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昕
绿色建筑因在其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序曲,也是建筑领域未来大势所趋。
2014年,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行动计划指出,新建绿色建筑,2014年下半年起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长宁虹桥地区、黄浦外滩滨江地区、徐汇滨江地区、奉贤南桥新城、崇明县、虹桥商务区、临港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内的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建民用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50%。新建装配式建筑,各区县政府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2014年不少于25%;2015年不少于50%;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使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基本建成覆盖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健全和完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机制。力争至2016年底,三年累计完成70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其中,改造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0%及以上的达到400万平方米。结合旧住房综合改造,因地制宜改善既有居住建筑能耗水平。
同时,在过去一年,上海市开始执行《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上海市所有建筑项目做强制要求。新规所涉及的范围为上海市2014年7月1日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所有住宅建筑、2014年9月1日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
除了上述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开展的绿色建筑工作外,上海市的一些其他委办局也都在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工作。上海市商业委员会曾组织开展了上海市“绿色低碳商场”的创建评选工作,这一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大型商场节能减排工作。评选活动通过推荐提名、现场复核、能源审计、综合评审等环节,评选出上海市节能管理水平和节能设备配置好、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大型商场,命名为“绿色低碳商场”并予授牌,同时总结经验、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商场”相关评定标准和创建机制。
除此之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也在绿色节能上做了很多的工作,持续开展节约型校园、节能环保示范项目的创建。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了一批大规模的节能示范项目的创建和验收,同时组织了专项的第三方节能审核机构来进行验收。上海的大部分高校也开展了能耗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对所有校区的能源系统、能源消耗进行统一的监管。
过去一年,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主要针对上海市的医院建筑创建绿色医院评价指标,以及具体的绿色医院创建实施方案。同时,在全国卫生部的工作要求下,上海市6家附属医院全面实施了能耗监管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从而实现能耗的监管。
在上海市各个方面高度关注下,一些绿色建筑项目开始创建。中国建筑科学院上海分院主任汤民表示:“在整个创建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很多的曲折,比如说上海市绿色建筑的建设工作,虽然现在整个上海市有将近200个项目已经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但在这200个项目中,我们发现实际落地,或者是实际按照绿色建筑的价值进行运营的项目,还是非常少的。”
针对这些现象,相关部门也一直在考虑和反思,前期规划设计良好的绿色建筑方案,为何到了实际的运行阶段,处境反而变得如此尴尬?对此,上海市精选了全市73个已经建成的绿色建筑项目,组织了一次走访调研工作,主要是调研绿色建筑在拥有良好设计方案的情况下,实际建成后,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并对此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从走访调研结果来看,虽然创建的绿色建筑项目很多,但是离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价值还相差比较远。
汤民举例道:“以江南地区运用比较多的雨水收集系统为例,基本上在降雨量比较大的地区都会关注雨水的收集利用。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发现雨水收集系统虽然原理比较简单,但也采用了很多先进的节能技术,比如利用电磁阀来控制液位,但是这些电磁阀一旦放到机房中时,就会不断的出现一些问题。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项目在设计之初都是满足绿色节能的要求,但是到实际运行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在一些项目中也存在这种情况,雨水系统、节能系统等,在投入实际运营时需要一定的成本,但很多物业公司往往会放弃这些工作。有些项目为了减少成本,在后端的运营环节逐渐的缩减人员要求、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导致实际运营达不到预期效果。
绿色建筑使用新能源、地源热供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技术。那么,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到底符不符合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呢?这是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并反思的另一个问题,对此,上海市针对三个不同的小区,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这三个小区都不属于绿色建筑,但它们运行的都比较成熟,属于比较良好的社区。在这三个小区中,需要研究社区业主的真正需求有哪些?通过调研发现,这几个社区的业主主要由年轻夫妇、老人、小孩组成,对于这些业主而言,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小孩娱乐的地方,老年人交流的场所,以及周末可供休闲的地方,这些也正是大部分老百姓对社区以及建筑所关注的内容。
“因此,我们在绿色建筑的技术层面上需要做一些改变,要更加贴合老百姓的需求来进行规划,而我们一直在讲的绿色节能技术,包括太阳能、外墙保温等等,这些技术不需要过度追求‘高大上’,而是要思考这些技术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根本需求,绿色建筑的设计规划是否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所匹配。”汤民强调到。
汤民向记者介绍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在绿色建筑的整个设计方式上做了一些研究。从建筑设计上更加注重结合景观设计,因为进入小区以后,第一个直观印象就是景观;在整个景观设计完成以后,到之后小区的营销,也需要把绿色理念转化成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总结来说就是将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转化成了六个大类。
一是生态环境分析,更加关注日照、通风、场地等。二是关注公共场地,除了建筑内部,社区也需要有大量的公共场地。三是人性化的设计,关注社区内部所有的活动,进行人性化的规划。四是环境友好技术,将与生态、环境、节能有关系的,纳入到环境友好技术中;包括雨水系统、地源系统、新能源等,利用这些技术创造更好的环境。五是智能化技术,将整个社区的控制系统接入到智能社区,对整个小区的规划进行整体考量。
这样一来,将绿色建筑的语言转换成其他六个方式,进行前期的规划、策划以及后续的项目实践,从而更加贴合老百姓的需求。
关于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应主要思考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让绿色建筑走入寻常百姓家,因为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绿色建筑还是一个陌生的东西。对此,汤民表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构想要建立一个绿色建筑地图,通过绿色建筑地图网站,来实现网络平台和移动端的渠道传播,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够看到绿色建筑,知道绿色建筑究竟是什么。”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发完成,所有最新的国内绿色建筑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产品,以及绿色建筑的一些实施效果,都可以在绿色建筑地图网站上面进行查看。进一步加强普通百姓对绿色建筑的认知。
二是很多地方在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大部分设计单位、研究单位,也将进行到全面推广、执行绿色建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讲,最主要的就是进行前期的绿色监督方案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联合其他机构,把整个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相关专业模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绿色建筑的专业设计软件。这套软件可以结合项目设计方案,进行绿色建筑新国标的条文评价,方案的比选等。
当然,在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的情况下,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也是下一阶段需要关注的事情,如何来评价或者是如何来要求绿色建筑工作,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绿色建筑标识在线申报系统”,把整个绿色建筑的申报工作进行在线申报,通过智能化引导,实现无障碍操作;通过任务分配,实现团队协作;通过内嵌的业务逻辑,实现表单自动计算。业务流程上仍然使用“工作流”方式进行构建,更突出申报单位和评审机构的项目管理功能和各种表单导出功能,同时还制作客户端,实现“C/S”、“B/S”双模式结构和本机与远程工作的衔接。 这一系统建设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为绿色建筑标识认证提供一种专业的、标准的、先进的评审方式、管理方式,继而为绿色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良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需要探索和考虑的是在数据爆发的年代,绿色建筑如何在此阶段进一步提升运行能效。绿色建筑需要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所有绿色建筑项目的在线运行能耗监管,使耗能、耗水、耗电、耗气等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实时的监管。也可以根据项目的类别和区域进行评估和检测;可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把所有动态数据形成数据文件、报表文件,对每个楼层、每一个单元,都可以进行专项的检测。对于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也可以进行评价,从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上,结合它实际的运行,对项目进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管理、控制绿色建筑的运行状态,最终实现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