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练拳五忌

2015-09-08 13:08肖亚康
少林与太极 2015年2期
关键词:拳法技击技法

肖亚康

一、忌努气用刚

用努气盛者则动作过刚,刚则力量易折而不深沉,且刚易生逆满之气,逆气而力不顺达。

从武术哲学思想和红拳拳理思路上看,柔弱更有利于万物生存和技法功效的实施。老子就说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凡是柔弱的,却能充满生机,柔弱的可以适应变化而变得壮大起来,而强大的事物则往往丧失了生机而逐步死亡。老子相信“柔弱”能够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老子以水比喻柔弱的特性,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软脆弱的了,然而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够真正比得上它攻坚的能力,水能顺势而下,处于下趋居卑却能容纳万物,体现了不与物争,随曲就圆,看似柔弱却依旧能滴穿巨石、无坚不摧。练拳技击对抗也是这样,别人刚强,你比他还要刚强,以硬碰硬,结果多半是两败俱伤。

红拳以柔练为主,柔中寓刚,对于刚力的应对使用要求“刚在他力前”,是趁对手尚未发力使招、相对柔弱之时的先发制人,这就是刚可胜柔;而红拳多以“柔乘他力后”的发劲,就是以柔化解避实击虚,抓住对手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之机,后发先至,这是以柔胜刚,这和俞大猷的《剑经》中关于刚柔运用是一致的。

红拳的柔化刚很巧妙,采用滚化的圆变,红拳十六字诀第一即是“撑补(斩)为母”。“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识。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是技击变化之宗。撑中有补,补中有撑,撑不能硬碰直撑,而是滚化的圆变的“柔”法之妙,柔是为化,红拳不仅讲求化劲,更重“化身”的方法,这就是红拳十六字诀的“化身为奇”,自身不能化,既不能进膛制敌,更不能避敌取胜。化身强调身是一条线,化劲活肩步,身体进退与劲力化变结合,侧变肩活步为先,突现了变化的一个“奇”字。例如红拳“抹手贴金”一势,就是以双穿掌与敌搭手,配合身体侧身挤进上步而滚臂膀柔化沉劲下抹格挡,跟随换步挤进上步再以左前臂屈臂下压撑防,快速右拳或掌补攻敌面。红拳技法讲求侧身进退闪避,用柔化法使敌刚劲走空,同时进行还击。这样的拳理思路在《拳经·捷要篇》中有“而其柔也,知当斜闪”一句进行了经典概括和总结。

二、忌笨拙使力

笨拙必然导致动作僵硬,使四肢百骸血液不畅,不能施展技法之功效。

红拳技法讲求灵活多变,技法以撑斩为根。撑斩即架打、劈打之法。以八法为规,与百手排子构成完整技法体系,八法即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种打法。每一种打法皆有左右、单双、里外以及步法的多变配合,最终构成了红拳之“势”,即架子、架势。拳架势就是使习练者身法灵活,步法协调,劲力技法轻巧灵便而不僵拙,能在搏斗较技中利于应对周旋,求取机变而取得胜利。可见,外在的势是架势,内在的势则是蕴含相应的攻防应变之技法要则,讲究势的“变”,因此,变就要轻巧活便而不能笨拙使用僵力。

红拳在练习的时候讲究练意,练意皆在追求动作势与势之间的技法应用与变化,追求无定势、不失势和把势的境界。正如拳谚所说“身形似闪电,脚底如鱼窜,千变万化身为主,闪身脱化抓时机”,又如“威身靠子,拧身肘,远了就用六合手”,也都反映了灵活巧变、主动身随步进的拳理思想。典型动作“鹦哥架”练时就很轻快柔和,却暗合多变的灵巧抄手进攻,双掌架防以及翻腕缠拿搌打等攻防的快速势法;如果使用僵硬蛮力的双手架防,或许能架防得结实稳固,但若仅仅稳固有力的架防人没有后续的技法进攻的话,这样的架防也就达不到防守的目的,也必然为敌所乘。

技法与势的变化以及法的求取,体现着技与法、势与化的拳学技理。拳势之“技”不能死守其法、笨拙使力,只有灵活掌握,才能真正贯通直至“由技至道”的境界。这也是武学理、技、应(变)、实战(经验)通往“神明”之路。“阴阳不测之谓神”。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不测就是不知道,不认识,所以一个事物,你不知不识,就是“神”。武术亦同理,实战对搏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出奇招,令对手摸不出招法就是“神”!

