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南生
客观地说,审计机关在群众路线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三种认识:一是审计工作不像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很少与群众实打实的接触;二是审计部门不是窗口服务单位,很少与群众面对面的服务;三是审计人员基本上与账本、数字打交道,很少与群众心连心的交流。面对这三种认识误区,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架起群众路线与审计工作的连心桥,是审计机关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需要审计人员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一、注重处理“得罪人”与“得人心”的关系,让审计工作直通民情
作为审计人员,要扪心自问:为什么审计是唯一写入《宪法》的部门,为什么近十年来党的报告都有审计一席之地,为什么审计风暴引起全国轰动?归根结底,审计机关履行的是“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神圣职责。对审计部门来说,通过审计查错纠弊、披露揭示、处理处罚、移送整改、公布结果等,很多都与时下所谓“得罪人”的事项有关。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审计人员,应该更有底气、更为硬气、更具勇气、更接地气地开展审计监督,不敢得罪一小部分应该得罪的人,就会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动摇国家治理的基石,因此,敢不敢为坚持原则得罪人,敢不敢为群众利益得罪人,是检验审计人员群众观念的试金石。在审计过程中,遇到困难敢面对,遇到问题敢揭露,遇到矛盾敢处理,遇到说情敢抵制,遇到歪风敢斗争,遇到违法敢移送,坚持原则,勇于担当,可能要得罪少数人,但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心,就履行好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历史责任,处理好了“得罪人”与“得人心”的辩证关系。
二、用审计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让审计形象直达民心
近年来,审计机关面临着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很多审计人员普遍有这四种感觉:一是审计任务重了,牺牲休息日,加班加点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二是审计难度大了,白加黑,“5+2”工作,付出的艰辛越来越多了;三是审计压力多了,以计算机审计为发展方向的审计技术创新,越来越要好好驾驭了;四是审计的关注度高了,审计质量越来越严,审计报告越来越重要了。仅管如此,大家都无怨无悔,保质保量完成了审计任务。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能维持多久?这是一种什么形象,这种形象能发扬多久?我觉得,只要我们树立“用审计的苦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用审计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这么一种作风,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切实规范审计行为,努力提高审计质量,着力打造审计精品,尽力防范审计风险,扎实推动审计整改,坚决查处违法乱纪现象,及时移送违规案件线索,那么,我们就会坦然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就会觉得虽苦犹荣,何乐不为。那么,审计的风骨,审计的形象,就会深入人心,深得民意,就会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三、用审计的“免疫功能”对接群众的“末梢神经”,让审计成果直惠民生
我们开展的任何一项审计,其实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比如:民生等专项资金审计,直接促进惠民政策落实,确保资金高效利用;财政审计大格局,助推“三公经费”和会议费锐减,压缩大量行政开支,群众拍手称快;政府投资审计,审减了工程造价,节减了政府开支,政府就有更多的钱投入民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使他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群众的期盼。这充分说明,审计监督的是公共资金,约束的是公共权力,维护的是人民利益。
审计具有“免疫系统”功能,那么,审计要发挥这种功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对接群众这一“末梢神经”上,因为,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是否落实到位,落地生根,审计有监督权,群众有发言权,只有人民群众才最清楚、最明白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因此,我们要把践行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工作习惯、工作方式,贯穿到工作调研、项目计划编制、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等各个环节中,更加注重从群众中调查了解真相,获得审计线索,发现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并加强审计宣传,主动将审计成果展现在群众面前,实现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的互动,确保审计工作成效最大化。(作者单位:新余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