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立
淘汰落后不能再拖了
■王云立
自“十一五”以来,工信部陆续公布了过剩和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每年涉及淘汰产能的企业数以千计。然而,如今“十二五”即将收官,过剩行业和落后产能仍比比皆是,化工行业也不例外。如若将比重过大的落后产能带入“十三五”,势必影响行业做大做强。就当前整个化工行业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过剩时代。但凡国内能够生产的大宗化工产品,基本都存在过剩状况。实际上,国家为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制定了许多措施,尽管大家都知道过剩和落后产能对提升制造业水平有阻碍拖累作用,对行业整体转型升级有制约作用,明白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有利于增强行业后劲,但鲜有企业在上项目或扩能时能抑制冲动。笔者以为,要想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对下一个规划期的影响,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大力气:
首先,要以《中国制造2025》为准则,对化工业进行科学指导与定位。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此,在过滤既有行业产能时,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衡量标准,对装置项目予以取舍,要重点突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增产能时,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
其次,要实施积极的总量控制和计划调控。市场经济下,许多人忌讳提及“计划”二字,生怕被扣上“倒退”的帽子。实际上,市场经济与计划手段并非对立。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位,拥有令世界羡慕的最大消费市场,如果不实施总量控制和计划调控,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主管部门应严格把控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项目审批程序关,特别要严控企业以技改名义实施的扩能行为;要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参考目标,科学制定淘汰标准,把“量”与“度”拿捏得恰到好处,确保产业协调健康科学发展。
再次,要理智对待产能与地方GDP的关系,避免项目功能工具化。毋庸讳言,化工业建设与扩能具有投资额高、对地方GDP贡献大的特点,因而常被地方用来增厚GDP指标,工具化特征非常明显。为此,一些地方虽年年高喊淘汰过剩产能,但结果是产能年年没减少。为了避免低效化工项目继续扩能,企业切莫唯地方GDP马首是瞻,而必须以科技含量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产品生命力为重点,进行科学论证,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产能带入“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