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感悟中学语文

2015-09-06 20:02赵亚茹
甘肃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策略

赵亚茹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3—0096—01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完全取决于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感悟。教师应该为学生认知活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一、乐做“导游”,留给学生阅读的空间

教师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导游”,应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制订阅读步骤;“导”就是要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任何“引导”都应当有利于学生从感受中领悟。

1.循序渐进,先感后悟。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便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课本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具体做法是:先以生动的语言导入,特别是结合课文的内容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然后告知阅读的初步目标,并明确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画出文章中有助于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处着眼,整体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具有整体观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对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感悟,就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感悟;反过来,离开课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结构。传统教学中,往往忽视整体,过于细碎的分析常常使文章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

二、巧布疑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是阅读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而又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再次,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感”落到了实处,“悟”也有了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既可以提出有关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方面的整体性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学生反驳的迷惑性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联想、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析。

三、指点迷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知是阅读的开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其关键便是思维活动,恩格斯曾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维,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点击,同时阅读能力也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

发展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这个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着沦为水手,穷苦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唯恐躲之不及,假若是发财归来的于勒,正好在此相遇,又该是如何场景?学生顿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我适时点拨:请同学们将自已所思所想的场景写成一个片段,注意不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当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写作的喜悦当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参上延续至今的说法依然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难道“嫌贫爱富”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吗?如果以这样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便大大削弱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做到。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兴趣语文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