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 刘国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1137)
自1985年政府放开管制、由市场的供需情况自行定价后[1],在近30年间,中药材收购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也让药农忽喜忽悲[2]。本文以川产道地药材川芎为代表,研究其价格波动特征和波动原因。之所以选择川芎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川芎的主产地是四川省成都市,相对集中,有助于研究,其他省市也引种了川芎,如上海、福建、广东,个头虽大,但质地轻薄,香气不足,性味较淡,多是自产自销;二是因为川芎是近年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品种,已成为广大药商关注的焦点,研究其波动特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
川芎喜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栽培于海拔500~1000 m的平坝、丘陵,适宜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4]。四川彭州、都江堰、崇州、郫县等地是全国道地川芎主要产区。川芎祛风止痛,活血化瘀,常用于头痛、手脚冷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和女性月经不调,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抵制血小板聚集等功效,是使用较多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5]。川芎产地比较集中且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材[6],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图1)。药材专业市场上,川芎近30年价格均值为10.35元/kg,最高点为38元/kg,最低点为2元/kg,两者差幅达19倍。
27年间川芎价格出现4次波峰,第1次为1988年6月的29元/kg,第2次为1998年9-11月的30元/kg,第3次为2006年8月的24元/kg,第4次是2010年4月的35元/kg。川芎成本在8元/kg左右,以年平均价格超过8元的年份为线,共有3个持续时间逐期加长的周期,分别是1987-1988年、1997-1999年和2005-2012年。特别是在2005-2012年周期中,经历了2次波峰:2005年初,川芎价格4元/kg以波动的方式一直上升至2006年8月的24元/kg,然后大趋势下跌至2009年10月的11元/kg左右,随后又上升至2010年4月的35元/kg,紧接着迅速回落。药农在急剧变动的价格面前,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信息,并且在销售环节上缺乏专业市场的承载,种植中药材就像“炒股”一样风险巨大[7],成为整个中药产业链中付出最多,却分得很少的参与主体。
图1 1985-2012年川芎价格图
川芎的价格走势类似于股票价格等金融时间序列走势,由于市场易受谣言等因素影响而导致价格波动,有理由相信误差项的条件方差不是某个自变量的函数,而是随时间变化且依赖于过去误差的大小。数据采用1985年1月-2012年12月川芎每月价格值,并取自然对数ln()作为因变量,估计方程形式为:
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式(1)中的变量系数,其结果如下:
方程的残差图2显示波动“成群”:波动在一些时间内较小,另一些时间则较大,误差项可能存在条件异方差。
图2 残差图
对(2)式进行ARCH LM检验,发现残存序列确实存在ARCH效应。
利用GARCH(1, 1),建立模型为:
估计(3)式,结果如下:
对式(5)的残差序列检验,不存在ARCH效应。
上述分析从理论上表明川芎价格与前一时期价格相关,即与市场上的炒作相关。药材价格波动是一种无序波动,炒作对药材价格影响大[8]。换种说法,药材价格本应依赖于供需变动,但炒作的存在破坏了这种关系,致使价格的波动与下游需求变动脱节,减少炒作行为可有效提高药材价格的信号作用[9]。
川芎药材可用作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供出口。以川芎茶调丸为例,国内的生产厂家有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乐仁堂制药厂、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有限公司等16家。目前该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各地招标进入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通过搜集整理各地招标价格,相同制药企业生产的相同规格的川芎茶调丸在各地的招标价区别较大,中成药招标价与政府招标行为紧密相关,而与原材料的价格缺乏联系。
川芎价格异常波动是由于供给方面的游资炒作造成,原因有二:其一,通过对中药康美网公布的数据整理,1985-2012年的月均值中9月的价格最高,8月和6月次之。川芎是两年生的草本植物,小满至芒种间收获,大致在5月底收获最好。理应6月的供给较多,价格低,但事实是6月的价格在全年中较高(表1)。其二,经过笔者对崇州和都江堰地区川芎种植的实际调查,川芎价格较高的年份恰好是自然灾害少,且供给量较多的年份,因此游资炒作是引起川芎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中药材价格里有“涨3年跌2年”的说法,意思是随着时间不同,价格的波动会不同。中药材的价格开始上涨以后,由于供给的增加需要一定时间,价格的上涨会持续一段时间,一般为3年左右;由于在价格高位的年份里药农持续扩种,导致随后的年份供给持续增加,价格进一步下降,一般为2年左右。如此循环往复,一个采收周期内价格有5%~10%的波动。而近几年的价格上涨已完全打破了上述循环,甚至很多品种产新时价格不降反升,人为炒作痕迹明显。从2009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加上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大量民间资本在资本市场游走,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出口。门槛较低且相对处于价格洼地的农产品,陆续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在500多种常用中药中,很多仅需数千万元就能控制产业链,即使一些用量较大的中药材,几个亿的资金也完全能垄断市场。场外资金的介入使原本就不完善的药材市场更加无序,价格严重扭曲。
