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润,周鑫琳,曾宝芬,邱盼盼
(1.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使语言学在现代知识体系中处于领先科学的地位.“语言学概论”课程成为高校语言、语言文学类型的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语言学理论”课程也是语言类型专业的研究生基础必修课程.“语言学概论”就是“语言学理论”概要的内容,也可以叫作“语言学概要的理论”,它们只是深浅程度不同.因此,下面统一叫作“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理论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观念,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锻炼学生用语言理论分析语言事实的能力.但是,跟文学理论相比,它相对难以学习,也相对枯燥,所以长期存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具体原因如下:
语言学理论是一门科学性和哲学性很强的学科.与文学相比,它的术语繁多、抽象、难以理解.黄晓东对各种语言学概论教材使用的术语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各教材中虽然数目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在200个以上.”[1]除了术语数量多之外,语言学理论概念、理论天然具有的抽象性,必然也会增加学习难度,使它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吸引力.
语言学理论教学一般是用“满堂灌”的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按照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采取“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讲半天”[2]的形式.这虽然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保证知识传授的全面性、系统性,但是却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参与,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必然会导致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缺失,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因而,很难唤起学生的能动性.
因此,我们10年来在反复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学术和辩论”结合,让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参与的“语言学辩论赛”的教学模式.我们也在几个大学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言现代化等本科课程内部抽出一定时间,选定专题开展学术辩论.这样的教学改革,有力地弥补了语言学理论课堂教学的不足,深受学生欢迎,应该成为改进语言学理论教学的一个好对策.下面只讨论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参与的“语言学辩论赛”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语言学辩论赛”教学模式?它是指在语言学理论课堂教学外,通过采用辩论赛的方式,把辩论融入教学,把学术和辩论结合,实现课堂内外联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的能力,探索提高语言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参加者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除了选拔出来的辩手在第一线辩论,要求语言类型专业的研究生全部参加智囊团工作,包括提供辩论素材,用表演文艺节目的方式辅助支撑自己所在辩论队的观点,学习“语言学概论”等语言课程的其他本科生自由参加.
2004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泽润借鉴自己在南开大学跟随马庆株教授做博士后期间参加的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博士论坛”的做法,在自己主持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创办了“语言学论坛”.主讲人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语言学论坛”的学术活动模式,得到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对外汉语学科等学科老师的支持.
经过长期实践,“语言学辩论赛”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组织机制.
“选择合适的辩题是辩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3]题目一般应该选择语言生活中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只是热点没有争议性就无法激发对方辩手的对抗心理,无法造成辩论气氛.即使有争议性,但是内容过时或者太超前也不能激发听众的兴趣.
题目的措辞应该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辩题可以由教师确定,也可以从学生中征集,但是需要经过教师审核,确保辩论的争议性和启发性.另外,辩题必须提早拟定,让学生有充足准备时间.
主要分成辩论小组和后勤小组两部分,让学生分工合作全部参与进来.辩论小组包括辩手和智囊团.智囊团由全体研究生组成,帮助辩手搜集论据资料,并且准备支持本方论点的节目放在评委打分阶段表演.后勤小组按照“组织策划、场地联系、嘉宾邀请、海报宣传、现场接待、计时统分、摄影报道”等项目具体安排分工.
研究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与运用专业知识是辩论高效开展的前提.语言学辩论赛,是专业辩论,不仅要求指导老师高屋建瓴,而且要求参加的研究生也能够比较透彻地把握专业知识.所以要求研究生全体准备,当作一次学习过程.辩手自然要重视,其他研究生全部作为智囊团成员,要积极寻找自己队伍的辩论素材.本科生辩手的选择空间很大,他们的口才往往胜过研究生,但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往往不足.在吸引本科生参与辩论赛的同时,研究生一定要用他们的专业性体现出与本科生的不同,进而激发更多的本科生今后加入到研究生的队伍中来.
为了避免辩论赛出现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等突发状况并且提高辩论的可看性,需要组织辩手在正式比赛之前进行预演.预演应该注意辩论双方不要透漏自己底牌.因此,同一辩论小组内部可以由智囊团充当辩手进行彩排,达到内部自我辩论、换位思考、预料对方可能发出的提问,完善自己论据的目的.
整个辩论赛由背景引入、辩论、观众提问、节目表演和评委点评等基本环节构成.其中,“辩论”分为立论陈述、多角攻辩、攻辩小结、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述几个环节.根据评分规则,评委裁定获胜辩论队,对所有选手进行打分,双方分数最高的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邀请学校媒体报道辩论赛,或者发送新闻稿件,扩大学术知识传播和辩论赛影响力.有条件的时候对辩论赛全程录像.辩论赛录像资料可以用于“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言现代化”等本科语言课程教学,也可以给以后的辩论赛准备参考学习.
