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权
2015年6月3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在杭州举行“田螺山遗址山茶属植物遗存研究成果发布会”,宣告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余姚田螺山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树根,经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的检测鉴定,被认定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这是迄今世界上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
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体系,考古专家在遗址里,发现了多个大片茶树根。一直以来,《诗经》《尔雅》《茶经》等文献里,提到我国最早种茶的时间在距今3000年左右。所以说,这多个大片茶树根的发现,让时间一下子又提前了3000年,原来河姆渡人最早开始种茶,中国茶的故乡在宁波余姚。
震撼与疑窦
田螺山遗址位于宁波市西北角,地属余姚三七市镇。那里与蜚声中外的河姆渡遗址相距不远,三面山峦苍翠,中部是碧绿原野。远眺这锦绣江南之地,有个特大的圆形白色“蒙古包”。走近方知是田螺山遗址现场馆。这一网状钢架结构的保护棚,有3800多平方米,近于400个蒙古包合在一起,中间没有落柱,罩盖着遗址发掘现场。其恢宏气势,专家赞许是江南考古发掘第一处。
1973年,在距今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专家在一些堆积在古村落干栏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叶片中,发现疑似原始茶遗物。
2004年开始考古发掘田螺山遗址。2008年11月,国内一批茶文化专家学者在余姚探索绿茶之源,正当活动结束之际,传来田螺山遗址上可能有六千年山茶属树根出土的信息。信息来自日本东北大学、金泽大学的植物考古专家铃木三男、中村慎一教授鉴定报告。他们用显微镜观察田螺山出土树根的切片,认定它们为山茶科山茶属的植物,可以初定为茶树的遗存。信息不胫而走。同年12月,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宁波有关专业人士与考古专家一起在田螺山深入调研,韩国茶文化专家也赶到那里考察。《宁波日报》最早发表《六千年茶树根寻访记》,随即韩国《茶的世界》和国内的《茶叶世界》杂志也先后发表相关通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编的《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一书,于201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其中正式首次公布日本专家树根鉴定报告。
随之,很多人对田螺山遗址这批树根刮目相看。多少人兴致勃勃,并为之震撼;也有人心生疑窦,谨慎地打着问号,因为山茶属下还有山茶、油茶、茶梅等树种,并非只限茶树一种,南京林业大学有位专家初步鉴定的认识是“不能肯定是茶,但也不排除是茶。”这事引起中外茶学界的高度关注。
遐思陶壶
2009年春,著名茶学家程启坤、姚国坤、虞富莲等一行来到田螺山遗址。专家深谙,从原始茶到山茶属树根,余姚这一区域对茶的考古研究已历时40余年。1973年,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发掘中,发现过堆积在干栏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叶片,当时就被认定是原始茶遗存,研究者认为那时饮料与食物同源,用橡子、菱角及芡实等淀粉食物及樟科植物叶片一起煮成羹状,这样的原始茶可充饥,也可解渴和保健。此为古人称“茶可充饥”的源头。
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人工栽培的六七千年前稻谷的结论早已闻名于世,那么田螺山遗址是否有先民种植茶树并传播四方的证据?编号H4地块出土的山茶属树根,会否如中国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所预言:“茶和稻可谓‘本是同根生,相得益彰显,追溯两者的起源,很难截然分开。”河姆渡和田螺山两大遗址都在姚江两岸的原野上,出土的山茶树根遗存,是否真如游修龄教授说的:“哪里有稻,哪里必然有茶。”
专家们在田螺山遗址见到大批陶制器皿后思绪翩翩。茶具历来有“器为茶之父”说法,其中发现的陶壶,造形如当今的紫砂壶,它却又有一个特别之处,即一般茶壶的把手和壶嘴成180°直线,田螺山遗址的陶壶则近于直角形,所以从壶型制作可知其年代久远。推算年代的道理如同出土的鸡头壶,实心口的作为冥器,产在西晋,而东晋之后的鸡头壶嘴空心可洒出水。
遗址虽已出土古茶遗存,但要证实为古茶树根还得请专家深入研究。他们看到考古队文物库房里,把发掘出的树根木材浸泡在清水中,想到冲泡茶叶时茶水中的茶氨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茶氨酸基本是茶树所独有,若能检测出茶氨酸,就可证明出土的是茶树根。这点子使人豁然开朗。
茶氨酸风波
鉴定茶树根,重在检测茶氨酸。看似简单,事实却并非如此。
专家们考察后不久,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派专人把田螺山出土的第一批茶树根送相关检测机构检测,其中有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树根中有茶氨酸,但含量甚微,有人怀疑是不是年代久远所致。而疑问者又提出,山茶属中茶梅等植物也可能含有一定量茶氨酸。这又使山茶属树根进一步鉴定为茶树根的关键方法暂时处于窘境。
再经专家深入分析,茶氨酸极易溶解于水,这树根出土后浸泡在水中已有四年,而且多次换水。无论是送去的树根还是浸泡之水,茶氨酸含量之小在情理之中。考古队领队孙国平对此也是初识。这位20多年前就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研究员说,考古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在于把文物和遗迹科学地发掘出来,然后供多个领域的专家去深入研究。按照考古惯例,他们把发掘出的树根临时浸泡在清水中,主要是为防止木头风化和变质。
