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士州
从进入寒冷的冬天到春节前后,气温明显较低,按民间传统习惯,许多人在这个季节总是准备进食些补药补品以滋补身体。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这种进补的方法到底对不对呢?
一、冬春进补该不该
我们知道冬春进补的民间习惯由来已久,其历史渊源与古代农业社会的耕作模式有关。那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由于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一年间人们从春耕一直忙碌到秋收之后才得歇息,消耗了过多的体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诗,便是当时农民辛苦劳作情景的写照。在那漫长的劳作岁月中,男人辛勤耕种,多有耗气劳损;女人勤俭持家,节衣缩食,加上生理月经周期,多有贫血。故有“男多气虚,女多血虚”之说。进入冬春季节,户外冰天雪地,那时人们只能待在家里歇息休整。趁这个季节进食补品,一方面使消耗过度的体力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是为了养精蓄锐以待明年。这便是冬春进补的历史由来。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入冬后,气温下降,人体体内的代谢活动也相应改变,秋收冬藏,精气封存。此时进补,有利于机体吸收和储存,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利的,具有补养身体和治疗的双重意义。
二、什么人应该进补
进入冬季,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进补(这里指进食疗药补)?其实并不然。按照自然规律,一般情况下需进补的是那些体质差a的人,或者大病后初愈的患者,如果正常的人,还是应当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合理调配生活饮食,无需用吃补品的方法来调节机体,否则有时候反而得不偿失,可能造成阴阳失调。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存不存在虚证,需不需要进补?这还得从虚证的成因和表现说起。虚证的形成,不外乎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两种原因,但多半与后天原因有关,常见于缺乏锻炼、饮食失调、大病久病以及失治误治者,或是年老体弱或妇女生育(或流产)过多、月经不调者。虚证按传统医学的观点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情况。
气虚者,表现为说话无力,面色微白,乏力,舌淡苔白,脉细迟无力。可见于脱肛、疝气,或妇女子宫脱垂等气虚证。
血虚者,表现为面色发黄,口唇苍白,手指甲苍白,听力下降,女子月经少血色不鲜,舌淡白,脉细。
阴虚者,可出现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烦热,虚烦失眠,易受惊,耳鸣遗精,口渴咽干,大便秘结,舌干脉细。
阳虚者,则表现为四肢怕冷,口干气短,浑身乏力,舌苔苍白,脉跳缓慢,常常兼见于气虚证。
三、“虚则补之”如何补
中医学中的“虚则补之”是针对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类型的虚证,选择不同的补药或补品(包括药补和食补)。
气虚者,药补可选用四君子汤(人参10克或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天麻10克)。也可选用党参膏、参芪膏,每次15毫升(约一汤匙),每日两次。食补可用党参10克、黄芪20克,炖瘦猪肉200克。也可用人参鸡汤,取乌鸡一只去皮及内脏,人参10克,文火炖2小时,食肉饮汤。或西洋参6克,去皮鸡肉(或瘦肉)100克,文火炖2小时,食肉饮汤。
血虚者,药补可选用十全大补汤(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肉桂6克、黄芪15克、炙甘草3克),或四物汤(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食补可用羊肉当归汤,取去脂羊肉200克,当归20克,红枣7枚,文火炖2小时,食肉饮汤。或当归乌鸡汤,取当归20克,乌鸡1只去皮及内脏,加红枣5枚,干姜3片,文火炖2小时左右,食肉饮汤。
阴虚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食补可用杞子水鱼汤,取杞子12克、党参10克、淮山15克、水鱼(甲鱼)200克,清炖1小时以上,饮汤食肉。或芡实瘦肉汤,取瘦肉100克、芡实15克,杞子10克,煮汤饮用。
阳虚者,可选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参鹿补膏、海参丸。食补可用牛膝杜仲汤,牛膝10克、杜仲15克、牛骨髓200克,煮汤饮用;杜仲羊肾汤,取羊肾1付洗净,加杜仲15克、杞子10克,水适量,文火炖1小时以上,食肉饮汤。此外,狗肉、羊肉也有壮阳之功。
对于一般身体虚弱者,也可多进食瘦肉、牛奶、鸡蛋、蜂王浆等营养品。
四、进补应注意什么
由于补益药按其性能及应用范围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且人体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使用补益药时应全面考虑,灵活掌握。气血并虚,或阴阳两虚者,应气血并补或阴阳双补。这往往要求助于医生的指导,不要盲目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