三、忌重形轻神

红拳拳势和动作招势是由人体四肢与身躯以不同运动形式完成的,这就构建了红拳势正形美之外“形”,动作招势工整规范。但繁华藻丽以求形似还远远不够,拳势不仅要求形健质善,而且还要求以形表现出拳势招法动作的神韵。以形传神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形是表达内在意识活动的载体,倘若只有形而没有内含的神,那么动作就是一个肤浅、松懈而无力度的皮囊之形。红拳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形式,其技击观通过拳势招势反映出动作的规矩和劲力意识、攻防之道,通过手、眼、身法、步的配合统一彰显出贼鬼叼拿、闪展腾挪、开合变化、吞吐有度的技击思路和行拳走势的风格。

红拳行拳走势,多用意不用力。从红拳中的软拳类到包含打法内劲最多的九拳等一系列拳,皆讲求用意,也即对“神”的重视和修持。“手眼身法步”为红拳势的运行基础,在势形的修炼载体上再讲究“精气神”的意识培养。拳法皆以心为身之主宰,一切形体运势都受心志活动支配,如拳谚讲“绵而不断意相连”,“巧中生智用灵活”,这是用心志活动来概括的意与神。红拳动作不仅要求动作工整、规矩,使之有完美的形,又要求以心志调节呼吸、意识引领气息等方法对动作进行支配,要求做到心到技到,心与意相合。心是思维意识的感觉器官,思维运行带动形体动作的实施,思维意识模糊则拳技也就杂乱不清。例如“指人头,扎脚面,指上打下人难防”是红拳盘龙棍的一种技法思想,技法目的非常清楚,一是棍梢点头,二是扎脚背与腿部,假设思维意识不清楚的话,那么指上和打下也就没有准确的技法,也就没有了人难防的技战法效果了。盘龙棍谱还有“三进步连环扎枪,一步一扎令人惊,枪枪中平势难挡”,这是步法受心志意识支配的,没有清楚的步法也很难达到一步一扎枪的技法目的。

红拳集内家外家之长,吸收并借鉴了其他拳法的优秀招势,形成盘、势、法、理俱全的技理体系。“盘”是基础条件,“势”和“法”是红拳“变”与“化”的拳技精华与技术要素、制胜规律,与“理”构成红拳练功、养身、打法、修心的拳学体系。势存于外形,是外在的躯壳,法藏于内涵,法和劲是内在的精髓,不明法和意识之用,势和招也难以理解和领悟。势形以神为精魄,神基于形而高于形。《拳法·刚柔篇》也说:“刚柔转换,全在用意。”红拳技法的完美展现还需要目随势变,所谓“手眼相随,形神统一”。武术拳谚云:“拳法之神,眼为先。”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是攻防格斗中取胜的先决因素,眼睛的变化反映出技法运行过程中的精神意识。目随势注是拳法动作招势演练的基本要求,拳理要求“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磨盘,步赛钻”就是说拳法像流星一样迅猛,眼睛的视线更要快得像闪电一般跟随拳法的变化。红拳拳势招法不仅有静止性动作,还有迅疾连续的动作变化,静止的动作眼神也随势而凝视,法于心意而传至眼神,眼神不是静止的,而是静中含动,伺机待动,以保持技法技击意识的变化而跟随。

