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母语的教育功能

2015-09-08 12:58梅汝莉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9期
关键词:母语汉字

梅汝莉

我国的语文教学,即母语教学。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十分重视母语教学,因为母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他们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产物,她包容着国家民族遵奉的信仰、价值观、风情与习惯……特别是,她鲜活地体现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至情感表达方式。故人们用血脉相承的“母语”来称谓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当人们一接触到自己国家的母语时,母亲拥有的乳香和情态,常常会扑面而来……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以特有的魅力,像一根七彩丝带,维系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炎黄子孙。鬓发已衰的老人,不管漂流到地球的何方,他们总是珍惜地保持着“乡音”,常常执着地要求儿孙们学习汉语。每当他们用汉语说话时,思乡、恋国之请,就会喷涌而出……母语教学永远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载体,母语教学美好的记忆将会深藏在学生们的心灵之中,唤起他们永不熄灭的爱国热情。遗憾的是,我国的语文教学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还听见有些中学生苦恼地说“数学难,语文烦,最怕写作文”。以母语为基础的语文教学如此重要,学生却不爱学!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界不少人士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极为不满,将其称为“世纪末的尴尬”,甚至有人抨击语文教学是学生“情感的屠宰场”。如此重要的课程,遭到如此严厉的批评,难道不应当着重进行研究吗?教育界开始反省和新的艰苦探索。

汉字,是我国母语教学的载体,当前汉字却面临着新的挑战:电脑软件的汉字输入法,基本上采用的是以拼音为主的书写方法,与原有汉字的书写方法有很大不同。长期使用拼音输入法书写,往往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近日来央视举办的汉字大赛,就不难发现,离开学校的普通老百姓书写汉字的成功率相当低,可能是近年来“换笔”所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的关注,鞭策我们提高对汉字教育功能的认识,努力改善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香港有位知名人士,不惜重金,研究汉字,他声言: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应当引起我们对汉字特殊功能与价值的重视。

1.汉字“六书”体现的教育功能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的表达符号,她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汉代文字学家许慎指出汉字的构成有“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这种“符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例如会意字,从字的合成就能体会其中的含义,例如“武”字,许慎引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所载:“止戈为武”。意思是说,加强武备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一个“武”字,就清晰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战争观,呈现了我们民族对和平的热爱与渴望。又如“仁”字,它是我国先哲们极为重视的道德理念,孔子甚至以“仁”统领整个的伦理体系。“仁”字,也是一个会意字,由“二”与“人”两个字所组成,表达的是“人”(即他人)与“我”(自我)和睦相处的意思,是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个字,表达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仁爱精神和人文情怀。再如“信”字,它是由“人”和“言”合成,表明“信”的主要特征是“言而有信”,基本含义为诚实。一个“信”字,清清楚楚传述了我国先民倡导的重要道德原则——诚信。“指事”字,一般来说,看其字形,大致就能理解其所指的事物,例如“上”和“下”这两个方位名词,从字形的变化上就能看出一个字是指“上”,一个字是指“下”,意思很明确。

许慎关于汉字构成的理论,是对汉字演变过程的总结,对汉字丰富的内涵已经可以有所了解,如果我们借助金甲文,从汉字的源头上略加考证,其教育功能则更令人惊异。例如,“孝”字,我国著名金甲文专家康殷对此有较详细地阐释[1]:金文和甲骨文的“孝”字均由两部份组成,上部是“”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描绘的是这样一个老人的形象:“头发松白,体态龙钟,伸手扶杖或儿童”。“孝”字的下部为“子”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描绘了这样一个小孩的形象:,这个“子”字不仅表示婴儿,也“代表少年人形”。康殷考释,金文中的“孝”字 “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侍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他还绘图展示“孝”字:。康殷的考释,从“孝”字的源流上告诉人们,“孝”作为伦理观,表述了晚辈与长辈的人伦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金文的“孝”字,还凸现了行孝的情态:老年人弯腰驼背、体弱力衰,而下面的“子”则着力支撑着老人。从“孝”字的结构还可知,“子”受着“老”者的呵护与引领,“老”受到“子”的回报与扶助。“老”与“子”合一,便赋予“孝”字包含的是血缘亲情的长幼关系,显示“孝”是人类延续最直接的传承关系:老一辈培育着后代,后代子孙承接着前辈,一路前行。这种人际关系,是有家庭之后才确立的,所以人们说,有家,才有“孝”。“孝”隶属于家庭伦理,理顺这一人伦关系,家庭才能和睦,人类的繁衍才能够得到保障。“孝”字所传递的孝道教育,正是保证恩格斯关注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令我们自豪的是,我国“孝”字的字形结构,居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精辟的思想观念。

