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就业质量、保持雇佣关系稳定是返乡农民工稳定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人力资本通过就业选择决策能力、就业信息分析能力、就业职业适应能力、就业收益评估能力四种能力影响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而稳定就近就业又反过来提升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基于此,笔者重点从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险制度方面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人力资本;稳定就近就业;作用机理;返乡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21
Affecting Mechanism of Human Capital and Employment Stabilization around Hometown of Returned Peasant-Workers
SHEN P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It was a prominent problem for employment stabilization of returned peasant-worke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thinks that human capital can effect the employment stabilization around hometown of returned peasant-workers through the ability of employment choice decision-making,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nalysis, employment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and employment income assessment. Conversely, the employment stabilization around hometown can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quality of returned peasant-worker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draw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inspiration mainly from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employment stabilization around hometown; action mechanism; returned peasant-workers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进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当前形势而言,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保持劳动关系稳定是返乡农民工稳定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而人力资本无疑是返乡农民工稳定就业最为主要的因素,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运用不同区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人力资本的部分变量指标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或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1-5]、人力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或发展愿景的影响[6-8]及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或就业培训的某些现状[9-10]等方面,但缺乏人力资本与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作用机理的系统分析。基于此,笔者根据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其贵州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与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关系,分析人力资本对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人力资本视角的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支持体系。
1 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内涵及维度
人力资本是指返乡农民工所拥有的体质、智力,以及通过后天教育培训及外出务工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综合而成的本领和条件,是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的基本条件,是其稳定就近就业的必要条件。然而,人力资本是一个比基本素质更为宽泛的概念。返乡农民工的体质、技能是由其自然属性(如性别、年龄)来决定的,不同性别、年龄的返乡农民工所具有的人力资本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都是源自返乡农民工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同自然属性的返乡农民工,其人力资本禀赋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指标量化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时,这些自然属性也必然包含在人力资本范围之内,只不过诸如年龄、性别等自然属性在人力资本禀赋中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而其他的诸如知识、体能、经验则是表征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禀赋的核心构件。当然,作为一种内化于返乡农民工体内的人力资本,必然与返乡农民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发生联系,尤其是作用于人的行为过程,人力资本将会通过心理活动机制对返乡农民工的就近就业行为选择产生影响。
人力资本包括体能(身体健康状况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整体技能水平等。一般来说,年龄、性别对知识型员工再就业的影响不大,但对于返乡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来说,年龄、性别的影响可能要大得多,因为他们大多数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其他的人力资本指标选择主要是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来选择的:包括性别、年龄的体能(身体健康状况)是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基础条件,故被纳入到人力资本的内涵;受教育程度主要是指返乡农民工接受的基础教育或国民教育的水平或程度;工作经验主要是返乡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就业过程中获得的工作阅历和劳动经验;整体技能水平是指返乡农民工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干中学”等途径所掌握的总体技能水平。
2 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对稳定就近就业的影响分析
为准确了解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情况,2013年10月,笔者设计了“贵州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调查问卷”,在贵州省区域内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20份,回收问卷936份,有效问卷897份,其中非农就业人数为701人。从人力资本维度构成各维度来看,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成为贵州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2.1 返乡农民工整体体能较好
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一个因素。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贵州返乡农民工身体状况良好,这主要是与其从事体力劳动型职业密切相关,这也间接说明农民工返乡并非职业健康受到损害因素,而是其他因素的作用。可见,健康因素不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看作是一个影响变量。
性别、年龄对于返乡农民工从事的行业来和职业具有较强的显性约束,是影响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一个因素。魏凤等[11]认为,性别、年龄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程广帅等[12]发现性别、年龄对农民工创业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这就影响到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行为决策。从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等行业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年龄来看,大多数年龄分布均在25~44岁之间,是典型的青壮年劳动力,而24岁以下的返乡农民工多数没有较重的家庭负担,就近非农就业过程中一旦发生工作不如意的情形,大多数会选择辞职、暂时不就业或待业,就业稳定性较差,这说明年龄对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产生影响。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养殖业等行业的男性返乡农民工就业较为集中,特别是建筑业,这些行业因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对体力和耐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男性农民工返乡后面临的经济压力、社会压力较大,需要尽快就业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因而在就业行业选择上必然以先就业为主,这就可能选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型职业实现就近就业。而对于女性返乡农民工来说,由于照料老人小孩等因素,故大多选择就业时间相对比较灵活、劳动强度相对较小的行业从业,如住宿、餐饮、家政等服务业。
