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一个学生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课文上,是有很大缺陷的。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同时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而图画书是最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图书,阅读图画书也是学生阅读经历中的重要环节。近几年,图画书及其相关的阅读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但由于国内对图画书的了解和阅读活动的尝试刚刚起步,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笔者尝试结合自身实践和观察到的一些案例,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图画书阅读指导课的几个误区及对策进行阐释。
一、规避纯粹闲聊,提升问题质量
不少教师觉得阅读图画书的课程无需设计,只要拿起一本书,和学生随便聊聊就好。一堂课下来,拉家常似的和学生闲扯,看似贴近学生的教学却非常空乏低效。学生对图画书的阅读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大意的浅层次上,极大地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高层次的阅读是透过故事陶冶性灵、明白道理、习得方法。读书要有质量必须讲求方法,即使是用图来说故事的图画书也是如此。图画书阅读指导课需要讨论。高质量的话题,既能反映故事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以往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的心灵。比如,深圳的周其星老师在执教《獾的礼物》这本图画书阅读课时,在讲述完故事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们围绕 “獾的礼物究竟是什么”“你怎么看死亡”等有质量的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把阅读引向深入(不仅读文本,更要读生活),触及故事的主题(生命的意义),链接学生的生活(更新对死亡的认知)。
因此,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必须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高效阅读,让阅读的过程有层次,学生的思考有提升。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问题设置的一般层次有:初级(指向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中级(指向故事的主旨)——高级(指向生活和心灵)。相信在有质量的问题设计引领下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学生的阅读素养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切忌频频发问,留给自读空间
阅读提升,需要静心思考。图画书阅读的快乐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多的是静心阅读后的思考、交流、碰撞的欢欣,这样阅读的愉悦就不仅仅止于肤浅,而将达到精深。但在不少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问题连篇的教师。他们因为感觉自己设计了一些好问题,就连连发问,还美其名曰“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孩子的思维,把阅读引向深入”。殊不知,阅读是需要连贯性的,相对于被动的牵引,主动的发现、全心的投入会获得更大的阅读愉悦和更多的个性阅读收获。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案例,因为教师或者家长太爱问问题,一来打断了学生的阅读过程,二来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三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学生不再喜爱阅读,远离书本。因此,在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必须有所取舍,在保证学生相对的阅读完整性的同时,设置有质量的问题阶梯,在情节转折处停顿,在学生忽略处点拨,在思想提升处讨论……总之,要通过精要的问题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图文,读懂故事,受到感染。
三、力戒只读一次,提倡反复阅读
不论是在公开教学课还是常态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带领学生们阅读图画书时都只读一次,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延伸。仿佛图画书成了一个引子,后面的拓展活动才是精彩所在。其实,真正品味一本书,一定需要反复地、多次地阅读。图画书是通过画来讲述的,画里蕴含着太多的奥妙,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每一个细节都是故事,在向你诉说着。只有重复地阅读,才能和书中的每一个图画、每一个文字、每一处留白碰撞、共鸣,才能将阅读引向深入。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阅读都必须经过“初读——精读——复读”的过程。初读,就是读者第一次粗浅地、快速地、牛饮般地读一本书,粗知大意,把握了主要的故事情节,浅尝辄止。
精读,就是精微、细致地一次又一次地阅读书籍,可能专门品味词语,可能专门关注色彩……在一个个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点上,发散开来。在观察儿童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一次次地打开图画书,一次次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兴趣。于是,笔者在执教图画书时常常一本书一教就是几节课,一教就是一个系列。比如读《我爸爸》这本经典图画书,第一节课读故事内容;第二节课读书中的细节(小红帽和三只小猪,爸爸头顶的云彩,多次出现的小太阳等等);第三节课用多种形式读图画书的文字;第四节课读写结合(再读书中的故事,写写自己的爸爸);第五节课尝试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我爸爸》;第六节课创作一个推荐卡给即将阅读本书的人……
复读,指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次阅读。这时候的阅读不一定需要书本在手,而是像反刍一样地再次咀嚼。比如,学生们第一次读安德烈·德昂的图画书《月亮,你好吗》,只是看到了月亮和小男孩之间的趣味互动。倘若学生们之后有了乘船在水上再一次看到月亮的际遇,或者长大后在他乡无人做伴时再见到月亮,他们对这本温暖童书背后承载的陪伴、互助、关爱、童趣、想象一定会有更亲切、直观的认识。此时的阅读是掺入个人生活体验的,是有温度的、立体的、个性的、丰厚的阅读。
四、不可沦为纯粹的工具,指导必须有度
图画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儿童读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小、薄薄的一本图画书,通过精心绘制的图片,借助震撼心灵的情节,用最童真、温暖和爱的故事拥抱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感知生命,感悟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图画书的能量,利用它和孩子之间天然的亲近感,促进儿童阅读。但在做法上还存在一些偏颇。比如,有教师人为地、片面地、碎片化地使用图画书,使得原本纯粹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承载了太多的任务,以致面目全非,高耗低效。在不少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图画书沦为纯粹的课内教学工具,有教师将诸如《逃家小兔》那样文字、句式有特点的图画书,作为了纯粹练习口语和造句的工具;有教师将《鼠小弟的背心》那样富有童趣的故事作为单纯的思想教育工具,要求学生必须认识到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还有的教师将《七号梦工厂》等无字图画书放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配上文字,将其称为“图画书作文课”……真是舍本逐末,“用大炮打蚊子”,让人哭笑不得。
教师们有时真的“太爱教了”。不要忘了——经典自有感染力!就如陈丹青所说:“重要的不是画画,而是你怎么‘看。”也像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要注意教授有度,不必讲授太多,只要把优质的图画书带到儿童面前,让他们自己潜心阅读,感受图文的力量,看世界的多彩、历史的变迁、人情的冷暖,从而拥有善良的心地、丰沛的情感、辨别的眼光、灵活的思维……这样就好。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它是引领孩子进入文学之门、艺术之门、生活之门的最好媒介。因此,善用好书,用心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关注作品的特质,适当添加提升阅读能力的元素,把知识和能力渗透在丰富、有效的阅读活动之中,就可以让一本本经典的图画书在学生心中留下真、善、美的种子,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的图画书阅读过程都更加高效、动人、持久。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