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会婷,张冬梅,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066004)
党中央、国务院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大局出发,做出了“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全国300 个试点县(市、区)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实践模式及培育路径。依据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职业培训的基础,受训者培训需求与自身人口学特征密切相关。[1]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分析了河北省不同学历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差异状况,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1.问卷制定
基于河北省部分培训专家意见,采用Delphi 法制定了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培训需求设计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5 个维度、23 个问项。其中,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为多选题,其他均为单选题。培训内容设定为“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知识”“植保知识”“畜牧知识”“经管知识”“政策知识”“其他知识”等6 个问项;培训形式设定为“正规课堂”“现场指导”“发送资料”“农村黑板报”和“电视广播”等5 个问项;培训教师设定为“县乡技术人员”“经营大户”“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员”等4 个问项;培训时间设定为“农闲季节”“及时安排”“关键期”和“随时举办”等4 个问项;培训地点设定为“县城”“乡镇”“本村”和“生产现场”等4 个问项。调查问卷经信度与效度检验,确认在可使用范围之内。
2.调查实施
问卷调查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组织部分在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利用2015年寒假时间实施。调查对象限定为职业农民(一年务农时间在8 个月以上),调查范围涵盖了河北省所有县(市、区)。依据2010年河北省人口普查数据,以调查县(市、区)人口基数测算,按农业人口2.5‱的比例发放问卷1 401份,回收问卷1 338份,问卷回收率为95.50%;按多项、漏项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确定有效问卷1 092份,问卷有效率为81.61%。
利用EXCEL 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汇总,并建立了数据库。利用SPSS17.0 软件,对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差异状况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使用“需求强度”概念表达不同学历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状况。“需求强度”本为营销学术语,指顾客对某种商品需求的迫切程度,用对某种商品有需求的人口(目标顾客)与总人口之比来表示。本研究将“培训需求强度”定义为职业农民对培训服务这种“商品”需求的迫切程度。为便于比较分析,将“培训需求强度”分解为“相对需求强度”和“绝对需求强度”两种类型。其中:
相对需求强度=某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某要素(维度或问项)需求人数/相同学历职业农民对相同培训要素需求总人数;
绝对需求强度=职业农民对培训某要素(维度或问项)需求人数/全部职业农民人数。
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职业农民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占调查总人数的67.58%;普高学历,占调查总人数的14.1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调查总人数的11.36%;中职学历人数最少,仅占6.96%。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三新知识>经管知识>植保知识>畜牧知识>政策知识>其他知识。其中,初中、普高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强度与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一致;小学及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均依次为:三新知识>植保知识>经管知识>畜牧知识≥政策知识(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需求与前者相同)>其他知识;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均依次为:经管知识>三新知识>植保知识=畜牧知识>政策知识>其他知识。
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经管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对三新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小学及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植保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大于其他学历职业农民;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畜牧知识、政策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排序一致。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畜牧知识、其他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呈显著性差异(P <0.05),对三新知识、植保知识、经管知识等的相对需求强度呈极显著差异(P<0.01)。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现场指导>发送资料>电视广播>正规课堂>农村黑板报。其中,初中、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相对需求强度与绝对需求强度排序相同;小学及以下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现场指导>正规课堂>发送资料>电视广播>农村黑板报;普高、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现场指导>发送资料>正规课堂>农村黑板报>电视广播。
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现场指导的相对需求强度均为最大;对正规课堂的相对需求强度,小学及以下学历均为第2 位,普高、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均为第3 位,初中、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均为第4 位。小学及以下学历职业农民对正规课堂的相对需求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学历;对发送资料的相对需求强度,除小学及以下学历职业农民排在第3 位外,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排在第2 位,说明随着学历的增高,职业农民更喜欢阅读实用技术资料;对农村黑板报的相对需求强度,除普高、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排在第4 位外,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为最小;初中、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电视广播的需求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学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相对需求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县乡技术人员>经营大户>专家学者>其他人员。其中,小学及以下、初中、普高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与绝对需求强度排序一致;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县乡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经营大户>其他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经营大户>县乡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其他人员。
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经营大户作为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对县乡技术人员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对专家学者的相对需求强度,中职学历职业农民排在第2 位,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排在第3 位。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呈极显著差异(P <0.01)。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及时安排>关键期>农闲季节>随时举办。其中,小学及以下、初中、普高、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与绝对需求强度相同。小学及以下学历职业农民对关键期、农闲季节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相同,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及时安排>农闲季节>关键期>随时举办。