2.汉字音韵的教育功能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不同,除了从“字”的构成上有所区别外,至少还有两大特点:其一是“音”有四声,即阴阳上去;其二是象形的方块字。四声使汉字有极强的音乐感,象形则使汉字极富美术感,这两项均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的思维,虽然还是一个“谜”,需要人类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它对开发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已是众所公认的事实了。

正因为汉字有四声,使用它撰写文章,往往产生“琅琅上口”的效果,古典诗词更是富有韵味。这使古人阅读诗词时,常常变成了“吟诵”,如唱歌一般。例如,文怀沙先生吟诵屈原的《离骚》,就曾经使听众陶醉。其实,我们普通人学习古典诗词时,也会体味到动人的乐感。例如,豪放派词家主帅苏轼的《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只要朗读这首词,即使不甚了解词义,仅就那镗镗的声响和起伏有度的节奏,主人公狂放的气势就会跃然而出,令读者热血沸腾,深受感染。正是汉字的声韵,赋予豪放派能尽情开张胸胆。

再如,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了叠词、叠音、叠韵、双声等极富音乐美感的词语,汉字的四声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只要一念,主人公凄惶孤寂的情绪立刻穿透读者的心脾。记得2005年北京师大二附中语文课讲授叠词、叠音、叠韵、双声时,老师采用了朗读法,让学生从听读中品味《关雎》、《声声慢》、《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作品的韵味,深深感染了学生。有位学生当堂就写下了一篇小文:

弯弯的月亮静静地挂在帘中,我轻轻地推开了窗,月光让一切变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间我仿佛看到了你,那个令我朝朝暮暮想念的你,那个令我牵牵挂挂放不下的你,那个让我苦苦等待不回家的你。······我可爱的猫儿啊,你何时才记得回家?你能否知道还有我——一个深深爱你的人在日日夜夜期盼着你,等待着你?我望着茫茫星空,迷茫地想着。

这篇小文,表明学生的确被汉字的声韵打动了。他运用叠词、叠音、叠韵、双声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蒙上了悠悠的思情。而这种修辞方法,正是建立在汉字具有四声基础上的。

汉字的四声,帮汉语驾上了音乐艺术的翅膀,使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文盲充斥的时代,文化知识却能不胫而走,进入普通百姓家。例如,中国编有押韵的乘法“九九表”,使没有进过学堂的妇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俗话说“管他三七二十一”,这不正是乘法歌诀的运用吗?我国的珠算,在古代十分发达,这与珠算口诀的作用密不可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撰写《算法统宗》,采用了大量的歌诀,人们易学易用,珠算的使用率在我国极高,这也可以从民俗活动中得到印证。例如,两人分钱或分物,为简便和公平,会常常说:“咱们就二一添作五吧,别再费事了。”——这就是珠算口诀的实际运用。中医学,尽管深奥,但是,在古代却不乏走街串巷的郎中。他们为普通老百姓治病疗伤,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中医的药方,很多都是用歌诀记载的。例如《汤头歌诀》就是流传很广、实效性很强的中医歌诀,在缺医少药的时代救助过很多老百姓。至于用于农事的《节气歌》,在农村几乎家喻户晓。我们不妨重温一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正是这首琅琅上口的《节气歌》,神奇而精确地反映了四季气候的变化,它广为流布,帮助我国古往今来的农家安排农事。时至今日,24节气的认定,也受到现代科学的认可,连央视都要向听众如期一一报告24节气的到来。总之,汉字四声形成的韵律,有很强的传播功能,在古代曾经使我们的文化知识技能得到普及,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明程度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汉字,可谓功不可没!

