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挑战和对策研究综述

2015-09-08 08:27张国
财经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对策

张国

[内容摘要]目前,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挑战和对策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但要更加重视实证分析,而且也要做好对“走出去”战略执行成效和经济新常态中个人新作为的研究。同时,还应当注意对全国各地应对经济新常态实践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与挑战;对策;研究现状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共中央领导核心首次以新常态阐述处于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反映了中国最高决策层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准确判断。此后,中国经济新常态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为国内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挑战和对策研究现状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中国经济在新常态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内学界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1.来自外部的问题和挑战

国内学者认为,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外部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韩文秀(2013)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逆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新常态时期中国的影响是存在的;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减少碳排放的压力、承担更多国际义务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美国在军事、外交上“重返亚洲”,搅乱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对中国遏制的一面明显上升。徐洪才(2014)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领域面临着两方面的突出问题:全球金融治理向美元主导的旧体制回归、亚洲金融稳定机制存在内在缺陷。张占斌(2015)指出,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正面临深刻调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推进TPP、TTIP,以美联储为中心的六国实行货币互换,对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带来新挑战。二是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往往具有颠覆性,对现有产业体系可能带来很大冲击。李向阳、李瑞晴(2015)指出,在迈入新常态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出口形势仍然会很严峻。

2.来自内部的问题和挑战

国内学者认为,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内部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王一鸣(2013)指出,这种新的常态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产能过剩矛盾将趋于突出。其次,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再次,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最后,财政和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等。向松祚(2014)指出,已经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三大根本难题:第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幅度放缓,这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根本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第二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贫富分化和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第三个大问题也是大难题,就是过去我们的高速增长已经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这个代价难以估量。马光远(2014)指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风险起码有四:一是刺激依赖症;二是不改革的风险;三是过去刺激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李扬(2014)指出,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一方面,解决钱多、钱贵的问题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也异常突出。夏金彪(2014)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不小,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和创新能力弱等多重挑战。刘世锦(2014)指出,进入增长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会遇到三个方面的重要挑战。第一个挑战,如何有效把控和化解转换过程中的财政金融风险。第二个挑战,如何有效提升非贸易部门的效率。第三个挑战,如何拓展新的增长领域,并促进多种形式的创新。陈雨露(2014)指出,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三期叠加”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应对转型期的挑战。高峰(2015)指出,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可能存在两大陷阱,即“转型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沈坤荣(2015)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在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影响的同时,也受累于自身的体制性问题。

(二)中国应对经济新常态时期问题和挑战的对策

在中国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问题和挑战上,国内学者主要从政府和企业这两个视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1.中国政府应对经济新常态时期问题和挑战的对策

(1)宏观调控方面

在此,可以将国内学者在新常态时期国内宏观调控上的观点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宏观调控思路。厉以宁(2014)指出,不讲“微刺激”,改成“微调”可能更好一点,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最忌讳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摇摆,这对经济损害很大。所谓“微刺激”,实际上就是微调,而微调是可以的,宏观的重点应该放在微调、预调上,不能大起大落。王一鸣(2014)指出,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保持定力,稳定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主动作为,适时有序预调微调;远近结合,坚持和完善定向调控;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刘伟(2014)指出,宏观调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注重需求管理的同时,注重供给管理;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更精确和科学地实施松紧搭配的政策组合。余斌、吴振宇(2014)指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整体思路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调整:增长目标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增长动力;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可持续增长创造条件。伊歌(2014)指出,在“新常态”下,“区间调控”都已不可逆转,总体调控思路是不出台大规模刺激、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落实简政放权等举措。张占斌(2015)指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一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保持合理的速度;二是抓住创新转型这条主线,提质增效。三是坚持有为有力原则,实现好的新常态。其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高峰(2015)指出,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应更加灵活,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和定向精准调控的基础上,适时把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调回到一个更合理的水平,释放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结构性减税与支持扩大公共消费相结合,以公共支出支持促进公众消费的制度性安排,支持消费,支持就业,支持创新。陈雨露(2014)指出,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预调微调为基本的政策基调,不再搞强刺激。货币政策总体来讲还是要以调整总量为主,但是在结构性调整方面也要有探索、有创新。结构性的货币金融政策首先要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整。不过,也不能搞“一刀切”,结构之中也要分层。管清友、朱振鑫(2014)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宏观调控侧重以下三个方面:在财政政策方面,实现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的转变;在货币政策方面,实现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的转变;在供给管理方面,实现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的转变。其三,调控涉及的产业。曹远征(2014)指出,如何为生产性的服务业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是宏观调控所要重点关注的。通过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生长环境。

(2)深化改革方面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新常态下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

