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课题研究与自我科研素养提升

2015-08-30 10:17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国学课题作业

马 晖

在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教育科研始终伴我前行。从草根课题到小课题,从规划课题到重点课题,这些课题的提出有的是从优、劣势角度的选择,有的是从问题角度的提炼,还有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无论课题提出的背景如何,它们都是以真实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经历了科学、扎实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最终使学校、师生和自我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所以我称之为“真课题”。

真课题研究,是自我科研素养提升的必然途径。我在研究中,面对知识、能力不足的挑战时,要查找大量文献,了解最新理论,学习未知知识;面对内部、外部等不可预测的困难时,要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做好团队沟通和协调工作,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因此,我认为科研素养真课题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强烈的科研愿望、潜心求索的科研意识、科学合理的科研方法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我的教育科研之路经历了五个阶段:陌生阶段、懵懂阶段、困惑阶段、探索阶段和日渐清晰阶段。

一、陌生阶段:“白纸作画”,语文课堂小试牛刀

1994年,我从山东女子曲棍球队正式退役,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而且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三两求学的孩童,嫩稚纯朴的目光,清新淡雅的书香,我欣慰儿时的梦想成真!但我却自卑过——我的同龄老师们很多已经是教学的骨干;我迷茫过——新职业、新岗位、新书本、新学生,我能行吗?好在艰苦的运动生涯,造就了我“永不言败”的性格特征;好在长期的读书生涯,造就了我“天道酬勤”的生活态度。

因为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学校学习,课堂教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张摊开的白纸。教学第一年我在拜师学艺中成长着。我仿照师傅的教学环节讲读一篇课文: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分段,讲读第一段;第二课时讲读剩下的段落;第三课时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渐渐地我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语文课堂——作为教坛新人的我对教学的热情,曾经立下的雄心壮志,将要在没滋没味、拖沓串讲中消磨殆尽了。我分析这样教学有几个明显的弊端:一是课堂容量过小,信息很少,学生容易分心,难以激发学习热情;二是每篇课文都反复进行繁琐辨析,失去了语言的美感,忽视了文章的人文性;三是一学期只限于完成教材的十几篇课文,把教材当成了世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缓慢。

记得在曲棍球队时,每天晚上盘腿坐在被窝里,超脱于喧闹之外,读书与作者聊天,写文与心灵对话,是我最惬意的时刻,也是我的语言素养提升最快的时刻。回想我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这样的课堂要改变!”怎么改?我很迷茫。正巧,我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了《叶圣陶教育文集》,里面的一段话让我醍醐灌顶:“再说怎么‘讲’,我也曾经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这段话着重论述了帮助学生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关系,强调了“精讲”与“学生自己探索”的重要性。

是啊!课本无非只是那么薄薄的一本,由几十页的纸张粘贴而成,只是反映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人类文化精粹的沧海一粟,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这些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而又不拘泥于例子。

“对!要改变!”怎么改呢?从自己的课堂改起。

人说:一张白纸更利于作画。我这张“教育的白纸”也要开始作画了。我首先尝试改变的是课堂的结构,一篇课文尝试用一课时完成讲读,删繁就简,直奔重点段,完成重点语段的朗读、积累、感悟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运用课文这个例子,提炼出表达的方法,带领学生或仿写或续写或创作,领悟、运用表达的方法;第三课时完成课后练习,进行拓展阅读。期间遇到很多问题,都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克服了,如压缩了学生学习生字时间,生字巩固率不高——提前预习,小组生字过关;学生课课练笔,难以做到全批全改——按照练笔要求,制定星级评改标准,组内互评,全班展读;拓展阅读文章哪里找——从图书室借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评选“书香家庭”,鼓励家长给学生多买书……

那两年的时间里,教学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我在尝试—反思—改进中快速成长。执教的第三个年头,我在学校举行的优质课选拔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区教师优质课评选,获得语文学科一等奖。我以此为案例撰写的教育叙事《“一张白纸”的尝试》获得全国教师教育随笔征文一等奖。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发现,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其他教师的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反思,尝试改变,就能改进自己的课堂,也能在三尺讲台实践自己的理想。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仅仅停留在能粗浅的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追问、尝试改变的水平上,就教育问题进行理解诠释,运用科研方法进行研究,对实验成果进行总结提升的能力远远没有达到。“白纸作画”的尝试过程甚至算不上教育科研,但是我至今认为,那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后,进行的一幕幕鲜活的教学尝试,是我不甘平庸,尝试对教学进行琢磨、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这种尝试就像我——一个教坛新人在教育白纸上画出一扇窗后透进来的缕缕阳光。在缕缕阳光中,我尝到了发现反思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甜头,使我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并逐渐走到了教育科研的边缘。

