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声在语文课堂上响起

2015-09-06 11:31:14黄仕胜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比作语文课语文课堂

黄仕胜

作为一个奋战在教坛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我都习惯于年底写教学论文,但总有一种担心:网络文章会不会有许多相同的话题? 我不想走别人的老路,也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有“下载”的嫌疑,因此,在酝酿过程中,我总会上网查阅网上有多少相同的话题,如果有的,我就忍痛割爱,另寻话题,毕竟,语文教学中,值得学习总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今天,我用同样的方式去搜索,发现围绕“音乐与语文课”这个话题谈论的人很少,我心中暗喜,却又有一种失落感,为什么大家都忽视了语文课堂中的音乐效应呢?

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中经常穿插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音乐,包括歌曲、乐曲、戏剧等内容,这样做,并不单单因为我本人酷爱音乐,最重要的是我对这种做法的效果深有体会,认为这些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帮助很大。现在,我想谈谈这些年来我在语文课上利用音乐资源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首先,我想谈谈语文课堂上利用音乐的必要性。类似“音乐能给人带来欢乐”、“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这样的名言我们都听得太多了,许多人都懂,都爱音乐,但把音乐带到语文课堂,却有许多人不认同,认为那是音乐老师的事,也有些教师认为这样是主次不分,谈化了语文课的色彩。在这里我想起一些名人的观点:“(音乐)用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曾通过分组对比实验验证过此番理论。①雨果也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 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虽然我认为这位伟人把音乐的作用夸大了,但我从生活经历及教学历程中敢肯定,音乐与文学同是一家,意境相似,情意相通。音乐,是需要用文学的因素去理解、欣赏,而文学,需要用音乐来滋润、点缀。音乐虽然是直观的的艺术,用耳一听就可以达到欣赏目的,但如果能运用文学的知识,从背景、内蕴、主题、情感、升华、拓展、的角度来品味,会让人更加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反过来也一样,文学欣赏也是直观的,主要靠阅读、分析来达到欣赏目的,但如果能增添点与之相关的声音(也就是音乐),也就相当于在一锅鲜汤里加了点盐和味精,味道更好了。可以说,语文知识是用心来体会。说白了,就是文学和音乐有机结合,让人有更美的感受。既然这样,那语文课离不开文学,怎么不给语文课来点美妙的歌声呢? 其次,把语文课堂教学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有了意识,运用起来也就不难了。下面我想结合我这些年来上过的课文(包括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谈谈我平常的一些做法。当然,这些充其量也就是一些经验之谈,说不上什么理论 。

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当然不是很敏感,每周一两节音乐课,学生能有多少音乐知识呢?最多就是吼几首流行曲罢了。因此,课堂上就有赖于老师的引导了。在这时候,也别希望学生能从歌声中有很多、很深的感触,能提起学生一点兴趣,就不错了,最起码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将来学生会感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的。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有一篇叫《鼎湖山听泉》,这并不是名家名篇,但处理好了,也让学生收益匪浅。文中写深夜听泉声,由泉声生发种种联想与人生感悟,其中,把泉水声比作种种乐声,那个段落在我看来堪称本文精华,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分析,我认为太抽象了。为什么作者会把泉水流动、冲涮的声音比作提琴,比作弹拨,比作倍司,比作铜管?还有,提琴、弹拨、倍司、铜管这些乐器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对于农村学生,当然都不熟悉,分析这样的的句子,我认为最适宜用直观的音乐来讲解。我准备了两首乐曲——小提琴《梁祝》、古筝《高山流水》,先播放《梁祝》选段,听后,告诉学生乐曲的名称,简单说说音乐的内涵,然后指出那悠扬缓慢的乐声是小提琴的,那低沉的是大提琴,那有点难听的是铜管(因为这里铜管声代表封建势力)。接着,又来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一一首与流水声更接近的优秀民族乐曲,那叮当作响的弦乐,经老师一点拨,就成了真正的“高山流水”,两个选段听完,讲解完,学生基本掌握了优秀音乐《梁祝》和《高山流水》的有关内涵,也了解了几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最重要的是明白了课文作者为什么会用如此比喻的原因,比语言讲解效果好得多了。当然,学生的乐感还不强,还没能够进一步去欣赏、体味,但最起码让学生明白了文中比喻句与音乐的关系,句子不再显得陌生、呆板了,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绝大多数的课文不可能用歌唱的方式去学习,但却可用相关联的音乐来渲染,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我给学生播放最熟悉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那欢快跳跃的童声,很快使学生进入了对春的联想及想象,既活跃了气氛,又把课文与歌词结合起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

有些纯音乐,本身没有歌词,与课文内容联系并不大,但意境相通,往往可以用在导入或做背景音乐,用来提起学习兴趣或创设情感氛围,也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例如,讲读说明文《苏州园林》,导入时,我先播放民族乐曲《姑苏行》,悠扬、圆润的笛声先让学生安静了下来,认真去听,再一讲解,学生知道这笛声描绘了江南美景,由此很自然地引出苏州风光——园林,再向课文过渡,这样,水到渠成。通过讲解,学生还懂得了悠扬的竹笛声和雅致的园林,都属于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不同的艺术形式,对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达到这个目的,是靠长期的积累、熏陶而来的。

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中,播放一些情境相扣的背景音乐,对于创设情感氛围,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给学生朗读有关纪念汶川地震遇难孩子的诗篇时,我用《神秘园pastorale田园曲》作背景音乐,也不知是诗句的感染抑或是悲凄的音乐所致,还是两者结合的原因,学生听后竟久久沉浸于伤感之中,有些同学甚至眼睛湿润了。我知道,那是事件本身的影响所致,但是如果没有那凄清伤感的小提琴声,单靠教师的“独白”恐怕不会引起如此的共鸣!我真感谢音乐,在此次朗读中,是音乐及文学的结合,让学生更有了与灾区孩子患难与共的情感共鸣。

第三,我们教者要把握分寸。其实,许多课文都可以找到相关的音乐,为课堂服务,关键是我们平常要有这种意识,不怕麻烦,现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各種形式的音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无限的资源。不过,这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项要求——必须懂音乐,才能把学生引入音乐与文学共同的艺术殿堂。同时,要关注音乐课里音乐老师教给学生什么,与之相结合,更体现语文课的包容性、公共性。另外,运用音乐也应注意时间和分寸,不能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那就变味了,好比盐和味精多了,也不是好事。

语文课中的音乐,既为课堂服务,又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并且集体分享比单独欣赏的感觉不是更美妙吗?我们何乐而不为?让优美的歌声在语文课堂上响起吧!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比作语文课语文课堂
月师
雨露风(2023年3期)2023-05-30 08:01:13
比作诗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