特别应该注重的是,辩论赛结束后,学生的反馈,这些可以用在今后的语言学理论教学中.
“语言学论坛”在2005年增加了与一般讲座性质不同的学术活动的特殊模式——“语言学辩论赛”.从2009年起,作为传统项目固定下来,至少每个学期举办一次.具体情况见下面表格:
首先辩论赛强调内容的多元性.辩论赛的主题确定是由学生先自行选题,然后由老师确认,确保辩题的质量.每次的题目都与语言学密切相关,并且结合社会语言热点,比如辩论8“汉语教学用‘生词表’还是用‘生字表’好——纪念汉字电子排版印刷技术30周年”,以及辩论16“焐热冰粉的汉字有没有价值”,这体现了辩论赛的学术气息与生活气息,这也是语言学学术辩论赛与其他辩论赛最大不同的地方.
表1 历年来组织的语言学辩论赛情况
其次,辩论赛强调参与者的广泛性.多次辩论赛是本科生和研究生联手,有时还会有其他高校的学生参与,比如辩论12,除了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本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南大学的研究生也积极参与进来.教师构成上,不仅有语言学专业的还有文学专业的.
运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辩论分成应用性辩论和教学性辩论两类.“教学性辩论是在教学性机构的组织下进行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4]“语言学辩论赛”的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性辩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能动性、主体性的培养,强调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发现、探索.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推动学生新认知结构的形成.“建构主义主张为建构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保证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查阅资料、现场考查等活动顺利进行的物理环境,而且还包括合作性的社会情形,使得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过程可以通过人际互动而加速.”[5]“语言学辩论赛”教学模式正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促进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6]
语言学辩论赛把辩论这种开放性的活动方式引入语言学理论教学,使学术理论和辩论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课堂内外的联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性,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辩论的题目涉及的都是当时社会语言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一般辩论赛主要关注大众议题,人人都能够理解和参加.语言辩论赛一般从专业视角出发对语言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深挖,试图把“学术”融入“辩论”,实现二者有机融合.例如,2012年11月辩论赛的辩题,“剩男”“剩女”要/不要收入到《现代汉语词典》,就是针对当年刚刚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由于拒绝收录新词“剩男”“剩女”这一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生活,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词典收词标准的问题.因此,没有语言学专业理论修养是无法参加辩论的.
辩论指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揭露对方思维的漏洞以及矛盾,最终达成对事物或者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共同意见.其实,把辩论引入教学在古代教育中已经萌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通过与弟子对话、辩论开展教学.古代雅典,无论是“三艺”,还是“七艺”,辩论艺术都是重要的学习技能.苏格拉底在与他人无数次辩论后指出“教育应该在交谈中揭示真理,通过交流使人信服”,可见辩论的重要性.
但是,“语言学辩论赛”跟一般教学中的辩论,甚至答辩中的辩论都不同.它是一种有正规形式、严格程式和经过精心准备甚至彩排的辩论.辩论中暴露出的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缺陷,可以通过老师的点评进行弥补,同时又促进了专业的学习.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从“由教师主导的独角剧变为师生联动的情景剧”[7],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
持续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语言学辩论赛”教学模式的开辟,使教学质量有了长足提高: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拉近了课堂和社会的距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理论运用能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兴趣.
根据反馈信息,在语言学理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合作的辩论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活动参与度逐年提高,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同学历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实现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契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学学习和研究兴趣,而且使他们具备了严谨的语言逻辑运用能力.在辩论赛中,辩手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批判性倾听对手的话语,捕捉对方的逻辑漏洞、理论错误,进而需要运用娴熟的语言技能维护自己立场的真理性,揭露对方思想的谬误性.这会训练学生的语言传播技能以及批判性、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立体式、多方位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语言学辩论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理论素养、语言表达技能,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分析观察、综合判断的本领、临场应变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怯弱、羞涩,提升自信.因此,“辩论赛教学是对大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应该大力提倡,使它在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8]
“语言学辩论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所有学生参与分工、负责的学术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最广泛地促进师生互动.一般辩论赛中,学生仅仅只是观众.而“语言学辩论赛”是学生自己自行组织、自己安排、自己邀请观众和评委、自己进行赛后总结的自主性高的学术活动.因而,有利于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关紧要.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活动筹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鼓励和指导,在学生出现方向错误的时候进行调整,甚至连每次的活动海报都要亲自修改.这样就真正实现教师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促进师生深刻互动.
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实验,我们发现学术和辩论赛结合的语言学理论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语言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关注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这种语言学理论教学模式在全国也比较少见,很值得推广应用.
把辩论赛的活动方式作为教学环节,学术和辩论结合的语言学理论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形成,但是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有些选手对辩题内涵挖掘不够,使专业水平无法深入体现,辩论赛时间不长,使专业问题无法全面开展辩论.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