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汪莉莉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成立于2007年,由中国中建总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组织成立,2009年,中建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中国建筑主业分布非常的广,传统的勘察设计、房屋建筑以及工程总承包等是中建原有的优质型项目。随着中国建筑的不断扩展,企业正在向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
中国建筑是典型的大型国企,在架构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层级多、产业链也较长。以前中国建筑以施工为主,现在已涉及投资、设计、运维、材料供应等多个方面。总体来说,中国建筑的经营和资质的特色是,它是中国建筑业唯一的拥有房建、市政、公路三类特质资质的企业,而且是以承建高、大、精、简、新的工程,为企业的主要业务方向。同时,中国建筑的经营规模也在逐年发展,中建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排名,由2009年的第292名跃升到2014年的第52名。
在中国建筑的内部,各级单位的竞争也很激烈,在BIM技术的应用上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BIM应用逐渐从传统的房建到勘察设计,再拓展到基础设施方面。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邱奎宁认为,影响企业BIM技术应用有很多因素,企业在BIM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一个总体的设计。
首先要调动企业资源,BIM是一个新的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企业给予侧重;第二要控制节奏,过快或者过慢的推进BIM都可能影响整体应用效果;第三要在应用前期给予鼓励,在BIM推广开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标准化、规范化;第四要注重人才培养,工程人员是BIM应用的主体,企业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第五凸显示范工程,企业可以从已经应用BIM的项目中选择一小部分示范工程来起到带动作用。
以中国建筑为例,中国建筑调动资源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成立BIM技术委员会,中建在2013年7月29日发布文件,宣告BIM技术委员会成立,包括勘察设计、建设施工以及投资和房地产三个板块,BIM技术委员会将企业内部相应的高层人员集中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核心问题。在企业内部的组织建设之外,中国建筑也积极参与国家的行业组织机构的一些建设,包括参加中国BIM发展联盟,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BIM标准专业委员会等。
二是相关标准的制定,中建在2012年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建BIM技术加速发展的若干意见》,具体说明了中建BIM技术应用的基本性原则,规定了一些主要的核心任务,包括搭建组织机构,建设企业的标准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平台等等,这份文件实际上是中建目前工作的指导核心。
BIM的发展要遵循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中建总结了6个字的经验,即“不能等、不能急”。邱奎宁对此具体解释到:“就是不能看着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去应用而自己停留在原地,但是也不能过于急切。现实告诉我们,目前还有很多难点需要我们克服解决,所以既不能等也不能急。”
实际上,BIM技术不管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企业标准来说,它往往具有推荐性而不是强制性特点。中国建筑的BIM应用则是“分三步走”,2012年—2013年是引导应用阶段,鼓励企业内部人员应用,因为BIM是一个新技术,需要更多的人来尝试;2014年—2015年是规范应用阶段;2016年—2017年则是提高应用阶段。
BIM技术要想在企业内真正落地,就要通过制定企业标准来实现。近一两年来,中国建筑核心工作是BIM技术的标准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建设既包括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的制定,同时也有中建自己企业标准的制定。邱奎宁向记者介绍到:“目前,中建参与编制的国家BIM标准包括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信息模型存储标准;信息模型编码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和建筑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同时,中建也在积极参与协会BIM标准的制定,主要有机电安装工程BIM应用标准;钢结构施工BIM应用标准和施工竣工交付BIM应用标准。”
在企业标准方面,2014年10月份中建出台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建筑工程设计BIM应用指南》,另一个是《建筑工程施工BIM应用指南》,中建也会在今后的一年到两年时间内,逐步更新,持续跟踪BIM技术的发展。
在中建的企业标准当中,主要明确了以下几个内容,包括现阶段BIM技术能够做什么?应用BIM技术以后对原工作流程有什么影响?BIM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有没有一些应用建议?实际上,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差距就在于更讲究实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很多内容并不明确,不会涉及到某一个具体的软件、硬件,因此很多BIM技术的应用经验无法表达。但企业标准是完全放开的,可以具体指出哪些软件可用,怎样应用这些软件等内容都可以在企业标准中详细的列出来,这也是企业标准能做的比较精细的地方。