在我国近现代的新学堂中,有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学养较深的老师,也曾运用歌诀和汉字的韵律来教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例如,钱学森就曾回忆过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师大附中有关的教学实例,他说:

教博物的李士博老师,他教我关于矿物硬度的记法:“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挺押韵的,好记,有用。这就是矿物硬度的十度,到今天我还背得烂熟。教几何的傅仲孙老师,自己编几何讲义,用古汉语编。傅老师古文水平很高,教我们的时候还拉着腔调念讲义,很带味。[2]

汉语的音韵,使科学知识的教学“很带味”!

3.汉字书写艺术的教育功能

汉字的形态美,构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毛泽东主席的书法,奔放旷达,理想主义的浪漫气质,流淌在笔墨之间,常常令我们惊叹而自豪!千百年来的书家,曾为我们民族留下了无数珍品,同样传递着他们的理想、追求,展示着他们的情怀和品德。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是其中的一帧上品。《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这是颜真卿50岁时书写的作品。

这篇文稿追叙了在安史之乱时,颜真卿本人担任了反抗暴乱的首领,颜氏满门忠烈,死难达三十余人。颜真卿的堂侄颜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祭侄文稿》就是颜真卿祭祀他时写下的书稿。他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原稿现存台湾博物馆。近年来,中国书法网登载了这篇书稿的影印件,和历代朝廷与书家的评议,并总结了《祭侄文稿》的书法特色,指出其“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流传至今的众多书法作品,千百年来,形象地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曾经使多少后学感动受教。汉字的书写艺术,铸造着我们民族仁爱刚毅的灵魂。

4.汉字的启智功能

在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话虽糙,理不糙”,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聪慧的民族,这是否与使用汉字直接有关呢?近年来,我们接触到多元智能理论,使笔者有条件从智能发展的视角,探索中国人聪明的原因。发现,它与中华民族拥有汉字这一瑰宝的确有关。

一般来说,各国的语言文字,都被多元智能理论列为语言智能的范畴,汉字当然隶属于语言智能。不过,它还有其特殊之处:汉字有形象,属于空间智能;汉字有音韵,属于音乐智能;由指事、会意、转注等构成的汉字,含有丰富的数理逻辑智能的内容,如此等等。美国有位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学者——阿姆斯特朗,依据神经病理学的研究成果,曾对不同智能符号涉及的大脑皮层区域,进行了初步的归纳。现摘录其中与汉字结构有关的内容如下。

言语智能的神经病理学基础(主要区域):左颞颥叶和额叶(布罗卡区/威尼克区)。

逻辑—数学智能的神经病理学基础(主要区域):左额叶与右顶叶。

空间智能的神经病理学基础(主要区域):右脑后区—

音乐智能的神经病理学基础(主要区域):右颞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知道,学习汉语的过程,将有利于开发大脑多个部位的认知功能:既有左边的,也有右边的;既有前边的,也有后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识字的过程,如果不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能让学生既识记又观察和理解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开发其“全脑”,对他们智力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由于汉字的表达符号是多元的,在古代就形成了合诗、文、画(或乐)为一体的文化。例如,吴昌硕的名作《菜根谭》。

·作者:吴昌硕

·题词:花猪肉瘦每登盘,自笑酸寒不耐食,可惜芜园残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

·注释:明代洪应明作《菜根谭》,阐述人生哲理。这幅画是吴昌硕模仿“扬州八怪” 罗聘的,两棵菜的生命,从罗聘到吴昌硕,绵延了百余年。诗画中的菜根,是生命的菜根,是人生的菜根。

《菜根谭》是一部激励人们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吴昌硕模拟罗聘的画,再现菜根的质朴,瘦却挺拔,支撑着肥硕的菜蔬。画已令人深思,再配上题词,更富哲理。据称,毛泽东主席读后曾说:“嚼得菜根香,百事可为。”自励励人!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他认为中国千百年来形成了两大文脉:其一是仁义道德之学,其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我国的母语充溢着“才情灵秀之气”,深信,在这个呼唤创新的时代,它将穿过时光隧道,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康殷.文资源流浅说(增订本)[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2]钱学森.回忆母校师大附中.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喜欢
母语汉字
汉语母语者学习葡语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
母语是中文的人最多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