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芳
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责任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主动承担起指导责任的过程。本文以电子书包在《图形的变换——轴对称》教学中的运用,试谈如何培养责任主体,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利。
由“扶”到“放”,为学生自主探究搭桥
适当的“扶”能让学习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图形的变换——轴对称》例1以
呈现,通过数一数,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于例题为什么要用方格图、为什么要用简笔画,学生是没有任何思考的。如一开始就彻底放手,学生的自主是肤浅而盲目的。这时教师要适当地“扶”。新课标强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这里,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将例1逐步呈现:
这不仅顺应学生的理解认同,更重要的是渗透了研究的思想方法:要研究轴对称,首先得有一个轴对称图形,松树小草图是简笔画,较实景图等更简洁,符合数学研究思想,既然它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可以确定它为研究对象;确定了研究对象,可以借助什么数学工具研究呢?在学生的知识结构里,长方形等图形周长、面积探究都用过方格图,方便观察比较。这样,借助方格图,成为学生知识迁移的必然。研究从哪里入手呢?点组成线、线构成面,引出从点入手研究。整个“扶”的过程,展现了自主研究路径,即“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
适当地“扶”,必须要适时地“放”,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利。在明确研究思路后,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发现:轴对称图形,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而全班是用的同一个研究对象,这样得出的结论有说服力吗?是不是任何轴对称图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时我们适时地“放”:通过自主设计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任选其他图形拖入方格图中(如图)。
学生再次经历研究的过程,验证结论,完善认知。这里的“放”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研究的态度,从中感受到“数学是严谨的科学”。而学生也在探究、发现、验证中经历了完整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更获得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由猜想到验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轴对称》这一课例的探究活动,主要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为目标,而五年级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呈现明显差异。如何尊重个体,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层次的探究方式,从而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这就需要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探究活动设计中,要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除由浅入深设计必做题与选做题外,还要在每一项探究活动中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其中一道探究题:
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如下图),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四次呢?
这项探究活动,如果要单纯空间想象,有学生能顺利完成,有学生无从下手,也有学生看图也没理解题意。而让学生动手折、剪去得到答案显然不是数学课的目标,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提升。这里将恰当的教学方式与微视频相结合,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先让学生独立想象,在头脑中折剪;再猜想结论;最后动手验证。空间想象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得出结论,或剪一剪,验证结论;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需借助微视频同步操作验证结论,并可让学生在反复观看中体会轴对称变换的过程。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