其一,改革的重要性。吴敬琏(2014)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显著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向松祚(2014)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单纯依靠货币信贷和财政债务刺激,不仅不能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反而会加剧经济体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剧实体经济的放缓甚至衰退,这就意味着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迟福林(2014)指出,增长、转型倒逼改革,突破利益固化格局倒逼改革。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条件下给改革留下的时间、空间十分有限,改革跑赢危机的特点十分突出。马骏(2014)认为,要解决这些导致“旧常态”下的调控模式的弊端,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宏观政策的技术参数的问题,还必须要改变造成这些旧的调控模式的体制原因,推动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郝福满(2015)指出,中国要在经济上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在于,这类宏观调控措施只能配合而不能取代改革议程,才能在未来数十年保持高速、高效和可持续的增长。刘冰(2015)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通过实施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系统效率,无疑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其二,改革的对立面。郑新立(2014)认为,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思维定式:一是打破农民工市民化会加大城市公共服务负担的思维定式;二是打破如果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将会冲击农户在农村的经济主体地位和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思维定式;三是要打破一谈发展就上工业项目的思维;四是要打破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必然会加大金融风险的思维定式;五是要打破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行业必然会带来无序竞争的思维定式。吴敬琏(2015)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化改革的阻力和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在旧体制和粗放发展方式下积累起来的矛盾和困难。

其三,改革的思路。迟福林(2014)指出,政府如何转型、如何改革?从地方层面看,关键是要改变竞争性的地方政府增长模式。如何改?大方向就是要尽快形成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央地方财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约束。王一鸣(2014)指出,以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围绕简政放权深化改革;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围绕推进城镇化深化改革;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改革。余斌、吴振宇(2014)指出,进入新阶段,将经济增长稳定在“常态”上,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匹配供给和需求的新变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张占斌(2015)认为,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优化政策,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促进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调整结构,创造中国经济竞争优势;改善民生,促进中国经济包容式发展;防范风险,增强经济稳住发展的信心;精心谋划,着眼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其四,改革涉及的领域。一方面,对某一领域改革的探讨。迟福林(2014)认为,未来6年中国转型改革的重点是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和制度创新。安宁(2014)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之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包括融资功能、配置功能、产权功能,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创新推动,资本市场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引擎。李伟(2015)指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把创新作为形成新增长动力的根本途径。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着力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着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周其仁(2015)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当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哪些法条妨碍了改革往前推进就拿掉。希望有关方面最好有这么一个目录单,因为很多关键的条款如果不修掉,很多改革是没有办法发挥的。_35 J另一方面,对多领域改革的研究。胡滨(2014)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三项措施是重点:一是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二是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三是财税体制改革。管清友、朱振鑫(2014)指出,首先是改革相关经济制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国资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四大关键领域。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户籍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包括放开“单独两孩”,逐级放宽户籍限制等。再次是改革金融体系,改善资本供给,包括理顺价格、健全市场和深化开放等。最后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改善土地供给,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裴长洪(2014)指出,在不断完善国家短期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的同时,应当把改革创新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加以落实和深化,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首先,继续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其次,努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再次,加快改革和完善投融资体制。最后,在户籍制度改革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张占斌(2014)指出,第一,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实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第二,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新常态。第三,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现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第四,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新常态。第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新常态。

(3)对外开放

国内有学者认为,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应当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胡滨(2014)指出,从对外开放看,包括调整外资银行的准入条件,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包括资本市场的放开。裴长洪(2015)指出,新常态下对外开放的新任务:一是推进货物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二是扩大货物进口贸易规模、优化结构,改善国内经济供给面。三是根据新阶段的要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四是继续扩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改善投资结构和方式、构建自主跨国生产经营网络。五是重视并继续发展服务贸易。张锐(2015)指出,以“一带一路”为动脉打造出的对外开放升级版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宽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并不仅停留在资本输出层面,而是要以“一带一路”为纲,张自由贸易区之目。张伯里(2015)指出,中国战略趋向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吸引外资工作可以说已经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而招商选资主要体现在目标、观念、宏观经济、产业、微观企业等层面。

2.国内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时期问题和挑战的对策

(1)努力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国内企业要在经济新常态时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刘静(2014)指出,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路子,就必须大力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根本还是要靠企业内部挖潜,建立起中小企业内生性的创新发展机制。蔡防(2014)指出,新常态将有更激烈的竞争,不再是去找资金,也不再是去找市场、找需求,更多的是如何找技术、找创新的机会,这是新常态对企业的一个启示。夏金彪(2014)指出,今后,对一些行业、企业来说,必须提质增效,通过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等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

