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颖
没有人会否认,在刚刚过去而尚未走远的几十年岁月之中,中国的工人队伍为我们国家贡献了多少令世界为之惊叹的辽阔风景,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般领域。有人做过统计,这一部分人的数量大约为3个多亿。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事实上处处都有他们的影子。遗憾的是无论源自生活本身的历史进程,抑或文化自身的现实实践,或者也许还藏匿着更多尚未理清的缘由,总之,这部分为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创造出惊人财富的群体,于时间的流逝中正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虚化。重要的是,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创造的同样贵重的精神产品——诗歌,也一道被遮蔽了。工人群体中的诗歌创作,有着特有的心灵符号与生活元素,并因此形成一种鲜明的辨识度,有别于其他领域的诗歌文本,更因其对作者生命与精神发声的弥足镌刻而格外感人。事实上,这一部分被主动或被动忽略的精神产物,也恰恰是承载着这个庞大浩荡的群体,与纷繁杂芜的命运或同频和声、或执意抗争的全部审美之旅。
一、遮蔽与小于
作为现代文明永恒的基础,工业已然成为现代与前现代的分野。对工厂的怀念,对工人生活与心灵的关注,在今天语境下,表现在生活中毋庸置疑地需要予以格外的强调与发声,只是回到诗歌的语境中,尤以对诗人的称谓,则恰恰需要在“诗人”之前抹去这些繁冗的定语,甚至不只是对工人,包括当下所谓的农民诗人、底层诗人、打工诗人、校园诗人、学院诗人等等,甚至残疾、脑瘫都成了诗人之前的称谓定语。何止荒诞。在当代诗歌史上,诗人社会身份甚至阶级属性被强化,大约在20世纪50到70年代曾达到极致状态,而历经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流转,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诗歌视域之内,无论对诗学品格、诗意初心,与诗歌美学的研究与鉴赏,都是一次荒谬而浅陋的倒退。
无疑,一个诗人的社会身份以至于身体状况,于个体的创作而言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事实存在,甚至会成为其文本特质的一部分,而事实上,除了生活中必要的应用,包括对其文学文本的研究,之外,不值得也不该以任何理由附加于对个体的称谓。
不要说从宇宙学的维度考量,只是从历史学、社会学与生命科学的角度而言,一个人的出身与身份,仅仅是个体生命的一个标签,充满偶然、荒诞与随机,而诗人的称谓却是神的赋予,恰恰是神对命运偶然、荒诞与随机性的指正、弥补与赎救。题材的划分,本已经是为了文学表述的最后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善巧之道,而对作者社会身份的刻意强调与划分,如何不是荒诞而浅薄至极的。
诗歌的存在,就有如诗歌的诞生一般,既无可解释又极为强有力。正如仓央嘉措那首诗中的经典之句:看或者不看,都在。诗歌的发生,从不会以任何灵魂以外的东西做标记,被诗歌所赋予使命的人,只是一种源自灵魂的危险而强大的秘密,无关其他。任何一个诗人,其诗歌创作本身,皆是潜意识中对命运赋予自己的现实身份的忽视,甚至是下意识地对抗,因为唯有在艺术的原野上,所有的生命得以自现实的沼泽中,沿着艺术之神为一切灵魂提供的路径,抵达同一片场域。
诗歌唯有诗与非诗,诗人亦然,唯有诗人与非诗人,而已。一个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只是造成诗歌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以其诗歌行为的自身而言,所有的诗人没有任何区别:田间地头,办公室,大地星空,海岸大漠,都是从一个生命个体到一首诗的精神行为,直到最后,诗人自己亦成为一首诗的一部分,或成为此处字词,或成为彼处段落,而已。
工人诗人,打工诗人,草根诗人,甚至居然还可以有残疾诗人的称谓。这些无辜的汉字,此刻如此排列,当真引人惊悚。这些素常的称谓,巧取豪夺般对生命个体的身份与尊严进行恣意界定,因为由来已久,仿佛已达成共谋。而唯有于任何艺术而言,尤以诗歌为最,这些表明称谓的定语一文不值,且荒诞滑稽。若权且可以以生活中的场所来为文学体裁略做形象分类,那么是否可以说,小说接近于迷宫,散文近似于博物馆,戏剧如同舞台,而诗歌无疑便是庙堂。或者说唯有诗歌最接近文学中的信仰。
艺术从来只以作品的艺术审美成就来向世界发声,有如一个弹奏一支经典曲目的音乐家,其音乐打动每个闻听的人,便已足够,至于弹奏时人在何处、着何衣裤、何种发式等等,与大家倾听欣赏研究音乐本身何干之有?有如不可能根据人的穿着去断定一个人的灵魂一样,社会身份在现实世界中固然有很多现实功效,却于诗歌中必须断然抹去。诗人,就是诗人。
诗人,难道这两个字还不足以表达?工人诗人、打工诗人、草根诗人,甚至居然还可以有残疾诗人,这些必要被冠以的标签,想来必是用以区别其定语后面的真正的“诗人”,也许必要这样的指出,才是对诗歌的提醒与敬畏?这却不由人不百般遥想了:去除这些被指出的身份特质的特别的诗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出身,方是诗人的嫡传身份?一个人必要以什么样的身份写诗,方符合诗歌诞生的初心?方可以不必赘加这些,而被称为诗人?