2.2 返乡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种植的意愿越低,越容易选择非农就业,越易选择工作轻松的工作。从贵州返乡农民工文化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贵州返乡农民工的63%,这一方面说明受教育程度低可能是这些农民工返乡的一个原因,进而也就成为他们返乡后稳定就业的影响因素,而且从他们返乡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其就业是否稳定取决于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从稳定就近就业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文化教育素质不高成为贵州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这说明返乡农民工如果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教育程度将成为其稳定就近就业的影响因素。
2.3 返乡农民工整体劳动技能水平低
拥有“一技之长”能够使返乡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也越容易实现非农就业,也更能够实现稳定就业。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拥有职业技能的贵州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少,而且其职业技能水平较低,这是影响其稳定就近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即使参加过技能培训,这些返乡农民工普遍接受的是初级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是一种低层次的技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没有一技之长”成为影响贵州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次重要因素。
2.4 返乡农民工就近非农就业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从返乡农民工就近非农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整体的参保率不高,有51%的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从参保的49%分布来看,参保最多的是医疗保险,占16.5%;其次是工伤保险,占16.1%,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和生育保险所占频数的比例都很低。可见,即使实现就近非农就业,用工单位及返乡农民工缴纳相关社会保险的比例并不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
3 人力资本与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作用机理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教育、培训、保健和迁移等途径,这些形式的投资最终形成依附于劳动者个体的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即为体能、教育、培训等“能力束”,这些“能力束”有助于返乡农民工在不同就业环境下形成获得竞争优势及获取劳动收益的经济能力,而稳定就近就业是返乡农民工获取劳动收益、提升发展能力的核心途径。因此,人力资本是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核心,从本质上讲,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是劳动者人力资本能力经济化和市场化的体现。考虑到稳定就近就业的特性,笔者认为,人力资本生成可通过就业选择决策能力、就业信息分析能力、就业职业适应能力、就业收益评估能力4种能力影响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即人力资本通过上述4种能力对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产生影响(图1)。
3.1 体能与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
体能是人力资本构成的基础要素,健康的体能是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必备条件。对返乡农民工来说,体能的强健与否是其稳定就近就业的首要影响因素。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返乡农民工的年龄以30岁以后的农民工为主,性别以男性为主,这与男性农民工所占比例较高有关,大多数返乡农民工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与其他的就业群体(如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相比,返乡农民工整体上具有体能的优势,对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些基础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业来看,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或其他涉农产业。因此,从返乡农民工从业行业来看,他们因体能优势而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对其稳定就近就业起着基础性的影响作用。故体能对于返乡农民工已从事的行业来说无疑是具有竞争优势的。
3.2 教育与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
受教育程度是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核心条件,尤其是对返乡农民工非农就近就业来说更是如此。从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产业或行业来看,至少需要一定的教育素质,具备较高的教育素质尤佳。
3.2.1 受教育程度决定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能力 按照行为经济学观点,决策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而对其自身行为方式进行优化决策和合理选择的过程,它是一种依据决策主体的辨别力、分析力和处置力等内在能力作用于行为决策,属于个体自我能力。返乡农民工个体就业行为决策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受教育水平,即教育决定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能力。如果说借助于健康投资形成的体能条件能确保返乡农民工保持良好的生理活力,那么借助于教育投资形成的教育水平能使返乡农民工增强获得文化知识、信息、观念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返乡农民工进行外界认知和决策思维的重要基础,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的前提。通常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易形成比较全面的就业决策。然而,返乡农民工受其禀赋制约,其就业行为决策可能短期内优化的,长期却是有限理性的。
3.2.2 教育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信息分析能力 在竞争日益激励的现代社会中,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稀缺且有价值的竞争资源,全面分析就业信息已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需要,也是有效就业决策的必要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程度高低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信息分析能力。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就业行为决策能力只是为其行为决策的内在心理目标确立和动机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如何成功实现行为目标、实现稳定就近就业,还取决于返乡农民工对外部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并转换为行为所需机会的过程。教育程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2.3 教育制约返乡农民工就业职业适应能力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不确定性条件约束下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自我资源重新配置过程。返乡农民工就业职业适应能力是指返乡农民工通过就近就业实现职业转换,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和胜任就近就业岗位的要求和就业地生活环境的能力。对返乡农民工而言,就近就业客观上要求他们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与传统的农业内部就业和跨区域外出就业都有一定的变化,需要他们调整其内在决策模式和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否则将会导致就近就业成本上升而相应的就业收益下降。因此,返乡农民工就业职业适应能力也是其实现就业结构转型的基础前提,而教育使返乡农民工自身心智模式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提升了就业职业适应能力,为其掌握就近就业岗位技能创造了良好的内在条件,而且教育能够提高返乡农民工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促进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