红拳讲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是红拳形神的又一展现。内就是心、神、意活动和气息运行;外,人的形体活动,具体的手眼身法步的运行。内外合一是形神兼备的具体化。诸多拳理都论及“内外三合”,清代《六合拳谱》中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筋与骨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形意拳强调“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强调达到三节要求,保证周身一体,内外合一。这些拳论的基本思路就是身体内与外相合,合者和谐统一的意思,都体现了内外协调统一的思想。在武学整体技法思想中无处不具有内外合一的意图,这也是“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的拳哲意境。《耕余剩技》中有一段有关于心的论述:“心练则智自出,胆练则勇自生。心胆俱练,则兵与时俱无不合。”“内”和“外”将意与形概括得十分清楚。红拳重形注神,例如“裙拦势”中的卸手的意识是勾挂防守,却包含着左手的进一步勾挂防守或者右掌的横击,还包括丁步下蹲过程中气息的呼吸升降起伏。因此,用意不仅是对神的重视,还包括对意识、内气、呼吸的注重,也正是拳谚所讲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形神与身心用意配合统一,红拳强调势形外练,又要意识内练。强调内练就是对人体内脏、神经系统“精、气、神”的锻炼,呼吸运行要求气脉不断,连绵相属,气畅则拳顺。

四、忌躁急藏气

红拳行拳走势忌躁急藏气。练拳要平心静气,深沉凝重,切忌躁急。躁急则气浮于上而不能气沉丹田,藏气则气逆上行,胸口憋气,两足轻飘无根,扎根不稳,动作上摇下晃而无功、无法、无力。另外,憋气躁急对于修心养生也极为不利。

红拳修炼时要求先“松静”,只有做到尽量放松才能把力量贯穿于拳和四梢。练拳“松静”,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要放松,神静气和,这样才会做到运转轻灵,周身气血顺畅。如果躁急藏气而肌肉紧张,筋脉也随之紧张,憋气藏于胸致使血流通受阻,全身动作难以灵活变化,拳技力功皆成为乌有,达不到拳法目的,也达不到健身养生的功效。

红拳修炼以松静为本、排除杂念,行拳走架顺达力畅、以意领气,意念不生不散,进而气敛凝神,即“意气以化神”。气敛神凝体现了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身心协调的中华养生理论和实践思想。气是人体生命之源,万物的生长、发展、运动、变化,都是“气”的作用。张景岳《类经》即有“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身之“气”按其生成来源分先天气和后天气两种。先天气又称元气,肾中精气是先天之气,是禀受父母的先天精气,藏于肾中;后天气为水谷之气,是得自脾胃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在肺部进行后天之气而呼吸,借以维持生命。元气的盛衰对人体生、长、壮、衰、死全过程的影响至关重要。历来养生家都很重视培补元气,并以各种导引、行气、意念的方法调动丹田之气,循任脉、督脉以及全身经络的运行修养元气。道家、道教通过对精气神的认识与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化神还虚”的养生方法,对武学修炼极具指导作用。

红拳技法强调偏身闪击、高低仰俯、左右旋转、含胸拔背、拧腰趔胯、翻身回身之功效。练功从基础到功力的提升和技法的道化运转都是围绕“精、气、神”顺畅协调来开展的。精气顺畅流通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红拳在应敌和跑拳打手中遇招闪身顺击,以平心走气来实现闪展腾挪、避尖溜滑、贼诡叼拿和走变施法的技击理路。

拳以力大、力快者为最,而以能化者为神、为妙,拳的走化与劲力也都靠意识指导气的运行来达到目的,“气”的运行修炼是一切武术拳种门类修炼的基础与根本。红拳技击、养生以养气、练气为修炼目的和核心,“气”存聚于丹田,意识领气贯于肢节,正确处理养气、行气,练养蓄之,才是掌握了红拳的修炼方法。

五、忌不明拳理

拳理即红拳拳技理论、技击思路与理念,这是历代拳家打手攻守实践、修身练悟的总结与归纳,包含以技入道的哲学理路、训练修悟的方法与手段、打手应用的法则诀窍等等红拳之技击法理。法理是红拳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重要的技理源头,标志着红拳的形上智慧。法理是方,是实战技击训练、养生修身之道,是红拳的方法原则和用武要言。