若一个诗人作品的面世,必要夹带以社会身份出场,那么人类文学史上无数永恒的星辰恐怕都将被这样描述了:工人、木匠诗人惠特曼,农民作家托尔斯泰,工人诗人鲍狄埃、布罗茨基,俄罗斯底层、牢狱诗人曼德尔斯塔姆,抑郁症哲学家叔本华,孤独兼躁狂症哲学家尼采,轮椅作家史铁生,小学学历诺奖获得者莫言,双性恋跳海女诗人萨福,还有霍金,看来今天描述这位伟大的,若以这样一种必要的身份指出,似要颇费些笔墨:卢伽雷氏症患者残疾科学家霍金。
诗人的生存环境,包括特殊的身体状态,唯有对其进行作品阐释的时候,作为对其书写背景、精神场域考量时,方才具有必要的意义,而就其诗歌文本及诗人身份而言,必须捍卫其于诗歌场域中的独立存在性,或者说,就诗歌真正的意义说来,不要说社会身份、身体环境,甚至连名字都该隐去,才是对文本意义最大限度的敬畏,或者说是诗神将诗歌赋予人类的真正初心。
曾几何时,我们对诗歌的记忆,作品远远大于作者,而如今,人们记住了那么多闪烁星光活蹦乱跳于诗坛之上的名字,又有几人能如从前一样,张口吟出一首醉心的诗篇 ?极而言之,又有谁的诗句能大于自己的名字名声名气,令人读来眼里一疼心里一热,久久铭怀不忘?
回到诗人的诗歌本身,我愿意自己面对的仅仅是一个诗人,与他的诗歌作品,因为任何界定,都是一种对诗人的遮蔽与诗歌意义上的小于。
二、生命与文学的悖论
在西欧,现实主义差不多是指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一般说来,凡是在形象中能充分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可叫作现实主义作品。它除了在细节上要求真实外,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事物。而于诗歌创作而言,则几乎可以称作是一切现实主义写作的极致,因为诗歌写作绝不仅仅是如实地在再现生活真相,最重要的是再现生活的诗性真相。这就要求现实主义的诗歌写作者们,甚至必要拥有优于大多数诗人的、对诗歌美学标准的深度探究,及深刻修炼。
纵观田力的诗歌写作,应该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田力1983年开始诗歌写作,至今已有三十二年的时间。三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诗句,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做出诗意的反应,唤醒普通生命的情感觉悟。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他做过有轨电车售票员、钢铁质量检测员,以及工厂中更多的岗位。令人感动的是,俗常印象里工厂生活的单调与枯燥,并未损伤他的心灵,他的诗歌永远饱含难得的温婉与纯真,仿佛是一种对生活缓慢打量与感知的号召。诗人无论表述什么,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工厂,天上流云,飞过的鸟,早春的小花朵,水中的鱼,旧车站,街头的搬运工,想念的母亲,梦中的祖母等等生活中的一切,生活中的所有,每当与诗人的感知系统相遇,仿佛都隐含着一种微妙的交响,那是一种唯有诗人自我可以察觉到的精神尽头的震颤,像一个个细小瘦弱的音符,一下下拨动诗人的心弦,直到慢慢壮大成心灵舞台之上的交响曲。
而诗人创作的动人之处在于,他从未在诗歌风格中刻进身份的标志,只是自觉而自在地感知生命中的一切,并将这样仿佛随时一跃而出的宏阔的交响,平静地克制于浅淡的字句之下,规避了诗歌语句本身所固有的奔涌与激荡的任意性,却意外获得了一种绝对必要的客观表达,这种克制所创造的语境,有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却每个人都闻听得到箭镞刺穿风中的哨鸣,促成顽强的诗歌张力,张力绝不会源自僵化与虚假,而必会生发于生命与精神的深情赋予。这无疑是一种对诗歌最朴素而有力的爱,以及对更多爱的期许,而诗神也同样给予他以浩繁的诗情,正如王尔德说的:“一旦你确实需要爱,你就会发现它正在等待你。”