在企业集成能力建设方面,中建设立了BIM研究课题,2011年,开展城市综合建设项目BIM技术应用研究,在2013年,这个项目又持续进行了追加;2014年,展开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BIM资源数据库研究。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中建BIM技术应用发展,增进对BIM产品的了解,合理高效应用BIM产品,减少中建各子企业在选择BIM产品过程中的重复考察评估工作,促进互动交流,吸收成熟经验,中建组织国内相关BIM技术专家组成了BIM产品技术评估报告编制组,在广泛收集国内外BIM产品资料,客观系统分析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行业第一本《BIM软硬件产品评价报告》,并已正式发布。
人才缺乏一直以来都是企业BIM技术应用的主要问题所在,其中包括缺乏专业的BIM技术人才、没有系统的BIM技术培训、员工知识与能力结构欠缺等,因此“培养BIM人才”是BIM技术应用推广的当务之急。虽然现在各方面的BIM技术培训很多,但是大多培训都集中在怎么建模,怎么进行普建建模、机电建模等等。实际上,BIM技术的人才培养应该分层次、分批列。第一层次应该是企业级的BIM应用人才培养,然后是项目级的BIM应用人才培养,最后是专业级的BIM应用人才培养。
国外将BIM人才分为36个级别,其中最理想的BIM人才是既有工程经验又具备BIM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一理念,中国建筑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法,第一阶段在没有BIM应用的基础上建立咨询服务团队;第二阶段是能够独立完成BIM建模;第三阶段是把BIM应用和自己的工作完全结合起来。
同时,中国建筑也做了一些BIM技术人员能力的评估和调研,并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调研显示,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或者工程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往往BIM技术或者BIM软件操作、应用能力不强;而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对于BIM软件操作和接受能力非常强,但缺乏工程经验。因此,在中建的整个人才队伍培养上,更倾向于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也就是说,我们不要BIM工程师,也不要BIM建模师,我们只是让工程技术人员掌握BIM技术,并使BIM技术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必备技能,而不再需要单独设置一些BIM工程师或者说BIM建模师这类的岗位。毕竟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不符合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需要。”邱奎宁补充到。
中国建筑在2013、2014年原有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BIM示范工程,一共有32项示范工程。从BIM应用的类型和项目来看,主要以总包应用和机电应用为主,其他占比比较少。
以中建技术中心实验楼项目为例,这个实验楼既是中建的综合试验平台,同时也是绿色技术的展示平台。在技术上,中建要将实验楼打造成国际领先的试验平台,这包括两大重要部分,一是最先进的大型土木工程加载试验装置:万吨级多功能试验系统,能够实现超大构件的试验能力。二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反力墙,25米高,可以做8层楼足尺模型试验。
这个项目主要围绕中国建筑新建的大型结构实验室为核心,项目已于去年6月份完工,目前已经开始正式使用。为了实现BIM模型数据的无缝连接,该项目充分发挥中建“四位一体”的优势,组建由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运维方共同参加的BIM团队。其中建设单位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施工单位是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运维单位则是中国建筑技术中心。“四位一体”就意味着项目所有的BIM活动,包括标准制定、模型建立、设计分析等等,都是由四位一体的参与方来合作完成的,并不是由单独的某一设计方或某一施工方完成,而是由这个团队当中所有的相关方共同完成。
在实验楼项目中,充分发挥了从投资、设计、施工到运维全过程,中建“四位一体”的优势,设计与施工联合建模,充分考虑了施工对设计BIM模型的合理需求,解决了BIM模型的衔接问题,实现了BIM模型数据在全过程的无损传递。在不影响设计的效率和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施工需求,这样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快速的扩展施工信息。
同时,项目团队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制定项目规范,比如统一命名、统一模型深度、统一色彩等,这些实际上都是集中模式的一种体现。此外,项目团队把BIM技术深入到精益建造过程,并在装修装饰应用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也尝试着将精益建造理念融入到项目中。实际上,精益建造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由于BIM技术的介入,给它带来了新的活力。中国建筑通过集成BIM、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与高端BIM设备,一方面,将BIM模型带到工地,指导施工;另外一方面,再把施工过程的数据返回到模型,不断的修正、完善BIM模型,最终实现施工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