的乌铜工艺品,而白色的银花纹越发显眼,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至此,一个乌铜走银的工艺品就算大功告成了。更为有趣的是,变色必须要手掌汗液为酸性的人操作[7],而原本黑色的器具被带碱性汗液的人把玩得多就会褪回红色。而要快速变黑,可用醋来浸泡。
传统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张道权、朱军岷[8]首先将铜制品表面乌铜化处理,然后进行表面走银或走金处理。这个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铜制品表面乌黑发亮,图案或花纹部分成银白色或金色,完全可以达到传统乌铜走银或走金的效果。
3.1铜制品表面乌铜化处理
(1) 将黄铜或者紫铜原料按产品设计要求制作铜制品。
(2) 铜制品表面预处理采用酸洗或喷砂,然后抛光至产品技术要求。
(3) 表面乌铜化处理:首先在铜制品表面制作底色,然后擦去铜制品表面的浮灰层,再用水冲洗干净。随后将铜制品表面喷火加热至150 ~ 250 °C;将黑色浆溶液均匀地喷或涂刷在铜制品表面,用火均匀烧烤1 ~ 5 min;重复将黑色浆溶液均匀喷或涂刷在铜制品表面及烧烤过程,直到铜表面出现乌黑发亮的黑色着色层为止,然后用清水冲洗以除去表面浮灰,得到表面乌铜化的铜制品。
上述黑色浆溶液为每升水中加入3.0 ~ 5.0 g氧化铁红粉、3.0 ~ 5.0 g氧化铁黄粉、1.0 ~ 2.0 g蓝颜料粉、0.2 ~0.5 g聚乙二醇分散剂,研磨过滤后即可。
3.2铜制品表面走银或走金处理
(1) 将表面乌铜化处理后的铜制品表面凸起的图案上的黑色着色层打磨掉,或者采用数控雕刻机在表面乌铜化处理后的铜制品的光滑表面雕刻出设计的图案或花纹,使其露出铜本色,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2) 如在铜制品表面进行走银处理,则将银化学着色剂(走金处理采用的是仿金水)涂刷在已露出铜本色的图案或花纹上面,让铜制品上的图案或花纹颜色变成银白色为止,用清水冲洗干净,烘干。
(3) 表面完全冷却后,用清漆或蜡进行封闭。
由于原材料的稀缺且含有贵金属,再加上乌铜走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极高,许多人为了生存都不愿继承乌铜走银技艺,这使得乌铜走银濒临失传,现仅存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村、坝心镇和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保护并发展传统的乌铜走银工艺,表面处理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佚名.云南青铜器[J].云南社会科学, 1988 (2): 115.
[2]许昆.云南古代乌铜研究[D].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03.
[3]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乌铜及其着色方法: CN, 1323910 [P].2001-11-28.
[4]许昆, 文飞, 张增祺.云南古代乌铜成分和表面分析[J].云南冶金, 2003, 32 (1): 47-49, 56.
[5]许昆.乌铜保护膜色度和成色机理探讨[J].贵金属, 2003, 24 (2): 28-31.
[6]李从仲.一种关于乌铜走银的制作配方: CN, 103014407 [P].2013-04-03.
[7]金永才.乌铜走银(金)配方制作工艺方法: CN, 102233778 [P].2011-11-09.
[8]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一种铜制品表面具有乌铜走银或金效果的工艺方法: CN, 103395330 [P].2013-11-20.
[ 编辑:温靖邦 ]
WU Shuang-cheng*, CHU Rong-bang
The history of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black copperwares gilt with silver or gold, one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were introduced.
black copperware gilt with silver; smelting; surface treat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F811; TG178
B
1004 - 227X (2015) 04 - 0223 - 05
2014-04-02
2014-08-22
吴双成(1965-),男,甘肃天水人,从事表面处理和热处理生产,发表论文多篇,参与2部专著的编写,曾经建立装饰性电镀生产线,有一定的实际生产经验。
作者联系方式:(E-mail) wu-shuangch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