是的,“等待你”。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与呼唤,让现实生活中无限的时间与存在,都成了对诗人的诗意回应。田力的大多数诗歌充满现实主义的元素,以这首《晚起诗》为例,将一个上午九点醒来的人,以及这个时间节点里自己感知到包括早起的燕子、一些瓶子里的花、山角的岚雾、歪歪扭扭排队喝豆浆的队伍、篮球足球、游泳滑冰、麻雀乌鸦等等的一个平凡早晨里最为平凡的一切事物,皆慷慨地赋予了其诗意的合法性,同时这个早晨因这样的合法性而陡然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与价值:
早燕划过,一些花在花瓶里打开
或许山角还会有
一点岚雾飘过
那些,我都没有看到
排队喝豆浆的歪歪扭扭的队伍中,你不必
再给我留位置
也不必喊我
但那没有关系,错过了篮球
还有足球,错过了游泳,还有滑冰
错过了麻雀,还会有一只乌鸦
上午九点
我刚刚揉开睡眼
让血动一下,让梦远一点,然后
让心也动一下
坐一坐,站一站
我有我自己的时间表,我有我自己的指北针
或者冷一点,或者热一点
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这样短小精悍的诗篇,给人非常生动和深刻的印象。这些每个人每个早晨都会见到,但更多或麻木的、或屈从于生活惯性的心灵,已然下意识熟视无睹的东西,在这首诗作中再次变成审美的一部分,并因诗人书写的完成而走向恒久与充分。生活的现实与诗意的真实难能可贵地重叠在一起,这是对每个现实主义写作者的挑战。再看《品酒员的冬天》:
他缓慢地爱着一个人。捂住瓶口
等着她长大
调节光线,他让路灯将她的影子,拖得
长一些
穿高跟鞋。跳跃。用玻璃刮脂肪
烈性的或绵软的,都无所谓
有没有牙齿,都无所谓
就像讷于言辞的人,也讲出真道理
他扑火的旧大氅,在冬天
忽儿蓝,忽儿黄
生活的现实与诗意的真实之间的书写,严格地说是诗歌创作长久的难点之一,因二者之间有着极深的审美交换的难度,其情感情绪的界限与界定,极为阴暗幽微,进出二者间的情绪把握与语言交换稍有不慎,则极易成为败笔。因此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写作,且不论什么时下的所谓口语诗、白话诗等,总之一切对现实生活的付诸真情与诗歌美学要求的白描式诗歌写作,应该都是一种勇敢的冒险。请看《雪减轻了天空的重量》:
雪减轻了天空的重量
由此,冬天的一朵浪漫的云,飘得更高
寒风推开松弛的窗户,像一句话
推开松弛的门牙
我身体里的冷温度和热温度
相互抵较
一些东西可以直接出入于我的骨髓
我看见,除去多年磨砺出的意志
我的身体近乎空白
行走在图卡里面的人,随纸张的窸窸窣窣
把最后一抹红霞,也扯了下来
诗人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诗歌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新的立法,而诗人此刻就成了立法者,以自己精神上的审美力量,给世界以全新的审视与界定,于一个诗人而言,甚至于更多人而言,对诗人如此身份的认知,才是最为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诗人经由诗歌中所传递而出的,诗人的生命经历的不同寻常,想来也许这就是博尔赫斯认定的,“我觉得我度过的东西,远比我写出来的东西重要得多”。细细想来,于诗人或于任何的写作者而言,不都是如此。而它的迷人之处则在于,这些度过的东西与书写出来的东西之间的悖论,既是文学的局限,亦是文学所赋予生命的辽阔与无限。
三、回返伊甸园的警惕与耐心
