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彦彦
当电视机普及到千家万户之后,收看电视节目逐渐占据了大众越来越多的休闲时光。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领域开启了它的黄金时期,各类题材剧目产量不断上升,电视剧制片业规模稳居世界前列。自2012年起,历经了戏说历史、名著改编、古装穿越等题材的火热,现实题材电视剧——尤其是当代都市剧又成为电视剧领域制作和关注的新热点。一方面,电视剧是以最接近于生活原生态的姿态走进观众视野中的,反映当下生活是其题中之义;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和心理的接近性,此类电视剧也更具话题性,容易引起观众的讨论和共鸣。其中《夫妻那些事儿》《一仆二主》《好大一个家》等电视剧更是在播出时掀起了收视热潮。
综观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多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塑造了较为出色的女性形象。其中都市剧中出现的一部分“70后”职业女性形象尤为值得关注。她们大多个性突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甚至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在感情或婚姻生活中她们并非一帆风顺,但经历过的波折也并未消磨掉她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职业女强人”是当代都市剧中女性形象的突出特点之一。《婚姻保卫战》中的李梅曾是证券公司白领,投身商海后成为公司财务总监并步步升迁;《夫妻那些事儿》中的林君是知名建筑设计师;《一仆二主》中的唐红白手起家,通过一点一滴的艰苦奋斗成立了“北京大唐宏运”公司;《好大一个家》中的李婉华拥有自己的服装店,虽然规模不大,却以良好的信誉和品质受到认可。职场上的吃苦耐劳、优秀干练是这些角色给人最鲜明的外在印象之一。
在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但早期剧作更侧重于突出其性别特征而非职业特征。如在1990年播出并引起巨大反响的电视剧《渴望》使女主人公刘慧芳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剧作显然是从家庭伦理角度表现了一个善良隐忍、任劳任怨的女性,“工厂女工”不足以成为其身份的标签。在2007年播出并获得高收视率的《金婚》用编年体的形式叙述了一对普通夫妻的风雨历程,虽然文丽拥有小学老师的身份,但柴米油盐、相夫教子的日常生活才是剧作的主体内容。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早年的女性形象相对单一,家庭是其展现人物特征的主要环境。
文艺作品的创作素材多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提炼,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尤为如此。近两个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运动一直以向传统劳动分工方式挑战为主要目标,要求女性走出家庭的附属地位,拥有包括工作在内的完整权利。我国的女性解放运动自20世纪初起也明确表明了“励行”女性职业及经济自主的主张。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和争取,我国当代女性已经在事业上有了突出的表现。据中国女企业家协会调查,本世纪以来在中国迅速攀升的个体工商业中,女性企业家创办的企业比例达41%。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均富发表的《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2009》也显示,超过八成的中国内地私营企业有女性出任高层管理人员,并且在企业的高管层中,女性平均占31%。女性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勤奋坚忍、细腻谨慎、温和耐心,都使她们在职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并获得了出色的成绩。这些突出的现象由剧作家笔下成熟干练的女性人物体现出来,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
事业的发展给女性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独立。《婚姻保卫战》中,无论身为证券公司的白领,还是投身商海后的财务总监,李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使她成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一仆二主》中的唐红不计较自己经济利益的得失,数次为杨树解决燃眉之急;《好大一个家》中独自抚养女儿的李婉华不惜重金为女儿请辅导老师,后来更是将房屋拆迁后的尤曙光和他的前妻一家人接到了自己的房子居住;就连昏睡十三年醒来的赵迎春也愿意与家人共同面对困难,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经济的独立使她们能够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也有能力帮助身边人走出困境。在情感世界里,她们不再是依附、攀援男性的附庸者,而是作为守护者的形象独立而坚强地站在生活的风雨中。
除了经济的独立,剧作中中年女性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值得我们关注。《一仆二主》中杨树对自己读高中的叛逆女儿杨树苗的教育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在面对女儿的“早恋”问题时,更是显得不知所措。而此时的老板唐红无疑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她用女性特有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解决了这件让杨树感到颇为棘手的事情,使一个为了几万元钱便可绝情而去的“男朋友”离开了倔强而单纯的杨树苗;李婉华为了女儿能够考上大学,也如许多母亲一样一边为她寻找辅导老师,一边精心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经历了两次婚姻失败的李婉华也从不刻意掩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女儿沟通自己在情感上的困惑、判断与选择,使被迫无法回家的女儿虽偶有不解,却最终愿意暂时委屈自己支持母亲的选择,并认为她是自己见过的女人里最棒的妈妈。荣格曾经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近年来在媒体中以知性形象获得许多观众认同的黄菡女士对此理解为:父母要有自己的日子和价值,要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东西。在我国当下的家庭分工中,家庭教育者的角色仍然主要由女性担当。但随着更多女性本身接受了相当程度的教育,拥有了自己的事业,眼界拓宽及家庭、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再仅仅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的传统模式,沟通、理解和智慧成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家庭教育方式。
