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与日军细菌战对决

2015-09-08 07:45吴孟婕
文化交流 2015年9期
关键词:细菌战谍战麦家

吴孟婕

在特殊的时间节点,用心记录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下的动人故事,以此让人们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前不久的上海电视节上,由浙江“华策影视”出品、根据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抗日谍战剧《刀尖》,成为关注焦点。该剧幕后团队实力雄厚导演孙文学、美术赵海、造型李玲,且汇集了徐佳、斓曦、薛佳凝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投资巨大,精耕细作,力图打造一部“鲜花下的寂静岭传奇”。

时间倒回到两个月前,一个春日的午后。“作为小说家,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横店影视城举行的电视剧《刀尖》发布会上,麦家的开场白有一股特别的力量,让现场粉丝的尖叫声和快门的声音一起安静下来。

谍战,似乎是烙在麦家身上的印记。而前后历时8年、经多次修改写成的长篇小说《刀尖》,更是将悬疑性和传奇性推向了极致: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军密码专家白大怡无意中发现了日军对中国实施的一个险恶计划,为揭穿阴谋,他故意以被“暗杀”的方式将秘密传出去。

延安、重庆得到消息后,分别启用了潜伏多年的高级特工林婴婴和金深水。在粉碎阴谋的这场战斗中,金深水被林婴婴成功策反加入共产党……所有理想和情感纠葛、被抑制的爱情、被扭曲的人性、被蒙蔽的阴谋,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最危险的工作:刀尖上行走。

俯视镜头下,侵华日军冷酷残暴的细菌实验正在美丽平静的江南小镇秘密进行。背负国仇家恨、在“刀尖上行走”的林婴婴和金深水,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段若即若离的爱情……

与作家以前的创作相比较,《刀尖》做了许多大胆尝试与探索:在结构上,麦家第一次使用双线补充叙事结构,分别通过男、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构成了“刀”的阳面和阴面;在语言上,他有意舍弃一些闲笔,甚至不再强调文学性,转而追求故事的流畅好看,使之成为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谍战作品”;真实,是《刀尖》的最大力量,抗日烽烟中的爱情,去伪存真,显露出更绚丽的光芒。

发布会上,麦家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更真实,关乎切肤之痛“那是抗战期间,富阳农村的外婆趁着战事稍安上山干农活,被一块弹片炸伤了脚。但随后‘怪事发生了,她的小腿越来越肿,肿成了腰身般粗细,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麦家在台上娓娓道来,“外婆在母亲11岁时就过世了,但她的遭遇经家人无数次的讲述,一直留在我心里,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时不时跳出来寻求答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浮出水面:浙江是侵华日军细菌战的重灾区,日军共发动3次较大规模的细菌战,造成至少6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麦家的外婆就是受害者之一。如今,流毒仍在,伤痕未平,对于这段悲痛的历史,每一位中国人莫敢忘,不能忘。

发布会现场门外的铁轨上,停靠着一辆绿皮火车,这是剧中的一个重要取景场地。巧的是,麦家与这个故事的缘分,也从火车开始1981年夏天,因为一位军校“首长”的“知遇之恩”,他从杭州坐火车到福州上学,之后在某保密单位工作的经历,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门。2003年夏天,“首长”王亚坤和妻子颜丽突然到访,还带来一箱珍贵的史料,希望他能写写“箱子里的秘密”。

箱子里是各式各样老旧的东西:书信、照片、相框、文件、图章、纸条、笔记本、书籍、旧报纸、子弹壳、丝巾、领章、帽徽、怀表、花名册、衣服、指北针、金戒指、录音带等,老王和妻子巨细无遗地告诉麦家这些东西的来历。

故事的男主人公,就是金深水。他与王亚坤夫妇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后者的再生父亲。麦家边听边问,一方面感叹故事的传奇,一方面兴趣越来越浓厚。穿过历史的迷雾,他所“看”到的金深水,一手握着刀子,一手搂着女人,鲜花和鲜血都是他的使命和风采。

令麦家印象最深的,是一本用黄纱巾包着的线装笔记本,它是林婴婴留下的手稿。里面的纸张是铜版白纸,在半个多世纪的侵蚀下已成了浅黄色,墨迹也已消淡,掩盖不住的沧桑弥漫其间。手稿以日记格式写成,起始日是1941年6月7日,终止时间是个谜,因为最后的21页已缺失,不能辨识。

此外,还有满满的5卷磁带,那是金深水老人的录音。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刀尖》的真正作者不是我,而是金深水、林婴婴或者王亚坤夫妇。”麦家说,“我所做的不过是一个编辑的工作,把散落的珍珠依原样串好。”记忆,记录,纪念,都是为了“向沉默的英雄致敬”。

此前,麦家更愿意称自己的作品为“特情小说”或“新智力小说”,因为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侧重于侦听、破译、解密,靠技术和智慧收集情报,与传统意义上的“谍战”并不完全吻合。直到“遇到”《刀尖》的主人公,“他们的生命与战斗连在一起,与死亡仅一线之隔。”

这也极有可能是他的特情文学封笔之作。“我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一年,或者两年。”麦家说。虽然自己的作品已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和荧屏,但麦家此次来横店,甚至是他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探班”。因为,《刀尖》对他而言意义非凡,也有着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耗时8年,研究同一个历史事件的档案和材料;第一次在创作过程中反复征询当事人的意见,而不是封闭式地写作;第一次使用第一人称、用口语化叙述。因此,他认为《刀尖》是自己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谍战长篇:“好书不是作家用笔‘写出来的,而是有人用非凡的生命、爱和经历‘谱出来的。”

近年来,抗战剧模式单一,直到去年大咖云集的《北平无战事》、口碑逆袭的《红色》的出现,另辟蹊径,通过别致的故事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华策版《刀尖》,则以抗日谍战剧中从未涉及的细菌战为切入点,揭露日军731细菌部队实施的暴行。

在华策影视掌门人赵依芳看来,“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充满张力的电视剧,从国家使命、民族精神和人类正义的新视角,凸现永不忘记的抗日战争这个主题思想。我们请到了有情怀、有实力的演员,组织了强大的制作团队,力图以高规格的制作水准,打磨—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剧。”

据了解,该剧被列为2015年中宣部、浙江省的重点影视项目。

猜你喜欢
细菌战谍战麦家
AI谍变
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谍战玫瑰
DECODING A SPY SAVANT
DECODING A SPY SAVANT
揭开侵华日军1855细菌战部队之谜
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胜利及其启示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细菌战与反细菌战
反细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