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审视数十年如一日,并持续以诗歌作为记录自己思想轨迹的恒久方式,几十年来,诗歌于诗人本身而言,就是生活真正意义的真相,或者说,诗歌才是诗人真正的生活,而现实的生活反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同时更包括诗人本身。这是一种无须事先说明的重新组合,仿佛一组几何图形,一层涵括另一层,而最大最外面的总是诗歌。请看《服装摊位》:
他不过是几疋布的搬运者
稍加伪装
现在,他坐在铁脚儿的板凳上
一张晚报换来另一张晚报
世界何其相似。他摸到布上的疵点
好像摸到米里的白沙
它们,不应该太多
他平静。他打发掉的时光
比我收集的要多
他相信藏起来的笑,无非是纸币的增减
所携带来的,他的心飞不高
无非是想从经纬里
抽回自己的汗。所以他平静
借微弱的月光,读晚报的消息,昆虫的消息
雨水赶到之前,他把布上的走动的图案
分配给不同的季节
只留一种颜色给自己
他再一次感受了布的重量
仿佛映红的,躲入花瓣底下慵懒的蜜蜂
他的诗歌安静、轻幽、自在,就如诗人本身。诗人不追求对文字的繁复释义,亦不与语言过多周旋,只听凭内在心灵中隐秘的直觉,将生活对自己的诗意打磨记录下来,完成一种新事物的诞生。这个新事物是诗句,同时是一个书写诗句的人,二者互为拥有,互为属于,甚至形成了一种诗学意义上的审美互文,二者互相出发互相抵达,拥有完整的自由。请看《松开》:
退休的工人松开工厂
他留下的旧衣裳
由更年轻的身体轮流披戴
那他就是还没能走远
更年轻的身体,姓张或者姓王
血气方刚
是的,广播员松开收音机
女人松开头发,又一个良宵
开始了。这一年,鹦鹉松开了鸟笼
是因为,它的嘴太笨,还须返还山林
想想,这有多么不易
而夜晚松开星星
我就暂且松开机器,那些机器
一步步跨过苇塘
并颤抖着
这样的自由与从容,就仿佛倾诉,仿佛自语,在生活的任意场景中都在发生,并与生活自身契合得如此圆融。令人不由得想起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失乐园》与《复乐园》的作者约翰·弥尔顿的诗句——“每个牧人都会独自倾诉衷肠,在宽阔的河谷,在山楂树旁 ……”没有什么比牧人的意象更适宜诗人的身份,而诗人本身应该也意识到了这样神秘的心灵属性,因而仿佛时时完成着对生活的牧放。请看《中午的描述》:
椅子面向墙壁,木桌子
在旁边。七只抽屉,打开的一只
装一把折扇,照片里的童年
以及
陌生女性的字迹
一团儿纸里包裹无名的火
春节敲剩下的梆子,短信息
突突地烦着
圆珠笔的,两个珠子,等等
一上午,坐在上面的人
我猜他是忧郁的
戴上手套,没有穿袜子
没有穿鞋。手套扎几颗木刺儿
有一处开线
表明
他参加了直接劳动
窗户外头就是工厂,那里
有父亲
也有片刻的母亲,和
片刻的母兽,嚎叫着
不顾忌天气的变幻
也有拥挤的公交车,下雨和下雪
一样滑
电线站满黑漆的乌鸦群,它们大约
有七百岁了
这些年,汗水渐渐有所升值
环保也使大树们
长出一口恶气
现在到了中午,椅子面向
墙壁,木桌子
在旁边。屋子里没有人了
电灯亮着
阳光也巧妙地,热了一下
忧郁了一个上午的人,他现在小心走过
铁制的天桥
其实他,天天走
他不走的时候
桥上
也闪动他的影子
和迹象
他仿佛决定下什么
又仿佛突然,怯懦下来
现实与诗意之间,也许有无数的路径相互抵达,而有一条重要的永远应该是想象。无论任何形式的诗歌写作,想象是诗歌最为形而上的心灵实践之一,无法忽视亦无法跨越,哪怕是在这样纯粹的写实的诗歌作品中,想象仍然令事物温软,令气蕴自由起伏,墙壁、桌椅、电话、忧郁的人、亮的灯、热的阳光、拥挤的公交车、铁制的天桥上,犹豫的人。一个中午在诗人笔下开始成长,想象与现实一同成长,读者与作者也一同见证一首诗的成长,更是对诗人心灵轨迹的见证,或者亦可以说,是对黑格尔笔下的“美”的见证:美的诞生和成长,是这般温情。美与温情,仿佛相互引发的回声,读者极易察觉一种源自文本深处的力量,同样满怀温情与耐心,包括天桥上一边决定一边怯懦的脚步,有如琴弦,正弹响一种隐秘而多义的音律。请看《唤醒一朵花》:
