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宏
摘 要:本文论述了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讨论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原则,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中国经济持续腾飞,国家正加大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工作,目的是调整高校教育功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而应用型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所谓应用型教育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和实用技术型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已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高水平的計算机应用型人才,其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环节。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正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但从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设计来说,还多是以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缺乏应变,使得教学效果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既使有些学科的实践教学做得较有特色,但比起社会对当前人材培养要求和用人标准也还有较大差距。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像我们这类普通高等院校,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专业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我们在学术型教育比不上“985”等重点高校、而技术性教育又比不上高职类学校。而现状是多数学校总想以重点高校为模板,参考他们的课程体系,不顾及到自己的具体校情,这使得在培养目标上忽左忽右。虽然近年来经过一些改革和实践,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总体培养目标仍不明确。
2.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不足。 目前校企合作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有二种模式。一是以学校为主、企业辅助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也是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校的教学要求为主导,对一些课程引用企业的某些需求或以聘任企业的工程师到校进行个别课程的讲授,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制订的,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可能会有较大的距离。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学校辅助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依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只能顾及到当前的就业,而忽视了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
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要依据专业方向、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条件等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
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所以应用型学校应以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校需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各类人才需求特点,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对计算机专业来说就是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分析相关企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确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以形成较好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方向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大多是面向企事业单位进行计算机或网络管理、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测试、图像影像处理、电子商务等。但不同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侧重面有所区别,所以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确定一个或几个培养方向。目前,我院计算机专业已与HP公司、郑州智游公司等进行软件测试、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的联合培养,并初步实现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招生、师资共享、实验室共建等。在培养方向上应注意到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不能只侧重于职业能力,更不能偏重于单一的知识或技能,而应该注重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3.以应用能力为主导,深化课程体系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认识日趋成熟,已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岗位选择不同层次的人才。所以用人单位会更需要招收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但目前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还不能具备立即上岗从业的能力,在上岗之前通常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这就要求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能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应用能力为主导,合理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在突出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技术技能为主线,丰富教学方式。
三、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原则
应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基础性原则
应用型本科教育,毕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技工和劳务培训是有根本区别的,所以本阶段的教育教学仍要立足于基础,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能,才能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
2.应用性原则
应用性原则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核心原则,要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的要求,对其课程进行设置和开发。因为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主要是做到所学知识的转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做什么。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要以需求为导向。在规划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要和企业一起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项目,切实以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原型,以明确的项目为载体,以具体的任务驱动教学。
3.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要体现二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学到的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思维方法、教学模式,代之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适合的新的教学模式。
4. 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面向社会需求、符合教育规律,对教学方案中的课程要精选,既满足基础需要、又减少重复内容。如对语言课程的学习,以前是大而全,汇编语言、BASIC、C、VC++、C#,ASP.NET、JAVA等都列入教学内容,学生花费的大量的精力,而只学到每门课的皮毛。所以要依据教学目标来重新规划课程,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必须构建相应的基于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为骨干,在培养方案的主导下,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实践项目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遴选等。
1.基础能力模块
这部分模块是为学生融入社会而提高其基本素质所设立,主要包括公共素质模块和专业基本素质模块。公共素质模块主要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要依据社会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和方案,要立足于用,而不能为了完成课时而重蹈以往的老路。
2.专业能力模块
大学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课程体系要突出其专业性,以使学生能获得更为恰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该模块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专业基础课要使学生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内容设置以学校老师为主导,并要与企业专家进行沟通,包括高等数学、数电模电等。专业课的设置要学教师与企事业工程师共同讨论来完成,这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课程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规划、课程教学的模式、课程中项目的选择等,都要兼顾到学生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这部分课程主要有C语言、Java、Vs.net,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
3.职业素养模块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它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来形成,其特点是以课外教育为主, 且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为此可以将职业规划教育、团队思想教育、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进行有机结合,组织参与职业技术竞赛、顶岗实习等活动,将学生有关的活动全部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整体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掌握能力、创新能力等。
參考文献:
[1]王前新,刘欣,喻永庆.国际视野下的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模式[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2]巩建闽,岳昌君.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问题研究—以某高校计算机专业为例.当代教育科学[J]2008 年第11 期.
[3] 刘焕阳, 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教育研究[J].2012.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