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叶中
摘 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研究型大学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本科教育;研究型大学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是大学应该坚持的最基本的办学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1.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
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1]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2. 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公司面临海外资本的竞争,日本产品全面涌入美国市场,于是政府官员、记者和分析家们开始寻找美国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公众批评的矛头在指向企业的行政主管后,饱受抨击的还有美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在对大学的诸多批评中,本科教育质量下降是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话题。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对全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状况进行广泛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处于一种非常危机之中……在本科教学方面,它们做的还不够,甚至是失败的。”[2]。
在哈佛大学任教30多年,曾任哈佛学院院长达8年之久的哈瑞·刘易斯,结合自身教学和工作经历,撰写出《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他认为,哈佛大学在为追求卓越而开展的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忘记了本科教育本质——把年轻人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很多研究型大学用学术追求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他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3]
为了成就“著名的本科生学院”,北科罗拉多大学的管理学院甚至从1990年起,取消了硕士、博士点,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上,以彰显其“通过卓越的本科生管理教育项目,使学生有一个成功的个人事业发展,并成为行业中负责任的领导者”[4]的特色使命,虽然此前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3. 我国高校对本科教育回归的呼唤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扩大,大学日渐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在大力发展科学研究,积极推动服务社会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处境越来越难,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中心更难以真正落实。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多次呼吁高等学校要重新认识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他说,“现在有不少学校丢失了这个根本,淡化了这个根本,甚至忘掉了这个根本……如何端正办学方向,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实在是当前大学建设、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大事,或者说是根本大事。”[5]
基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的中心地位在高校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重外延轻内涵、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为了使高校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承担的历史使命,确立本科人才培养在高校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经历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等试点评估以后,教育部从2003年起全面启动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现在又在进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最近十余年来,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通过经费投入、项目管理的方式,大大推动了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推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浙江大学设立“求是特聘教学岗”,其待遇与求是特聘教授相同,设置高额奖金奖励“心平奖教金”获得者;武汉大学职称评审中单列“教学型教授”,开展一年一度的“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评选等,无不表明大学正在一步步回归人才培养工作。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1. 准确定位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逻辑前提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
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前苏联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在于培养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强调专业对口,专业与岗位的结合度非常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虽然本科专业目录几经整合和修订,拓宽了专业面,增强了适应性,但专业教育的偏狭仍然比较突出,即使在研究型大学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大学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高,使中国高等教育很快实现了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甚至超过了50%。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如何定位,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
2. 新时期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无疑是精英教育。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精英教育则被研究生教育所取代。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和非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所承担任务的差异显著: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基础性、以全方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非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则更侧重于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概而言之,本科教育基础化、研究生教育精英化,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必然。
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位居前列的、最好的大学。这类大学集中了全国优秀青年中基础最好、最有发展潜力的中学毕业生,他们将是未来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社会脊梁。而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本科阶段的青年学生,无论年龄、知识基础,还是社会阅历、心智成长等,都决定了本科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志趣爱好、理想和执着精神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新时期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落脚点是“人才”。而“人才”是“人”与“才”的高度统一,离开了“人”,所谓“才”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人”的教育关乎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品质,“成才”的教育关乎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因此,“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的两大基本任务。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成人”教育远远重于“成才”教育,忽视“成人”教育的“成才”教育是偏颇而危险的。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高等教育承担的“成人”教育、“成才”教育两大根本任务的最新注解。
就“成人”教育而言,主要必须抓住四大环节: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身心健康的锤炼。其中,思维方式主要指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学习能力主要指爱读书、会读书、勤思考以及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健全人格主要指具有善良、团结、合作、包容、责任、奉献、坚韧等优良品格;身心健康则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表现良好。
就“成才”教育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基础和能力。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对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一般比较扎实,但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多有欠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显不足。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当今世界,大学职能不断扩张、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不断升高,大学既面临着来自外界的重重诱惑,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重重困难。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1. 以厘清培养目标为导向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活动就可能迷失方向。
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此,武汉大学将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加强通识教育、品格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让“成人”教育引领“成才”教育,在“成才”教育中渗透“成人”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既“成人”又“成才”。
2. 以解决教与学的动力为突破口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离开了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教育教学工作就没有着力点。当前,影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学热情不高,不愿意在本科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视教学为“负担”,应付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第二,学生学习劲头不足,不愿意花大力气、下苦工夫探索新知,学习上拈轻怕重、想走捷径、功利性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应以解决教与学的动力为突破口,努力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学文化,真正促进高等学校师德师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
3. 以重构课程体系和革新教学方法为中心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方法得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回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教学方法及其改革依然相对滞后,高校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周远清同志曾说过,“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可能就是一句空话。”[6]他说,中国的大学应该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先导,同时应该把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作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过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4. 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5. 以创新教育教学制度为保障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治国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和压力,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的期待要远远高于大学自身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而大学同时面临着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大学应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从制度创新的全局看,应以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作为基本着力点。
6. 以完善教与学的设施为条件
为了切实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安心,并使师生们从教学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大学应努力完善教学的各项设施,为育人创造最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建设,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设备和教学基地配置,充足的教学行政用房和体育活动场所,温馨舒适的教学和办公环境,以及方便师生生活的食堂、宿舍建设等。尤其要创设适应教学需要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为师生提供全面高效的教育教学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欧内斯特·博耶. 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0:142.
[2] 潘金林,龚放. 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J]. 中国大学教学,2010(2):92.
[3][4] 哈瑞·刘易斯.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 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93.
[5][6] 周远清.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