用一阵风已经不行,用阳光和一碗水也
已经不行
甚至用一个完整的春天
也不行。用
一页一页卷了边角的,写了歪歪扭扭
祝福语的作业本,用一个
有汩汩流水声的乡村小学校。一朵花昏迷了
那么久
那么久它都不醒,不睁开眼睛
把它画在纸上,它都不睁开
它凄美的眼睛
这首短诗中同样会听闻这样的音律,这应该就是文本的律动与外界律动的隐性交汇吧,每当静下心来阅读,这样的音律就会应声而来。而这样的律动的源头,无疑是诗人内在的潜藏的诗意能量,是对生活深度积累的宽广和沉静,遗憾的是今天的诗人们早已没有这样的耐心了,而今天的读者亦再难倾听到了。人类因为焦虑与急迫,失去的东西太多了,而最要命的是卡夫卡的发现:“人性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原罪,或者说有一个吧,那就是缺乏耐心。因为缺乏耐心,我们被逐出伊甸园,也因为缺乏耐心,我们无法返回那里。”而今天,我们因为缺乏耐心而无法回返的伊甸园,无疑就是我们的诗歌源头。古老的经验被轻易遗弃,新的生涩充盈笔端,诗歌结构的内循环因而常常发生断裂,表达常常陷于苍白,这是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值得为之警惕的东西,因为这苍白会消磨音律中的音符,从而破坏的是诗人内在弥足的诗歌自觉。
四、隐秘的幸福与游移的神
他缓慢地爱着一个人。捂住瓶口
等着她长大
调节光线,他让路灯将她的影子,拖得
长一些
穿高跟鞋。跳跃。用玻璃刮脂肪
烈性的或绵软的,都无所谓
有没有牙齿,都无所谓
就像讷于言辞的人,也讲出真道理
他扑火的旧大氅,在冬天
忽儿蓝,忽儿黄
——《品酒员的冬天》
所有认真写作的诗人,无疑写出的首先是诗,是诗人对生活的理解认知的积累与沉淀,是对诗歌美学原则的谨守,是把个体的心灵体验,经由思考、冒险、耕耘等系统的自我征战的过程,从而努力抵达客观的诗学标准。此刻对其社会身份的刻意强调,无疑是荒谬的,更令诗学审美与标准变得分裂而杂芜。众所周知,诗歌固然是复杂的艺术,是歌中的歌,文中的文,皇冠上的宝石,而诗歌的复杂性,以及对诗歌复杂性的深度探幽,从古至今,从来不是纠结于任何一个诗人的社会身份甚至身体状态,而是有如诗人柯勒律治说过的,“对诗歌自身的美的、灵魂的召唤”。
每当提及美与灵魂,这些隐秘的感人的内涵,总让人想到《圣经》。记得《圣经》中有言:隐秘的事物是属于神的,只有显见的事物才是属于人的。这样多好,我们作为显见事物的一种,以诗歌的方式,活在神的秘密之中。如此沉溺于神的怀抱,再不怕伯曼说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了”。比如一个算不清光阴的旧车站,哪怕如何地旧下去,也不会消散,终将以诗歌的方式恒久地存活于对现代性的不朽体验之中:
一百年没有翻修过的车站算不算旧车站
循着那把朽掉一半的扶手,你加入了其中
你摸索痕迹行走,你一个人
见到卸掉的脚,在灯光中加速腐烂。一百年
俯冲的麻雀算不算旧麻雀
一百年翻卷的乌云算不算旧乌云
假如不算,再加一百年、二百年
时间是无所谓的。它,在运动中一点点
旧下去,它顶端的尖
钝了,可依然指出
风推搡着的旧街巷,和旧姑娘
走,走,走
那些残缺不全的目光在下沉,而
帽子和纱巾遮掩了它们
招招手,每天五趟慢车,最多的停靠两分钟
短的,仅仅停下一分钟,纵使你已老态
也必须敏捷
上午。它又脱落了几块砖,黄昏
一条鱼游了进来
两分钟,它摇摇头,然后又摆摆尾
令人安慰是的诗人从未因为自身的工人身份,而引导自己对工厂或机器的刻意书写,更多时候,诗人听凭的是生活的本意,是生活对自己的诗意赋予,而不是相反。生活将他的感知带到哪里,他的笔触就镌刻到哪里,描写工厂的诗句,仅仅是等同于其他题材的诗句的一部分,就如同诗人自身也是自己诗歌的一部分。甚至读他的诗歌轻易就会发现,让他书写最多的恰恰是工厂之外的东西,那些生活中无数的细小点滴,这是感人的,因为这些人间万物微弱的律动,从未因工厂的金属的声响,而被诗歌的触角遮蔽,诗人的心亦然,从未因几十年的工厂生涯而变得冷硬坚固,甚至不可思议地葆有孩童般的纯真与柔软,而这,恰恰是成为一个诗人最基本的美学要求。请看《秋分笔记》:
