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目标的审视与改进

2015-08-31 19:18冯发柱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构段课文阅读教学

冯发柱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目标的确立是有问题的。

目标既大又空。随便翻阅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目标”,包括在教学刊物上发表的教学设计,随处可见这样的表述:“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这些目标空洞无物,放之四海而皆准。

目标既周又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要是阅读教学,目标无不包含字、词、句、篇、点、修等知识与技能,无不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有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解决阅读教学所有问题之嫌。

目标毫无个性。有的目标(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乎篇篇课文都有,既缺乏重点,缺乏个性,又缺乏层次。

这些问题导致了当前阅读教学尴尬的局面。

不着边际,所有的课文泛泛而教。有的教师唯恐课文的某个方面没有教到,或者哪个知识点被遗漏,教学既全又细,导致超课时、拖堂现象突出。

千篇一律,不一样的课文一样教。应该分析的课文在分析,不适合分析的课文也在分析;散文、诗歌一样教,文言文、现代文教学差不多。教学高度趋同,高度模式化。

事倍功半,教无所得,学无所获。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辛辛苦苦地学。到头来,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呢,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看来,深化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目标的审视与改进。

重视阅读教学目标的审视与改进,教师要努力做减法。要坚持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教学只确定一个重点目标。这样说,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其一,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综合性强不等于教学就可以不研究目标,教学目标就可以泛化;其二,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是逐步训练积累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本文仅219个字。文章虽然很短,但可供训练的点非常丰富。教学时,是不是所有的点都要训练?这不现实,也不可能。编者的意图侧重于观察方面的训练。观察训练这个点还很大,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学习训练到位。细细揣摩这一篇乃至本单元其他课文,发现本文及本单元教学只是观察训练中的一个小点:通过文本阅读,让学生感悟到观察时需仔细,要静心、耐心地看,即侧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态度和品质。阅读教学正是通过这一小点、一小点的训练,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螺旋上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

或许有人要问,把《找春天》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指导学生感悟观察须仔细,那么语文其他方面的一些基本训练(如识字、朗读、积累等)还做不做?当然要做。学生不认识字,不把课文读熟,不理解一些词句,怎么感受作者的观察很仔细呢?不过这些基本训练不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他们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方法识字、解词、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这样,课堂上既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又有师生重点的探究阅读、达标阅读,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课堂教学情景吗?需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这些基本训练掩盖本课的重点训练。识字是在帮助学生感悟观察须仔细的过程中顺便达成的目标,不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更不要成为教学的聚焦点。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这些点的训练通常选择以学生自学为主。

或许有人还要问,语文课标中不是有三维目标吗?这样处理,会不会违背课标精神呢?我认为不矛盾。三维目标是就阅读教学整体而言的,不是说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一定要从“三维”上确定目标。实际上,按照阅读教学的常识,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以某一重点目标的达成为主线,其他维度的训练也会顺带进行(如情感熏陶,学生熟读精思了,文章的情感自然会影响学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阅读教学的综合性。

重视阅读教学目标的审视与改进,教师要坚持深研目标。这里所说的深研目标,是指要把目标的内涵想清楚,把目标所关联的知识及操作程序等弄明白。教师只有深研目标,教学时才能有效指导,达成目标。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除《古诗两首》外,教材编排了3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细读这几篇文章,发觉这几篇文章在构段、构篇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总分式。根据课标“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以及“三、四年级以段的训练为重点”的年段特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目标可以确定为“学习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仅确定了这一重点目标还不够,教师还要对这一目标的内涵进行拷问:什么是总分式构段方式?总分式构段有哪些表现形式,这样构段有哪些优点?阅读时,怎样把握这种构段方式?表达时,怎么运用这种表达方法?又如“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是一种态度,主要表现为静心观察、耐心观察。同时,也表现为一定的操作办法,比如抓住一点仔细看,边看边想:过去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当下看到的是什么情况,有何发现?或者选定一个点连续观察,观察时要作好记载,从中发现变化,得出结论。

重视阅读教学目标的审视与改进,教师要科学地设计目标达成方案。首先,要有“结构意识”。设计时,教师要针对目标分层推进,步步为营。其次,要有“阅读意识”。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为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充分地开展阅读活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教师就组织开展师生对话,这样的对话是“伪对话”。再次,要有“实践意识”。阅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阅读实践,没有实践不可能形成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拓展阅读与训练目标相关的大量文章,或者围绕目标安排适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多读多练的机会。最后,要有“个性意识”。文章是有个性的,教学当然也应该有个性。这里所说的教学个性,突出表现在因文设法,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地教。

根据“四种意识”要求,笔者对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目标达成方案进行了总体设计。

教学内容

选文以教材为主,不再增加文章。以此为基础,安排3次语文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全班学生到野外找春天;二是布置学生集中观察一处景物,连续观察几个点,从景物的变化中找春天;三是汇报交流。

教法设计

1.教学时间。教师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时间。

2.课文教学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读中学习生字、生词,读中积累描写春天优美的句段。每篇课文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围绕观察开展小讨论,如教学《找春天》后,引导学生讨论:春天来了,我们在哪儿找到了春天?

3.第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在阅读《古诗两首》之后,大体程序为:教师事先踩点,确定组织学生户外活动的地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达户外活动的地方;户外朗读或背诵《找春天》《古诗两首》;分头找春天;分小组把自己找到的春天说给同伴听;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之后讨论“怎样才能找到春天?”

4.第二次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在阅读《笋芽儿》之后,要求学生固定观察一种植物,要天天坚持观察,并填写下表:

5.第三次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在“语文园地一”之后,主要是交流收获,包括观察的启示,收录的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等。

教学评价

基于教学目标,将教材中与达成目标关联不大的训练题删掉,如第二课最后一题:“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你呢?”增加围绕“仔细观察”反思的题目,如,教学《古诗两首》后,增加这样一道题目:我知道《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诗人看到了______。

这样设计,既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感悟观察须仔细,并在观察中习得一些方法),又把“四种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这样的方案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达成三维目标。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

猜你喜欢
构段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加强构段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课堂练笔,帮助学生过好语言表达关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