表1 1985-2012年川芎每月平均价格(元/kg)
1) 包括农业部、林业部在内的政府有关部应建立协调机制,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方面的优势,通过媒体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做好中药材种植规划与引导,做到均衡种植,避免种植面积过量、过少导致的产量过剩或严重不足。
2) 鼓励各道地药材产区都建立中药协会,吸收中药材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中药材加工企业等为会员,定期组织会员研究、分析、预测中药材市场行情,完善中药材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中药协会需加强同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大型中药生产企业的沟通联络。
3) 建立中药材产业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的医药专家以及法律、营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顾问队伍,强化科技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引导当地中药材营销体系的建设,强化流通服务功能,如大力培养和发展中药材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
4) 加大对药农的扶持,制定明确贷款优惠、税收减免政策等,给予药农以粮农类似的补贴。
1) 持续推进药材专业市场建设。这些市场在促进药材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严格商户准入条件、落实商户职责和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仍需改进。例如在审核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准入条件时,必须具有与经营中药材规模相符的仓储设施,必须配有依法通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专业市场上交易大厅所有摊位必须出示经营许可证,悬挂统一标识,标明所经营中药材的品名、规格、产地、价格,还需建立齐全、完备的购销记录等。在市场监督管理方面,需细化进货验收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质量公告制度、不良行为公示制度等,用制度约束、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10]。
2) 规范参与主体行为。中药产业链参与者有药农、经销商、制药企业、流通商、批发商、医疗机构、医保机构等,各主体利益不同,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以党参为例,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就公开查处浙江南方药材有限公司等经营者囤积党参导致价格上涨的行为,并实行“三限”,即“限时间”、“限价格”、“限销售对象”,责令其在一周内将所囤的党参按全部出售给以党参为原料并取得GMP资格认证的中成药制药企业。为规范主体行为,国家需颁布更详细的药企行为规范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
[1] 李京生. 中药材价格疯涨的背后[J]. 首都医药, 2011(3):11-12.
[2] 郑平. 中药材价格普涨背后的思考[J]. 中国现代中药,2010, 12(12): 50-52.
[3] 万德光, 彭成. 四川道地中药材志[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6-23.
[4] 宁晓玲, 陈娜. 浅析川芎[J]. 中国现代中药, 2010, 12(3):40-42.
[5] 谢宗万. 论道地药材[J]. 中医杂志, 1990(10): 43-46.
[6] 肖小河, 夏文娟, 陈善墉.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J]. 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6): 323-326.
[7] 任长秋. 中药材价格变动成因及影响[J]. 人民论坛,2011(1): 142-143.
[8] 汤少梁, 蒋苏苑. 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药材的“农副产品”属性[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1): 70-71.
[9] 杨光, 郭兰萍, 王诺, 等. 基于两阶段划分的中药市场供需关系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2): 328-333.
[10] 汪莹, 申俊龙, 赵坤元. 基于蛛网模型的中药材价格波动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4,28(2):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