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掦琴的技艺及流派分析

2015-09-08 12:37程岩
音乐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丝竹扬琴流派

程岩

扬琴,自明代后期传人中国,经过几百年的革新与发展,跻身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并随着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积累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及风格的扬琴流派,其中以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最具代表性。1981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上,参会专家一致通过,将上述四个扬琴流派称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的四大流派——它们在扬琴改革、创作领域、演奏技巧等方面影响较大,发展也较为迅速。

一、广东扬琴流派

广东音乐,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前身是粤剧中的“过场音乐”。其发源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19世纪中后期在广州流行。20世纪初期,广东音乐发展为独立器乐合奏,成为了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新兴剧种。所使用的乐器有“五架头”(也称硬弓组合,即月琴、三弦、二弦、提琴、笛)和“三件头”(又称软弓组合,即高胡、扬琴、秦琴)等形式。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三件头”逐渐取代了“五架头”,扬琴一跃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其后广东扬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孕育出广东音乐扬琴流派。

广东音乐扬琴演奏风格活跃、轻快,除了一般扬琴常用的演奏技巧外,更擅长衬音、座音、顿音、八度音程等演奏技法,音乐韵味自成一体,尤其是即兴加花演奏,衬托了旋律的华丽和流畅,体现出一种风格华丽、跌宕起伏的艺术特色。

随着广东音乐扬琴的不断发展,1917年,丘鹤俦编写的《弦歌必读》出版,这是最早涉及到扬琴的出版物。1920年,丘鹤俦的《琴学新编》(两集)出版,对广东扬琴的技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竹法十度”说。同年,易其仁编著的《粤曲扬琴谱》出版。这些扬琴教材和扬琴曲集的编创,为广东扬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代表乐曲有《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等,这些乐曲也是广东音乐发展过程中早期创作的经典曲目。涌现了严老烈、丘鹤俦、吕文成等许多名家,他们对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江南丝竹扬琴流派

江南丝竹音乐,盛行于江、浙交汇处及上海一带,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嘉兴府志》“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萃,江南有丝竹者也”。其演奏风格秀丽、典雅、精致,具有吴越地区山清水秀和江南姑娘清秀恬静的特点。由于江南丝竹音乐有别于其他流派的演奏形式,它既无主奏乐器也无领奏乐器,而是通过不同乐器的有机配合,形成各个乐器之间既协作、又相互独立的特有形式。江南丝竹扬琴就是这样作为一种独立的演奏形式,依存于江南丝竹音乐之中。

对江南丝竹中各种乐器的描述,民间丝竹前辈曾有艺诀:“二胡一条线……扬琴一棒烟”;还有“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之说,这些口诀对江南丝竹音乐中的各乐器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概括。之所以称扬琴为“一棒烟”和“暗扬琴”,是因为扬琴的音色清亮,余音环绕,在演奏中音色变化和加花技巧的灵活运用,为丝竹音乐的表现起到渲染、互补之效。因此,在江南丝竹音乐中,对扬琴演奏总的要求是:击弦的动作不可过刚、过猛;音色纯净、圆润、柔婉;在每个乐段、乐句及乐汇之中,都有极为细微的力度起伏变化。

江南丝竹音乐在内涵表述、旋律流畅、情感等方面的细微处理上十分重视,因此江南丝竹扬琴的技法中常使用双音、座音、称音、加花等,在音乐表现上更能烘托江南丝竹音乐的圆润悠扬、温文尔雅。因此江南丝竹扬琴的典型特点是感情细腻、委婉含蓄、淡雅秀美,是清爽和华丽的完美结合。

江南丝竹扬琴代表作品有《三六》《行街》《欢乐歌》等,其发展的奠基人先后有任悔初、张志翔、项祖华、钱方平等,这些前辈为江南丝竹扬琴音乐的整理、改编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四川扬琴音乐流派

四川扬琴前身是四川琴书,盛行于成都、重庆等地区,清代乾隆年间形成并不断发展,道光年间,四川琴书的演奏形式定型为“五方”——扬琴居中,左为三弦、碗琴,右为鼓板、京胡。由于扬琴在四川琴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主奏乐器,这为扬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川琴书逐渐演变为四川扬琴,形成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和演奏流程,并跻身于四川民间曲艺的一种。