习拳明拳理是修悟的先决条件。红拳拥有理法功技等全面的技理体系。红拳拳理不光涉及红拳技术内容的各个方面,而且渗透着“以技载道”的哲学思想。倘若不明拳理,则不懂劲和法,不知其攻守,仅练习功力训练之法,招和势也达不到预期之目的,功也达不到神化的程度,难臻其修持养身炼心之境界,至终也只是四肢灵便的拳把式,难得拳技奥妙。只有明理懂法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技击修炼之术、修身悟心之道,精益求精,达到“神明、神化之境”。

红拳拳理概括起来是:“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基,叼打为法,踩腿审进。”红拳主讲提劲,运气力以圆为基,以心意为根;在法的追求修炼时要求先“松静”,只有做到尽量放松才能贯穿于拳手。例如九拳讲究当撑论撑,该斩向斩,云手接势,云手变达;炮捶讲究“揭、抹、捅、斩”;花拳讲究“撑补为本,勾挂为能”;梅花拳主讲“神要静,步要稳,手要准,心要狠,身要坚,行如风”;梅花桩拳讲究“提领勾挂、腾挪闪缠、倒脚换手、迈步化身”;等等。红拳特点讲求扁身远击、筋柔势雀,劲力脆快,又兼长柔。红拳入门以十大盘为基本功,“盘”就指的是练,修炼功力的意思。十大盘又分有软、硬。软盘多以练习柔韧和身法训练为主,习武者皆知“未学拳,先拔筋;打拳不踢腿,必定是个冒失鬼”。红拳重视基本功的修习,很注重柔韧、踢腿、活腰以及身法等灵活性基本功的修炼,重视身体肩、腿、手法手形练习以及步形步法、跳跃、扑滚翻练习,具有一整套既科学而传统又比较全面的基本功训练方法。硬十大盘以各种手、肘、肩、胯、膝法以及劲力、各种不同器械击打和硬功功力训练为主,即如拳谚所讲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红拳十大盘内容丰富,注重“气、势、功、柔韧、意志、协调”的修炼,有助于习练者身体各部和方面得以全面锻炼和发展,为打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重视功的练习也体现为红拳注重拳架工整、劲力饱满的要求,铸就了红拳“打人如灯草”般的胆识、豪情与气概。

红拳打手和套路处处显示了以撑斩为母、八法为变的特征,只要明晰了红拳八字八法、各拳劲力技法的主要内容,也就对技术风格特点有了准确的把握。正如拳谚讲“手上的串子,脚上的绊子”体现了技法上的特点与理路一样,扁身远击、势雀筋柔,强调了红拳的侧身换膀、拧腰捩髋的特殊技术身法。闪展腾挪、叼打巧击揭示了拳势中直闯硬进、强攻中路与两厢闪击叼打偏取的战略与技击法则,透出了拳法技战之道。武术家常常把理想的术直接称为道,而不断地强调这种“道术”对实践的重要性。在红拳家们看来,真正的术,即是法在红拳交手实践中的具体落实与表现,是法的智慧在红拳交手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技巧和神明境界。红拳之盘势和法、理即是红拳练习通往神明佳境的技理之道与宏伟体系之门径。

在中华文化里,“武”更多的是被阐释成一种技艺,修炼者只不过是借助武术的方式来悟道罢了。红拳也一样,作为关中文化滋养下庄子技道观的核心思想,它被历代武术大家奉为“由拳入道”的终极目标。红拳“盘、法、势、理”拳功修炼进程体现着招熟之后才能懂力、懂劲之后方可化身自如以至于神明境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用枪如何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这样说的:“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莫贵于静也。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可见,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技术烂熟于心,才能做到“心能忘手,圆神而不滞”。当技术达到见机即动的水平,就可以说是练到家了,或是说得“道”了。由技入道、技道合一的观念,向每一位武者展现了一条探索武术修炼境界的道路,对于红拳修炼者戒除浮躁、静心气,脚踏实地修拳道、明拳理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拳法技击技法
2016年昆仑决比赛拳法技术运用分析
手绘技法表现
铁桥三五行拳
作品一
猜拳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太极拳:自然性质的反映和再造
秀秀台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