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
【设计背景】
2013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提出了“问题牵引”教学模式的尝试。“问题牵引”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设计学习活动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以解决问题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整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设计思想】
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前七章知识的综合和提高。这章教材知识系统性强、概念多、涉及的化合物种类、反应类型多,反应规律较复杂,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教好这一教学内容,我认为应突出重点,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酸碱盐性质的基本规律,再通过一到两个较好的题目把知识点串联起来。面对如此繁多与复杂的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如果还是把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显然教学效果会很差,也不便于学生识记。在复习时,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讲解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然后进行酸碱盐规律性内容的总结,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酸碱盐复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请同学们回忆并写出最近学习的复分解反应,观察并总结其中有何规律?(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
教師引导学生总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三者有一
即可)
1.有沉淀生成
如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生成Cu(OH)2沉淀,同时得到Na2SO4溶液。
CuSO4+2NaOH=Cu(OH)2+Na2SO4
2.有气体放出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碳酸盐。
NaCO3+2HCl=2NaCl+H2O+CO2↑
3.有水生成
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有水生成。
NaOH+HCl=NaCl+H2O
请学生讨论分别总结出常见的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你作为该小组成员一起来解决下列问题:
(1)A为一种常用的试剂 ,滴入到溶液Y中显
。(填颜色)
(2)若X是稀盐酸、B是氧化物,则它们之间的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常被用作 (填用途)。
(3)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则绿色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
(4)若X是稀盐酸、与D反应制取一种化学上的常见气体,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 (填“是”或“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用(1)反应检验,方程式是 ,现象是 。
(5)小红同学从某一歉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如果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向农田里施加 。(填化学式)
(6)若Y是NaOH,依据反应(1)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7)若Y是Ca(OH)2,E是一种常见的氮肥NH4NO3,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说明施肥时,要避免氨态氮肥与
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反应(2)在农业生成上的重要用途是 。
(8)已知NaOH+NaHCO3=F+H2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F的化学式为 ,写出Y与F的反应方程式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如下特点:
1.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规律的掌握
从日常生活中的“酸”的体验出发,学习溶液的酸碱性的定性、定量检测及生命活动的关系,以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酸、碱、盐的性质与反应为主线,并根据性质引出酸、碱、盐的广泛应用,其间穿插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肥料及化学史等知识。这样需要老师在平时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再归纳,并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一道题能够很好地涵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重点讲解一道题,学生学起来看似任务简单但并非如此。此题既能突出常见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又能通过具体的每一个小问题将知识细化。问题设置有层次,能够很好地照顾到班级的大部分同学,突出了问题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本课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探究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如题目中设置的改良酸性土壤问题和利用酸除锈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