(2)企业家的培养和成长

国内有学者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企业家的培养和成长。周其仁(2014)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企业家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应当放胆去试。为此,必须倡导、呼吁和推动这个社会的环境,包括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要鼓励企业家去试。试错了没关系,在有限责任内的财产输光,过一段时间另外开张再去试。这是我们对付不确定性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放开去试,这个国家、这个市场经济才有希望。张维迎(2014)指出,中国企业家的“创新”仍然停留在模仿型创新阶段。当前,如何从简单的套利者(商人)和模仿者转变为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者,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周其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家成长中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而张维迎则肯定了创新素质提升在中国企业家成长中的不可或缺性。

(3)抓住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国内学者认为,企业对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机遇的把握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其一,企业从宏观上要认识到机遇的存在。马蔚华(2014)指出,这个新常态下,中国有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要比过去平铺直叙的上升机会要大得多。马光远(2014)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刘德海(2014)指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但其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来看,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就国内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当前面临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和考验,再也不能沿用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必须创新、必须变革。姚洋(2014)指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国民的教育水平正不断提升,中国的低退休年龄为政策制定者们提供了相当大的回旋余地,资本存量也会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中国的创新能力因为人力资本迅速增加和研究投资的不断增长正在稳步提升。这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机遇。辜胜阻(2015)指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人口城镇化、经济服务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端化、社会信息化、经营国际化六大新机遇,迫切需要新动力,以创新驱动引领新常态。高峰(2015)指出,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十分可观。第二,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其二,企业要把握住微观领域的发展机遇。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内企业在发展中仍然拥有不少能够把握的发展机遇。邵平(2014)指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机遇如下:银行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融资体系的主流地位;投资需求仍有维持相对较高水平的潜力;中国的金融深化还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商业模式分化将带来新的金融服务需求。马蔚华(2014)指出,在经济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经济成长环境改变的背景下,企业家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跨越陛发展、新型城镇化、中西部开发、企业走出去、技术变革和新兴业态等七个方面找到发展的新机会。宁国富(2014)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机遇具体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崛起、技术变革、企业“走出去”、新兴业态等。林毅夫(2014)指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的机会很多,应当高度重视海外并购的机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海外尤其是非洲转移的机会。曹远征(2014)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的发展非常强劲,而且这种服务业是生产性的服务业,比如说物流、医疗、教育、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行业,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又一个“嫩芽”。赵晓(2015)指出,政府对创新的日益重视、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则是企业未来发展必须把握的新机会。新机会具体体现在产业上,主要涉及替代劳动力的产业、创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产业,这三个大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尤其值得大家关注。

(4)成功地“走出去”

目前,国内有学者也研究了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走出去的问题。马蔚华(2014)指出,在经济新常态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与本土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做到1+1>2很重要。要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是要资源还是要市场,是要它的市场还是要通过它来占领中国的市场,这点很重要。战略一旦制定,就要坚定不移。孙立坚(2015)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争取海外市场的投资红利,以此替代出口红利受阻所造成的中资企业产能释放的压力;同时,为了提升我们财富管理的主导权及安全性,人民币也要伴之而行。

(5)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继续推进,但是如何推进呢?目前,已经有学者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周其仁(2014)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利用以交易所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平台,发挥资本市场对各类企业股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为更大范围推进混合所有制服务。要明确,国企改革不是为改而改,关键是终结行政命令体制,激发企业家精神,让国企和民企都能集中精力于市场、技术和管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刘世锦(2015)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国企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国企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国有资本配置结构要调整,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重点是提供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证国家安全。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挑战和对策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公开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期刊论文和报纸文章。在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目前的研究中仍旧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亟待加强:其一,“走出去”战略执行成效提升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内优质产能过剩的问题急需化解,这就使得“走出去”战略的执行更具迫切性了。目前,国内学者在“走出去”战略的研究上虽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走出去”战略执行成效提升的研究方面有分量的成果并不多。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应当在民营企业的海外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建设等问题上多下功夫。其二,结合实证分析的研究也需要得到加强。目前,在所取得的有关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研究成果中,预测性的研究相对偏多,而结合实证进行分析的研究则偏少。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应当强化在调研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证分析研究。同时,这种研究也应当持续较长的时间段。其三,大力加强对个体在经济新常态中新作为的研究。在目前的研究中,学界侧重探讨政府和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思路和举措,而较少关注个人在经济新常态中的新作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大力加强对后者的研究,着力做好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普惠金融、网购维权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其四,对各地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实践经验总结的研究也有待加强。在目前的研究中,学界有分量的学者大多在全国层面进行经济新常态的研究,而对各地实践经验总结的关注度则不高。在今后的研究中,针对后者的研究应当加强,力争通过对各地实践经验的分析来达到丰富和完善中国经济新常态理论体系的目的。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