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辉++何裕
摘 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治国方略,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境界。高校要全面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论,深化改革、依法治校,建构中国特色的大学。
关键词:四个全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一次并提,意蕴深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的是目标和关键措施的关系,是关于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思路。对于高校而言,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就是要把“四个全面”的思想精髓,落实到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和履行高校社会职能的具体实践中。
高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应当主动作为。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一步强调这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都付出艰苦的努力。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该主动作为。一是要努力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二是要积极投身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面向和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三是要主动引领文化创新与发展。既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也要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的导向和辐射,发挥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力量作用。[2]坚定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高校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现在已经是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7.5%。高校的办学条件、保障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也显著增强。[3]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出现了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如高校发展趋同化的问题、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无法真正确立的问题、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的问题、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制约了高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发挥。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2013年,教育部结合中央要求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综合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破解发展瓶颈性问题的时代选择。具体到每一所高校,推进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要求对各种类型的高校都是适用的。综合改革的中心任务一般而言应包括三方面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完善人事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推进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综合改革突出的是目标和问题双导向,强调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改革,最终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复杂难题。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开启依法治校新篇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高校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加快依法治校的步伐,这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具体实践。一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构建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框架。二是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厘清大学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民主权力、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要完善民主管理和决策的制度,建立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使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民主权力、学术权力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责,相互匹配、相互制约。三是要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目前,高校内部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人、财、物的管理和支配权在学校一级,教学组织、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工作责任在学院一级,即权力重心在学校、工作重心在学院,责权利不统一。为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提高管理效率,高校需要向基层放权,对学院的常规发展扮演审核、监督角色,腾出精力,谋划少量单个学院无法完成、关系学校发展大计的重大事项。
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特质。高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要严格履行党章等规定的各项职责,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人民信心凝聚的一件大事。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因此,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三是要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拓宽选人视野,解决初始提名权的公开化问题,避免从少数人中选干部的现象。结合学校干部队伍的实际,加强教育培训的宏观设计。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准确把握干部多元化需求,建立契合学校干部特点、科学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制度。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以岗位目标为基础,以任期考核为重点,以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为补充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干部岗位职责要求,实现干部管理从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转变。强化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建立一套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监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立足长远考虑,完善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制度,重点做好年轻干部的发现、培养和储备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高校干部能够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王寒松.文化传承创新:大学职能的新丰富新发展 [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3]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J].高教领导参考,2015(7).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谢辉系学校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