二、懵懂阶段:深究点滴问题,评价改革探索真章

2000年,我在青岛洛阳路第三小学担任教务主任。由普通教师到中层干部,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我的工作状态在调整。

2001年,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宛如青岛乍暖还寒的春风卷席而来,吹开了一扇扇传统封闭的教育之窗。“改就比不改好!”“先动起来再说!”课程改革浪潮裹挟着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实验中,课堂上呈现出百花齐放,但良莠不齐的局面。

我发现,新课改理念引导下的课堂存在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投身课改不光需要我们的热情,更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潜心的研究,以研究者的眼光思考、反省、审视、分析、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才能实现课改目标。

课堂的改变需要教师的参与,只有教师参与进来,真正实施,才能收到实际效果。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何其难!课堂是在改变,但变化的力度不如期待的大。很多老师的态度是,你要求你的,我做我的。你来听课,我就用上小组合作、分组展示、学生评价。也不管是否用的贴切,是否符合课堂需要。你一走,我还是“涛声依旧”。我在反思:如果单纯追求课改的面面俱到,那么落实到基层学校,落实到多数教师的课堂,就是面面不到!既然如此,能不能抓准一个点,一点带面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呢?

2003年,一位老师的作业评改方式引起我的注意。她在学生作业本的首页设置了作业评价栏,上面有评价的标准、每次作业的星级评价和最终的累计评价。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个班的作业本格外整洁,学生书写格外认真。如果把作业比作一个窗口的话,作业在教学中是小窗口,但是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由此带来的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我想:能不能从作业改革实验入手,以点带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呢?这个问题要用数据来回答。我把这个班和平行班的作业本收集起来,从作业本的整洁度、书写工整度和作业正确率三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让我们兴奋,这个班的三个方面的数据均比平行班高出25%以上。我还对这个班的10位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调查,询问学生对作业的看法。其中8位学生痛快的表达了对作业的喜欢和对作业评价的期待。小作业里面蕴含着大文章。于是,我用这位老师的名字把作业评价方式命名为“李菲作业评价法”,在全校进行推广。

我在推广中,首先完成的是机制上的保障——《星级绿色作业改革方案》出台。“绿色作业”,是指以减负增效为目标,内容科学合理、评价多元有效的作业体系。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在合理时间内布置有效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二是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尽量减少错误,书写规范、整洁、美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评价以不同的星级来区分,我们称之为“星级绿色作业”。方案中对“星级绿色作业”进行了清晰的诠释,这种诠释实际上也表达了我希望通过星级绿色作业,实现课程改革的几个理念:一是减负增效;二是激发兴趣;三是改革评价;四是培养习惯;五是提高质量。

我的作业评价改革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后,问题接踵而至。有的老师说:作业评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的教师说:低年级学生画那些表格一节课都画不完,耽误时间。还有的老师说:作业评价对有的学生不起作用……起初,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让我头疼,甚至愤怒。我认为这是老师观念上的保守,行动上的懒惰。但是我静下心来又一想:老师的这些问题,是通过实践研究发现的,说明老师们在研究,在思考,在行动,这是好事呀!关键是我怎么协助老师解决这些问题。

我把老师们反映的问题梳理成一个个小课题,按照小课题的难易程度,分配给教师个人或三人组成的团队,开展研究,寻找解决的良策。通过作业评价妙招推介、问题碰头会、作业展示等形式汇总研究成果,推广研究经验。事实证明,小课题研究,不仅使老师成为实践者,而且成为研究者,他们直面作业评价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一个个问题在大家的研究中迎刃而解。

星级绿色作业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否,还是应该用数据来说话。我自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从四个方面对作业质量进行数据统计。

作业质量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三年的作业评价改革,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明显减少;学生的作业书写质量逐年提高;学习好习惯也在渐渐养成……最让我高兴的是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较快,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比较规范、工整的汉字。

2006年,也就是星级绿色作业评价改革进行到第四年年头,原四方区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四方区写字现场会暨星级绿色作业推介会”,向全区30所学校推广我校的作业评价方法。我也在当年的青岛市中小学教学大会上进行了 《星级绿色作业评价改革》的经验交流。

现在回想,星级绿色作业改革实验对于我个人成长是一个关键事件。它成为我在教育科研之路上“小试牛刀”的试验田。四年里从开始的问题发现、方案制定,到中期的方法指导,反思提升,再到后期的做法提炼、总结归纳,我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锻炼。如果说,之前我是教育现象的思考者、教育研究的践行者的话,那么现在的我正在向教育问题的研究者、教育研究的实践者、教师科研的指导者转变。它让我明白了: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抓住教育教学的一个点,把这个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课题,潜心探索和研究,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去做,使自己始终处于研究的状态,这个点就会成为个人成长的“阿基米德点”。

