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荣 邱丽 胡燕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62)
高血压病临床极为常见,在我国成人发病率较高。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社会危害大,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庞大的医疗负担。现有高血压治疗强调终身服药,但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和不良反应,且依从性差。本文探讨中药敷贴、穴位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协同医治效果及规律性,寻找易被社区居民接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高血压患者100例,年龄36~85岁,性别不限,均符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联盟,2005)标准中I、Ⅱ级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西医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中医药治疗,能长期接受社区医生随访,并签署知情同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严重烟瘾或酗酒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原药物治疗。干预组在不改变原药基础上,增加中药敷贴和穴位按压治疗。贴药采用中药吴茱萸、钩藤、牛膝,将3药等量混合捣碎研成细未,用陈醋调和,取糊状物,用橡皮膏分贴敷于神阙、涌泉2个穴位,并加用绿豆状蔓荆子原药,贴敷于涌泉穴。每次敷贴持续24 h,每天换药1次。当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并稳定1周后,原降压药减半服用。服药减半后血压出现反弹,则恢复原服用量;若服药减半后血压依然稳定在130/80 mmHg以下,则2周后停服降压药。
以干预前的血压均值为初值,干预后每周测血压2次,血压降低且稳定后改为每周1次。每次测血压采取相同体位和相同肢体位置,并每周进行1次临床症状记录及调整后的药量记录。
降压疗效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标准判断:显效为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有效为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未达上述水平者为无效。治疗后降压药全部停用为显效,半量减药为有效,不符合上述2项为无效。从症状判定疗效标准:临床症状部分或全部消失为显效;减轻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显效21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分别为50例、例、29例、12例和7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敷贴及按压对高血压的疗效作用明显。
干预组收缩压从初期的(164.21±12.71 )mmHg降至治疗后的(133.18 ±10.16)mmHg,干预降压效果明显;对照组从初期的(165.87±11.65)mmHg降至(145.10±8.15)mm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高血压临床症状减轻情况见表1,干预组效果更明显。
表1 治疗前后临床中医学症状缓解率比较(%)
近年来,中医穴位外疗法,括中药穴位外敷[1-4]、针灸疗[5-7]、穴位按摩[8-9]和其他位疗法[10-14]等,在医治原发性高血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多为单一疗法,对于两种疗法(如穴位敷贴与按摩相结合)联合应用则少见报道。本文研究中药敷贴结合穴位按压协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探讨社区居民可接受的中医适宜方法。
经络学说认为,穴位是经络的组成部分,经络又是人体组织的组成部分。经络是一个通表里、络脏腑的网络系统,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通过穴位按摩,可疏通经络、通血达气、调整阴阳,使血压趋于正常[15-16]。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穴位按摩可通过对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双重调节,促使血管扩张,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涌泉穴位于足心,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接处,属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井穴,可培补元气、滋肾水、引火下行和调整脏腑之功能。将中药贴敷于涌泉穴或/和按摩该穴位可引热下行,引阳归根,补阳助阴,由阳生阴,正符合高血压病的病因,可在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神阙穴位于脐中,属任脉,与诸经百脉相通。“医宗金鉴”谓神阙穴能主治百病。脐可联系全身经络,交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无处不到[17]。因此,从中医经络学角度来看,将药物敷于脐部,不但可通过经络的气血流注,使药性随气血运行而分布,直达病所,起到治病之目的,同时,亦可疏达经络气血,起到行气活血、调和阴阳之作用。吴茱萸归肝、脾、胃经,具有疏肝下气之功效,可用于治肝郁化火等症[18]。吴茱萸、蔓荆子和钩藤三者配伍,对于肝阳上亢而致的高血压病症,可望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牛膝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导热下泄,治肝阳上亢。吴茱萸、钩藤和牛膝三者配伍,有望起到清肝热、平肝阳及疏肝下气之功效。钩藤具有清肝热、平肝阳,用于肝经有热,头胀头痛,或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对高血压病而属肝热阳亢者疗效较佳。蔓荆子性味归经,能散肝经风热,清利头目。
综上所述,选用合理的中药和穴位,并将中药敷贴和穴位按压相结合,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而且患者临床中医学症状减轻效果明显。本研究探索的治疗方法具有简便、有效的特点,值得在社区推广。
[1] 张魏, 张学东, 唐友琴. 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30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 医学信息, 2010, 5(11): 3419-3420.
[2] 黄世香. 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药, 2012, 35(4): 23-24.
[3] 林霞, 麻淑磊. 中药内服加穴位外敷治疗痛经40例[J]. 江西中医药, 2010, 60(5): 28-29.
[4] 张峻, 朱俭锋. 穴位敷贴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101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0, 20(4): 22-23.
[5] 李东朝, 牛春风. 针灸推拿相结合治疗肩周炎37例疗效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5): 525.
[6] 靳聪妮, 张天生, 冀来喜, 等. 针灸降压机理的研究概况[J]. 中国针灸, 2007, 27(6): 467-470.
[7] 陈海襄, 张彩荣. 针刺尺前穴治疗高血压亚急症短期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10): 1362-1363.
[8] 郑沛仪. 穴位长时间刺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8(10): 73-74.
[9] 徐彩华, 宋光明, 王利华, 等. 穴位按摩对高血压脑卒中病人血压的影响[J]. 齐鲁医学杂志, 2007, 22(5): 431-432.
[10] 和婧伟, 杜丽萍, 顾昊, 等. 针刺加穴位敷贴与尼群地平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治疗中的比较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20): 151-152.
[11] 周杰芳, 靳瑞. 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实证病人血压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04, 29(4): 286-288.
[12] 李念珊, 任世贵, 董筑匀, 等.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降血压效果及原理探讨[J]. 河北医学, 2000, 6(8): 681-683.
[13] 马婷婷, 李胜涛. 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J]. 四川中医, 2006, 24(11): 35-36.
[14] 顾力华, 周端. 纳米穴位磁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6): 172-174.
[15] 傅华. 预防医学[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66-173.
[16] 徐彩华, 宋光明, 王利华, 等. 穴位按摩对高血压脑卒中病人血压的影响[J]. 齐鲁医学杂志, 2007, 22(5): 431-432.
[17] 梁繁荣, 沈雪勇, 方剑乔, 等. 针灸学[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 132.
[18] 雷载权, 陈松育, 高学敏, 等. 中医学[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8: 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