3.2.4 教育直接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收益 评估能力收益最大化是任何经济主体在市场条件下追求的理性决策目标,也是衡量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就业收益是返乡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的主要影响变量,收益最大化也是其选择就近就业的目标之一,而就业收益评估能力则是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这种能力影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收益评估,进而影响稳定就近就业。一般来说,教育水平高低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收益评估能力强弱,教育水平越高,则其评估能力越强;反之亦然。稳定就近就业是返乡农民工根据其就业行为决策能力作出的理性决策,就业收益评估能力则有利于返乡农民工作出与其就业能力相对应的“满意决策”。只有作出返乡农民工自己的“满意决策”,才有可能实现稳定就近就业。因此,源自教育水平形成的就业收益评估能力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也就影响其能否实现稳定就近就业。
总之,教育通过4种能力的中介作用对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产生影响,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影响力,是培训发挥作用的基础前提,而培训是教育功能的继续或延伸。
3.3 培训与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
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领域以非农就业为主,这种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明显高于专营农业,职业技能成为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充要条件。
3.3.1 培训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能力 虽然教育水平决定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能力,但是培训对其就业行为决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有时甚至起同样的决定性作用。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涉及很多影响因素,比如个体人力资本、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成员支持、个人生命周期等,因而返乡农民工个体通过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将显著影响其就业行为决策。培训使返乡农民工获得某些专业技能,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这将改变返乡农民工微观决策形式和决策结果,特别是可能改变他们就业的目标函数和预期收益。可见,返乡农民工通过职业培训、外出务工(迁移)等途径获得的各项技能将影响或改变他们的就业决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培训首先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稳定就近就业。
3.3.2 培训增强返乡农民工就业信息分析能力 农民工外出务工、参与技能培训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接收信息、辨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还增强了就业信息分析能力。一般来说,返乡农民工接触的信息特别是一些就业失败的信息越多,越容易识别各种信息,从中获取有益的就业信息,越有利于作出合理的就业决策。返乡农民工经历了外出务工(迁移)这一阶段,其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增强就业信息分析能力,减少就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也可能做到稳定就近就业。
3.3.3 培训显著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职业适应能力 培训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后初入职场必经的步骤或阶段。一般而言,就业职业适应能力包括职业技能适应能力和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培训对农民工职业技能适应能力产生影响,直接提升农民工的专业技能,进而塑造成熟的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培训特别是外出务工后的各种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定的非农岗位职业技能,这无疑大大增强他们返乡后的职业技能适应能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培训决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适应能力,间接影响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即培训显著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适应新的工作场所,同时有利于他们返乡稳定就近就业。
3.3.4 培训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收益评估能力 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进行培训,无疑是为了适应就业岗位要求,同时也是看中培训带来的就业收益,伴随就业收益而来的是就业收益分析能力,即培训能够带来多少收益的分析评估能力。农民工外出后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培训,必然会对就业职业及其培训后可能的就业收益进行全面比较,特别是一些持续周期较长、无收入或低收入的职业培训更是如此,当然这种就业收益可能并不是按某一时间段来计算的,更多的是从较长时间的就业收益来衡量。而且,培训与否本身就是经历就业收益评估所采取的结果,无论是把培训看成是一种成本还是作为一种投资,培训均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收益评估能力。
4 结论与启示
综上可见,人力资本与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相互影响来看,人力资本通过就业选择决策能力、就业信息分析能力、就业职业适应能力、就业收益评估能力四种能力影响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而稳定就近就业又反过来提升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从相互关系来看,人力资本影响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就业是这一相互关系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前提,稳定就近就业提升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是次要方面,是一种衍生的互动结果。
从现行的政策层面来说,除了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之外,完善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一个关键的就业服务环节,同时还需完善以社会保障为主的与返乡农民工身体健康紧密相关的政策措施,这就给予我们一定的政策启示,即在巩固“双基”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和统筹各种社会培训资源,建立培训机构的资格准入制,健全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返乡农民工培训成本分摊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使返乡农民工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强其稳定就近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构建保障返乡农民工身体健康的制度条件,用工单位应积极履行相关社会保险缴费义务,并配合返乡农民工做好社会保险缴费工作,使返乡农民工继续保持健康的体能,能够“病有所医、劳有所保”,实现稳定就近就业。
参考文献:
[1] 马芒,徐欣欣,林学翔.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2(2):95-102.
[2] 孙树文,肖玉元.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贵州省贵阳市的实证调查[J].毕节学院学报,2010,28(2):109-113.
[3] 刘养卉.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13-17.
[4] 赵正洲,韩成英,吕建兴.返乡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湖北、湖南3省35个市(县)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2(4):26-27.
[5] 李后建,卞小娇,尹希果.农民工个体因素对就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影响下返乡农民工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3):62-70.
[6] 汪三贵,刘湘琳,史识洁,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4-10.
[7] 李成华,张文才,靳小怡.金融危机背景下人力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发展意愿的影响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8-13.
[8] 张黔珍.人力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南省1305名农民工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3(1):14-19.
[9] 申鹏,朱林.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基于897名贵州返乡农民工的问卷调查[J].调研世界,2014(9):31-35.
[10] 张艳,陈丽瑶.辽宁省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3(6):117-120.
[11] 魏凤,薛会会.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3(4):89-95.
[12] 程广帅,谭宇.返乡农民工创业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