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均对及时安排培训时间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农闲季节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排在第2 位,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排在第3 位;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关键期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排在3 位,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为第2 位;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随时举办的相对需求强度排序一致。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的相对需求强度均呈极显著差异(P <0.01)。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现场>本村>县城>乡镇。其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与绝对需求强度排序一致;普高、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均依次为:生产现场>县城>乡镇>本村。其中,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在县城、乡镇培训地点的相对需求强度相同;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生产现场>本村>县城=乡镇。
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均对生产现场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对到县城培训,普高、中职学历职业农民的相对需求强度排在2 位,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为第3 位;对本村培训,普高、中职学历职业农民相对需求强度均排在第4 位,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为第2 位;对到乡镇培训,普高、中职学历职业农民相对需求强度均排在第3 位,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均为第4 位。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需求呈极显著差异(P <0.01)。
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职业农民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体,文化程度明显偏低,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农民明显偏少,说明河北省应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对职业农民培训的绝对需求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培训内容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三新知识>经管知识>植保知识>畜牧知识>政策知识>其他知识,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现场指导>发送资料>电视广播>正规课堂>农村黑板报,对培训教师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县乡技术人员>经营大户>专家学者>其他人员,对培训时间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及时安排>关键期>农闲季节>随时举办,对培训地点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现场>本村>县城>乡镇。以此推断,当前职业农民培训最为理想的安排是,组织县乡技术人员赴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实施现场指导,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及时安排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培训。
对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培训内容需求方面,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经管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小学及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对植保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也大于其他学历基础职业农民;在培训形式需求方面,小学及以下、初中和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分别对正规课堂、电视广播的相对需求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在培训教师需求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经营大户作为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对专家学者的相对需求强度也大于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在培训时间需求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对农闲季节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大于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对关键期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小于其他学历职业农民;在培训地点需求方面,普高、中职学历职业农民更倾向于到县城和乡镇培训,对其他地点的相对需求强度弱于其他学历基础职业农民。因此,各级政府培训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依据职业农民的学历差异,合理安排相关培训事宜,尽力满足不同学历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1.全面了解职业农民培训需求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对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强度不同,政府培训主管部门应依据不同学历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规划,培训机构应在全面了解不同学历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形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进而满足广大职业农民培训需求,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和效益。
2.依据不同需求安排培训活动
各级政府应组织县乡技术人员赴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实施现场指导,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及时安排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培训活动。对小学及以下学历职业农民,应加强正规课堂学习,增加植保知识内容培训;对初中学历职业农民,应加强多媒体应用,活化培训形式;对普高和中职学历职业农民,应组织其到县城或乡镇培训,并尽力安排专家学者为中职学历职业农民授课;对大专以上学历职业农民,应尽力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在农闲季节实施培训,并增加植保知识等培训内容。
3.构建职业农民培训优势团队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县乡技术人员作为培训教师的绝对需求强度最大,其次是农业经营大户,再次是专家学者,对其他人员的绝对需求强度较小。不同学历基础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表现出显著差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农业经营大户成员作为培训教师,建立一支能够满足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教师团队。
4.逐步优化职业农民培训环境
世界发达国家为满足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均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确立了政府为职业农民提供培训服务的责任,也规定了农民参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2]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培训尚处在政策鼓励阶段,应尽快上升到法律层面。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县乡技术人员赴生产现场实施现场指导的绝对需求强度最大,其原因在于部分职业农民认为到县城或乡镇接受职业培训,既误工还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尽力减少职业农民的经济负担。
5.切实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管理
世界发达国家中央及地方政府均设有专门机构或社会组织协调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保证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3]河北省职业农民培训尚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农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等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均具有实施职业农民培训的职能,导致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方面时有重叠,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建议政府建立统一的职业农民培训管理部门,协调各方面的培训力量,形成统一领导、多方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局面。
[1]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韩新宝,刘志红,王鹏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基于发达国家视角[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7):415—417.
[3]李玉松.发达国家政府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借鉴[J].农业经济,2011,(1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