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2015-08-31 06:35张茜刘国纯
体育师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职业需求体育课程医学院校

张茜+刘国纯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5所不同地区和特色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展开研究,得出:医学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没有专业特点;职业的体育诉求具有“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追求和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体育精神的需要。因此,认为:应充分考虑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特征,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并注重体育精神价值的发挥。

关键词:职业需求;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03

1 前言

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纲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四大基本原则。而依据选择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应融入其专业特征,体育课程设置的学时、开设年级及课程内容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衡量。本研究以不同地区几所医学类院校为研究对象了解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分析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特征,探究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各方面因素,以期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合理化发展给出一定的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大学、湖南医药学院、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查找与体育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对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课业情况,并对医院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掌握其工作特性。

2.2.3 专家访谈法

结合研究需要访谈对体育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研究的学者专家和学校体育管理人员等。

2.2.4 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工作。体育课程的功能从本位来说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但是从外延性来说,还具有培养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职业能力,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加入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课程建设的一大考虑重点。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开设情况见下表1。

上表1显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在学时数量上都能够满足《纲要》要求,达到144个学时要求,相比较第三军医大学体育课程学时数量比其他院校多出较多。访谈发现,其体育课为4个学时一次课,而且是从学生大一开始,到实习之前结束,大一还必须出早操。在课程模式上大多采取了必修+选项课的形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只有一所学校满足了15门课程的要求。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也存在几点特殊。第一,中医药类大学将体育与医学相关的课程如体育保健和健身气功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体现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特色。第二,第三军医大学将身体素质作为主要的体育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这种课程设置也体现了军事体育的特色。

3.2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特征与体育诉求

3.2.1 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特征

课业负担繁重。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护理、临床、检验、影像、药学、中医等专业,在学习期间比其他专业所需完成学习的课程数量要多,而这些课程相对应的还有实验课,以及相应的医院见习。由于专业特点使得这些课程几乎全部是闭卷考试,相对应的还有实验考试,这些都加重了课业负担。除了课程数量和考试形式上的负担,医学课程教材的信息容量较大,尤其是主干课程如内外科、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字数达100万字以上。

学业与就业压力并存。在当前形势下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已经不能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因此医学专业学生选择考研成为一种必然。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保研加考研率超过85%。全校考研率也超过55%。医学属于热门专业,在就业上有较好的前景和空间,而医学专业学生近乎学霸的学习成绩以及大批量的博士后、博士、硕士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存在巨大的竞争。可以说学业和就业压力从走进医学院校的一开始即存在。

医生职业的大工作量和严谨性。除了学习和就业期间的压力之外,正式步入医院从事工作的医生在工作上也并不显得轻松。对于相对大型的较好的(三甲)医院,工作人员早7晚9成为常态。除了正常的工作,轮换的值班成为必然。相对的双休在很多医院调整成为单休。既然在这样的工作量下,由于医生的天职,救死扶伤,关乎生命,严谨是医务工作者的一大职业特性,在如此大工作量下医生依然要保证工作的万无一失,这些都对医生的身心状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2.2 职业需求导向下的体育诉求

课业负担与工作强度促使“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落实。课业负担、学习和就业压力使得医学专业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使得救死扶伤的未来医务工作者失去增强自身体质的时间和空间,逐渐形成亚健康状态,失去了“健康第一”的基本要求。而重学业和长时间的工作使得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已经离他们渐行渐远,“终身体育”意识也不复存在。因此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无论是在学时数量,课程内容,学校体育开展形式上,应该充分考虑专业特点。

未来职业需求下的良好的机能状态。越优异的医务工作者往往承受的工作量越大。例如,临床工作中,一个手术的时间长度可以达到6个小时,有的手术甚至达到10个小时以上。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对医务工作者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都是严峻的考验。而不定时的手术时间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的常态。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实际工作时间多出正常工作时间2-3个小时较为正常。因此,职业特点导致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体质状况已经不能只是局限于“体质健康”而应该是身体各机能处于优良的状态,才能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