此后,考古队重新在田螺山遗址现场发掘原样的树根。幸运的是2011年6月,在田螺山遗址的第5次发掘中再次发现了与2004年出土树根相似的树根坑遗迹即H67。这次为避免检测样本的水泡过程,由茶学专家到发掘现场直接取样,并立即将树根样本送检。
这批树根样本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色谱检测,测定数据令人惊喜。田螺山遗址送检的树根所含茶氨酸与当今茶树根数据接近,以每克中所含茶氨酸毫克计,未经水泡过的古树根为1493,活体的当今茶树根也只有1881,为消除有人以为山茶属中的山茶、茶梅也含有茶氨酸的疑虑,对上述活体树根也作检测,结果显示其茶氨酸含量极微,如现今活体茶梅仅为10毫克,专家们认为这点含量可忽略不计,这也是平常所说茶氨酸为茶树独有的科学依据。
据了解,检测机构对检测样本有严格规定,如同密码评茶一样,以保证检测客观公正。负责田螺山遗址山茶属树根检测的是林智博士,他检测疑似的茶树根,清水浸泡前后两次的不同数据表明,田螺山遗址有古茶树根,确凿可信,毋庸置疑。
发布会前后
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出山茶属的茶树种根块,距今在6000年前!这一信息非同寻常。按《晏子春秋》、《尔雅》等文献资料,茶的历史,之前只能追溯到3000年之前。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前后虽已经过十多个年头,但对外公布这一特殊发现的信息,依然慎之又慎。在信息发布前3个月,他们联合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杭州召开了“田螺山遗址山茶植物遗存研究成果论证会”。
3月18日那天,杭州新侨饭店汇集了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安徽、浙江及日本的国内外考古、植物学、茶学研究等领域的30多位知名专家,会议开得非常严谨。经民主推选,由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宋健任论证专家组长。在他主持的会议上,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从认定茶树根到人工种植及其年代,最后统一认识,总结论证成果重点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年代。通过对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的碳14测定和出土陶器等遗物的形态特征,研究确定这批树根生长于距今6000年前;第二,这批树根位于先民居住的干栏式木结构房屋附近,周围有明显的人工栽植时留下的熟土,还伴随一些碎陶片,说明树根不是野生,而是人工栽培。第三,从树根形态、解剖结构,茶树特征性化合物茶氨酸含量等综合鉴定,认定这批树根为山茶属茶树种植物遗存。
2015年6月30日,“山茶属植物遗存研究成果”发布会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联合发布新闻。那天新华社等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人士听取了关于六千年前在田螺山种茶的研究成果报告,并对遗址现场馆的印象尤其深刻。田螺山遗址原先是六七千年前的一个依山傍水的氏族村落,人工栽培的茶树生长在干栏式建筑居住区的屋前活动场地,旁有通往外界的小河和独木桥。先人把山野中的野生茶树枝扦插到住区,在熟土的浅坑内培植茶树。
考古专家与茶学专家根据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的碳14测年技术的科学测定、出土陶器等遗物的形态特征确定,这批树根生长于距今6000年前左右。
考古发掘表明,它们属于先民在此人工种植树木的遗存。从树根形态、解剖结构、茶树特征性化合物茶氨酸含量等综合鉴定结果,可以认定这批树根为山茶属茶树种植物的遗存。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距今达6000年左右。
由此可见,田螺山遗址的茶树根的考古发现,把中国境内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约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
茶韵千古流淌
经十多年考古发掘的田螺山遗址,有专家评说是考古工作的典范。山茶属茶树根的发现之意义并不局限于考古学界,它涉及到茶学界和林学界等。其中有对我国植树造林绿化史的重大突破,表明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工植树最早地区之一。而出土的茶树根对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更是宝贵的历史依据。
世上种茶最早在何处?有印度起源说、印度中国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中国西南起源说等,在我国产茶源头也呈多元,而田螺山六千年前的人工种茶,为别处远所不及,其震撼人心自然不言而喻。
浙东茶文化元素积淀深厚。从河姆渡原始茶遗存到田螺山人工种茶,茶韵千古流淌。两千多年前汉代仙人丹丘子示大茗于余姚人虞洪,据《神异记》所述,为浙江见诸文字的最古名茶,也是陆羽《茶经》唯一录入的有名号茶叶;宋代四明山已有白茶,自元朝初年至明万历300余年中,河姆渡遗址附近的车厩岙年产贡茶250斤;到晚清1893年,宁波茶叶种到格鲁吉亚,宁波茶厂刘竣周组织两批宁波种茶技师22人,在格鲁吉亚种茶首创成功,先后得到沙皇俄国和苏联政府的嘉奖。
宁波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始发港,历史上主要出口物资有茶叶、青瓷和丝绸。古老的港口码头立有“海上茶路纪事碑”,记述悠悠茶事。如今宁波名茶迭出,有瀑布仙茗、望海茶、奉化曲毫、明州仙茗等传播到国内外。宁波茶文化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融中,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添了绚丽风采。
从1973年到现在,整整40多年的求证、研究,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考古发现历程。茶韵千古流淌,6000多年前田螺山遗存的茶树根,见证了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是宁波田螺山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