四川扬琴继承了四川人豪爽、开朗的个性,其演奏特点刚劲奔放、大气恢宏,尤其讲究力度(重力弹奏法),其旋律线条和力度变化明显,将奔放、刚毅、果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结构鲜明、层次感清晰而富于控制力,华彩段的处理更是推陈出新,对于基本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四川扬琴的演奏技法独具风格,有咕噜音(即弹轮、颤音)、压竹音、浪竹(即连续的咕噜音)等,加上不协和音程的运用,大有“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的感觉。

迄今整理记谱并较为著名的四川扬琴器乐曲牌有:《将军令》《闹台》《南庆宫》《大开门》《小开门》《哭皇天》《八谱》《迎送》《狗舂碓》等九首。民间艺人李德才、易德全、李联升为四川扬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四川扬琴成为中国扬琴“四大流派”之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东北扬琴音乐流派

东北扬琴形成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与其它三大扬琴流派所不同的是,它没有依附于某种民族音乐形式的特殊经历,也没有其他传统扬琴流派所呈现出的特定演奏群体。作为伴奏乐器东北扬琴在东北民间的影调戏中,既不是主奏乐器,同时也不固定。所以总的来说,东北扬琴并没有跻身于某种曲艺之下发展的经历,而是作为独立的乐器流传于民间,在长期演奏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征。当地的民间音乐家通过与地方特色戏曲相结合,如影调戏、蹦蹦戏、东北民歌、鼓吹乐等,经过借鉴、总结、创新,从而完善了技法,并自成体系,形成了东北扬琴流派。因此,东北扬琴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东北扬琴的技法总结为:吟、揉、滑、颤,形成了隽秀豪迈的快速演奏,颇具韵味的吟音,风格迥异的颤竹,上下滚动的颤滑,积极饱满的轮中颤以及具有和声效果的双音竹的演奏风格,集中体现了东北音乐古朴沧桑又明亮活泼的特点。其刚柔相济的音乐、自然质朴的旋律,使韵味十足的东北扬琴在各流派中独树一帜。

东北扬琴音乐中出现了大量的反映我国新时代景象的作品,其中《翻身五更》《秧歌》《边疆的春天》《木兰辞变奏曲》等作品,成为东北扬琴音乐中优秀而又经典之作。其代表人物有赵殿学、王沂甫、宿英、张学生等人,通过改编乐曲、改进演奏技术,为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五、其他地区的扬琴音乐

扬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与各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除了上述四种传统扬琴流派之外,还有如新疆扬琴、云南扬琴、山东琴书、徐州琴书等流派。尤其是新疆扬琴,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当地人称其为“锵”(chang),形制与传统扬琴相似。代表作品中所使用的节奏和旋律极具浓郁的新疆民族风格及色彩,即旋律上普遍采用七声音阶,半音阶形式多样;节拍上常用5/8、7/8、9/8等混合节拍,以切分音、三连音为主的节奏型频繁运用,热情奔放且刚劲有力。与其他地区扬琴有所区别的是,新疆扬琴的琴竹提倡短而硬,技法常采用揉弦与拨弦,而揉弦采取“压揉”,且多为大压。在《新疆扬琴艺术及歌曲》一书中,共收集了新疆扬琴曲目达40余首,仅仅在数量上就远胜于四川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和东北扬琴的传统曲目。现如今,很多学者认为新疆扬琴音乐可以与广东扬琴音乐、江南丝竹扬琴音乐、四川扬琴音乐、东北扬琴音乐一起被列为中国传统“五大扬琴流派”。因此,整理、挖掘新疆扬琴音乐对于中国扬琴的意义、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扬琴所展现的不同演奏风格,让我们从《雨打芭蕉》中听广东音乐的华丽奇巧;从《将军令》中听四川扬琴的铿锵跌宕;从《三六》里欣赏丝竹扬琴的委婉细腻;从《苏武牧羊》里品味东北扬琴的吟揉怆凉。随着扬琴艺术的继续前行,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个或者哪几个流派能够始终引领风骚,各个流派的兴衰、更迭都是每个时代存在的必然和价值。因此流派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既沿袭了多元并存的发展,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各具特点,其音乐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各种风格流派在演奏技巧上各有所长且各具特色,因其在交流中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也在客观上激励扬琴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前行。中国传统扬琴风韵多采,地域性、民间性、传承性及典雅性集于一身。中国传统扬琴流派的形成是中国扬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扬琴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丝竹扬琴流派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丝竹
江南丝竹
小议江南丝竹的风格和特色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让丝竹文化绽放校园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