就业压力与工作压力促使体育精神焕发。通过体育锻炼,体育知识学习以及体育竞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逐渐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相互协作的体育精神。医生作为一个既要拥有团队协作精神,又要具有个人顽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注重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开设相对应的体育课程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育精神。

3.3职业需求导向下的医学专业体育课程设置

3.3.1 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育学时设置

医学院校在课程开设的年限上只是针对一、二年级学生,但医学院校学生很多专业都为五年制,部分专业为本硕连读,甚至本硕博连读。这就与综合性院校四年制本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学生学习年限的不同,应该成相同比例的设置体育课程学时数量,如五年制将体育课程设置为3年共计216个学时,将本硕连读7年制实行3+1学期(研究生第1学期)形式,共计252个学时。此外,在体育学时的开设中应加入一定数量学时的身体素质练习,可以在低年级实行体育必修课,将田径、户外运动、体适能等内容均匀分配到第一年的72个学时中去。

3.3.2 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纲要》在实施中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开设的数量进行了一定的要求,即必须达到15门体育课程供广大学生学习。调查发现医学院校将师资配置、器材设备和项目大众化作为设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参考标准,而与学校、学生、职业特点相结合的体育课程并未纳入主要参考标准。“简单方便的项目年年开”,“考试易过的项目人人选”成为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之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特征、专业人才职业需求,将与专业相结合的体育保健、增强机能水平的田径、体操、体适能、户外运动等开设到体育课堂中来。

3.3.3 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考试标准设置

体育考试标准是体育教学大纲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教学大纲的制定往往在于任课教师对于课程的自我理解,以及教学内容的评判,考虑的是内容本身,而非学生。而学生评教的实施使得教师在教学和考试中有意而为之的产生“默契”。考试标准在职业考核方面有所缺失,标准把握的不严,使得体育课程在学生体质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在医学专业学生体育课程考试标准中应该将职业能力作为考试一个标准,同时严格执行考试标准,使体育考试不仅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3.4 职业需求导向下医学院校体质测试设置

针对院校特点,专业院校在现有体质测试的基础上增加与专业相结合的测试,是客观评价学生体质状况和专业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体质测试改革的一个方面。本研究认为应该做到“调、改、增”三方面。“调”即是把原有的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调整为女生1500米、男生3000米,通过测试项目的调整促使学生体能状况的改善。“改”即改变测试项目的测试性,改测试为考试,将体质测试作为每学期所必须的考试内容,贯穿到学习过程中去。“增”即增加体质测试标准和内容,通过标准的增加实现职业能力的获得,增加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的项目,如女生增加俯卧撑,男生增加两头起、卧推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学时满足了《纲要》的基本要求,但是不具有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开设数量欠缺,内容的配置不能很好地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

特定的职业赋予了特定的体育诉求。课业负担与工作强度促使“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落实。在职业需求下苛求体育学习获得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培养优良的体育精神品质排解不良心理状态。

当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学时存在“大一统”的现象,不具有专业特色,学时数量与学业年限不成比例,课程内容没有确定专业特色,考试不具有职业要求,体质测试内容不具有改革胆识。

4.2建议

加强对专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在体育课程建设中考虑学校特征以及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建设满足和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体育课程。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应该形成自身的系统认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特征,满足特定人群的体育诉求,实现学生体质健康,培养职业能力,注重体育精神价值的发挥。

职业需求导向下的医学专业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业年限增加体育学时数量,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开设培养职业能力的体育课程内容,调整和严把考试标准,改革体质测试内容,满足未来医务工作者职业需要。

参考文献:

[1] 董雄.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2] 阮辉.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3] 王爱维.中国内地与香港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4] 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03:61-66.

[5] 于洪.学分制背景下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6] 许彩艳.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7] 张立新.北京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8] 高自军.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向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4:161.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510500   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400331)

猜你喜欢
职业需求体育课程医学院校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探究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