鱼群停止咬钩,在水底
长长出了一口气
我们开始准备棉衣,一些事情
来不及了
或者变得,急躁起来
我们匆匆为其画上句号,也可以
做出记号
等到明年接着再来
天变得凉了,也
快要变得旧了,四两,再也破不了千斤
两把刀
变成一把剪子
剪断脐带
孩子们已经出生了
果实匆匆成熟
我们的身体,也在人群中
匆匆变老
并发出声响。山坡上有了层次感
该红的红了
该黄的黄了
该不绿的,已经不绿了
昆虫们也变得可怜起来
只有露珠
还在一天一天变大,变得晶莹
一天天临近的秋天,理直气壮却雅致斯文,失去了四两拨千斤的力度,却开启了另一种晶莹的旅程。时间上的实,跌进了空间上的空,这样的契合,建构的是一次次对死亡的规避的行动,万物活着,并再次因为神的怀抱而指向神秘的永恒。秋天是一种盛大的虚空,因而更易于接近渴望的无限,这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思辨,也从诗学理论上,论证了一个诗人的情怀与其创作的作品之间的核心,那就是一个诗人精神的维度,直接决定着其作品的深度与广度,除此别无其他。
一个人格自满、心灵虚空的人,即使他有生花之笔,也难以写出至情至理的动人诗句。诗人的诗歌之所以有深切的情感力量,当然也因为诗人一直以来除了写作,同时更虚心而认真地思考着关于诗歌的结构,并吸收和发展了当代诗歌一些优秀的艺术技巧,这一点在他诗歌写作的发展里程中可以明显看得出来。可以说,这是一个诗人的勇敢,更是智慧的,因为这是任何一种艺术门类走向完善的必经之路。
诗人的诗歌成绩与诗人自身的思考终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不可分离的前因后果。田力三十几年的诗歌创作,如今已经取得了难得的现实主义书写的积极意义,这意义中最重要的,是因为诗人执意诗歌写作的同时,所赋予凡俗万物的诗意合法性。这些从此生活于诗句中的万物,因这样的合法性,而成了与时光对抗的胜者,以至于脱离了生死的困境,成为一种拥有全新属性的全新生命。
而诗歌本身,亦从对天地人间的颂唱,转而成为了对个体精神存在的探寻,这样的行为,也许是继续前人未竟的实验,也许是将自己置身更广阔的危险之境,也许是潜意识里对诗歌美学原则的践行,无论如何界定,都是诗歌凸显于冗长生活的必须,更是神赋予每个诗人的,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可能。尤其是对灵魂的认领与安放,这该是一种对自己最高的道德体谅,对于一个有灵魂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对自我灵魂的抚慰更打动人心。而这几乎就是诗人的幸福。
只要人的精神世界的审美是无止境的,那么无疑诗歌的创作亦是没有止境的,希望田力的诗歌在未来能有更为自觉的思考,并通过思考而探索到更为深广的新语境,更为深情地感受世界所赋予自己的主观性与私密性的综合价值,并将之同样视为幸福,或者关乎幸福的世俗启迪。关于幸福,博尔赫斯说过的话,几乎是最感人的,因为他饱含了世间的所有最为纯粹的诗意:“有一种神秘的幸福,它不是来自希望,而是来自古老的单纯,来自它自己的根,或者游移的神。”而此刻这样神秘的幸福,希望,古老的单纯,游移的神,无疑就是诗人梦中的祖母——自己生命与灵魂的根:
夜里突然梦见祖母
和照片上,略有差距
我更爱照片上牙齿齐全的那个老太太,像
护士慢慢爱着旧医院……
——《夜里突然梦见祖母》
责任编辑 陈昌平
贺 颖,中国作协会员,鲁21高研班学员,第八届辽宁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辽宁作协特邀评论家,诗人。有评论、诗歌及散文作品,公开发表于全国多家报刊。20世纪70年代生于辽宁,现居北京,供职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