当然在都市剧中还存在另一个更年轻的女性群体,逐渐走向社会的“80后”、“90后”也是屡被描摹的形象。但由于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剧中的形象也多处于人生的探索和定位阶段。并且作为独生女的她们承受了更多的呵护长大,也表现出了更强烈的个性、热情与主见。电视剧作品全面反映了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对比中也更突显了时代赋予各自的特征。
在事业、生活中地位与角色的变化使日渐步入中年的女性更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又深刻地影响了她们对感情与婚姻的选择和态度。《好大一个家》中的李婉华两度结婚又离婚。她无法忍受第一任前夫唐一品过分注重金钱,为了生意宁愿让自己的妻子承受委屈。她也不认同第二任前夫王大冲曾经的浮夸,缺少对于家庭的责任感。所以当她见到尤曙光十几年如一日照顾昏睡在床的妻子赵迎春时,会在惊讶之余感叹为什么自己没有遇到这么好的人。尽管离婚多年之后的唐一品已经拥有不菲的家产,尽管王大冲已经认识到自己曾经的过失,愿意改过自新,但李婉华却不再为两任前夫的示好所动摇,几经波折,主动选择了会给自己带来家庭负担的尤曙光。李婉华对婚姻的选择,是她对价值观与责任感的认同。《我爱男闺蜜》中的叶珊曾对高大英俊的杨大卫一见倾心,并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努力迎合他的喜好。但最终她清晰地发现自己和国外长大的杨大卫追求的并不是同一种情感,相比于派对中的觥筹交错,她更喜欢婚介所职员方俊带给自己的温暖与踏实。叶姗的选择是对自己最为真诚而朴实的情感的正视。同时,都市剧中也刻画了与李婉华、叶珊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女性形象,《夫妻那些事儿》中的安娜就是典型代表。全职主妇安娜过着在外人看来很美好的日子,生活条件优越,不需为工作忙碌,没有职业的压力。但这种看似优越的状态消磨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面对丈夫的出轨只能选择隐忍来保护自己和孩子,直到丈夫转移财产偷偷带着孩子离开,她才明白金钱并不是让生活稳定的决定因素,委曲求全更不是维系婚姻的纽带,决定离婚并开始新的生活。安娜的遭遇恰恰从另一面表现了当代女性对感情和婚姻的认知,她们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热切主动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但不会轻易盲从于任何外在因素。
反观《渴望》着重塑造的刘慧芳,她为着自己的善良和同情心选择了需要帮助的王沪生,婚后又默默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而毫无怨言。在改革开放成效显现的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人在经济环境大为改变的冲击下产生了价值的迷失。贤妻良母刘慧芳的出现正是在文艺领域为当时的人们树立了一个传统价值观的榜样,使人们在时代的转折点找到方向。而当代社会在强调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同样鼓励个性的发挥,更多女性也有着明确而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愿做家庭或男性的附属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都市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正体现了社会的变化及其给人们的观念造成的影响。
与早期电视剧中的传统女性形象相比,当代都市剧中的女性的确发挥了自己更多的才能,有了更高的地位,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但在具体的生活琐事中,作为职业精英的她们仍然面临着诸多由性别而带来的困惑。渴望成为母亲的林君在工作中不慎失去了腹中的胎儿,不能满足丈夫和婆婆的愿望,她甚至执意要与感情深厚的丈夫离婚;李梅投身商海后事业步步提升,忙碌的工作使她无暇像从前一样顾及家庭,不仅使丈夫开始不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夫妻之间巨大的落差更造成了二人的情感危机;叶珊更是因为自己的强势引起了丈夫的不满,家庭终以丈夫的出轨离婚而收场。
剧中女性面临的困境无不与职业身份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矛盾有关。在职场中,她们需要承担与男性同样的工作与责任,但传统家庭角色的定位又要求她们成为维护家庭的好妻子、照顾儿女的好妈妈。多重身份使她们分身乏术而难免顾此失彼。同时,职业与家庭角色的转换也考验着她们生活的智慧。职场上的干练强势如何才能不延伸到生活中,性格独立坚强的她们怎样做到为家庭适当妥协,这几乎是她们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由电视剧呈现出的现实生活中真实地困扰着职场女性的问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也强调了文艺应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电视剧是与生活常态最接近的艺术形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无不取自现实生活中素材的积累,剧中所反映的现象也无不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现实主义电视剧反映普遍的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这个责任也是在剧中人物身上得以体现的。上述都市剧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出现,正是当下女性普遍参与社会生活的折射。她们有了独立的生活与人格,在寻找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中经历了内心的成长,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却又很难脱离强大的传统观念赋予的家庭角色定位。她们面临的困境也是这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一部分。现实题材剧作家通过作品中的小人物展示着广阔的社会背景,也体现着自己的人文情怀。
当下的都市剧大多会呈现给观众一个相对美满的结局,这自然与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习惯相关。而在另一个角度,艺术世界的“乌托邦”往往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向往。剧作中对优秀女性形象的刻画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欣赏与认同,最后解决矛盾走出困境的结局也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提到:艺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替尚不存在的现实,并且成为人们生活的教科书,这是艺术高尚而美丽的使命。电视剧中的艺术形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