三、困惑阶段:登高拓宽反思,博学开启研究广景

2007年,我调任四方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作为分管教学和教科研的副校长,我承担着青岛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国学启蒙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奠基作用》的研究任务。学期初布置撰写课题计划、学期中请专家进行课题讲座、布置论文参评、学期末收集课题总结,装订成册……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但一个学期过后我发现了问题:对于我个人来说,在这个课题中没有发挥什么切实的引领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在这个课题中并没有收获什么切实的研究成果;对于学校来说,也没有因为课题的研究而看到实效,得到切实的发展。

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在这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感到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呢?我隐约感到是研究方法方面出现了问题。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于教师的研究行为,寻找、建构、形成良好的、适切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我想带着教师一起研究,但是由于自己从未进行过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门学习和培训,仅有的一点收获也是来自于书本和实践,我找不到具体的指导方法搭建连接理论与实践桥梁,指导教师课题研究,帮助老师提高“真功夫”。其间时时有硬着头皮、备受煎熬的挫败感,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困惑、迷茫,有劲使不出来,真是“脑袋顶着天棚,看不到理性世界”。

命运总是青睐于我。2009年,我个人成长的第二个关键事件出现了——我有幸成为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第四期教育科研访学站的学员!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是我教育生活中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青岛市教科所给我们安排了丰盛的“营养大餐”,每周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半月小组一次读书交流、每月全班一次集中科研培训、省内外学校、高校的访学培训,我接触到了哲学、国学、社会学、系统学、教育学……博学的教授们宏阔精深的讲座,一线专家们高屋建瓴的报告,省内外知名校长们的治学传授,八方学员坦率真诚的碰撞和交流……握起手心,我感到的是从未有过的充实与满足。其中,青岛市教科所马建华老师的讲座《高质量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生成策略》,让我觉得苦苦寻求的走出困惑的答案渐渐清晰,很受用。我按照马老师的讲座内容,从教育理论和方法论角度再次审视曾经让我产生“本领恐慌”的课题《国学启蒙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奠基作用》,不仅汗颜——这个课题题目纯属“力不从心型”。什么是奠基?词典中解释是“打下建筑物的地基”,引申到学生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地基。这个暂且说得过去。什么时候能看到国学启蒙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奠基发挥作用?学生成人以后,怎么才能检测到学生的成长是国学启蒙教育发挥作用?个案跟踪、数据论证。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课题进行研究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建立一批学生的个案资料;二是对学生个案进行终身跟踪研究。这些条件就学校目前的研究水平根本达不到,在五年内更是不能结题,所以这个题目并不适合学校开展研究。我幡然醒悟,原来课题的源头就偏离学校现状,是研究方向出现错误,难怪我有劲使不出来呢!

我觉得自己的脑袋逐渐从“天棚”露出来,看到了理性的世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一个问题出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现,都可能是“致命”的。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后,怎么进行问题的转化,毕竟拿着一张严重不符的“旧船票”,登不上课题研究的“新客船”,也就难以开启广阔的研究广景。

四、探索阶段:转移研究视角,洞悉课题“应为”“可为”

同年,我将学校承担的青岛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国学启蒙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奠基作用》申请修改为《对小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的策略研究》。从方法论上定位为以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为主,从范围上定位为在校学生,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让课题“贴地行走”,转移研究视角,让课题在学校范围内“应为”,在教师范围内“可为”,降低了课题的研究难度,使课题的指向更加明确,使课题具有了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随后,我又将课题分解为五个子课题,即环境教育、国学课程建设、德育序列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国学社团建设,确定了子课题主持人。子课题主持人又重新组建了课题研究团队。

正所谓“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事实证明课题的修改及时修正了研究方向。如果把学校的德育、教学、管理、活动比作散落的珍珠的话,课题就是一条主线,将这些散落的珍珠紧密串联起来,最终指向学校的特色发展。有了这些子课题,我们的研究便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行动画面,课题有静变动,由抽象变具象,由虚变实;而研究成果也变得可以预期乃至伸手可及了,如国学环境氛围初显。国学知识长廊、国学知识问号路等,学生每天浸润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国学启蒙校本教材》出台使用。将学习经典与指导学生言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生活这一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国学礼仪操,融合诵经典、体操和舞蹈特色与一身;“国学文化三部曲”,国学日、国学擂台,简单有效的活动坚持不辍,学生点滴积累,国学底蕴日渐厚重。

学校更重要的成果是课题和教师发展、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为了防止课题团队中出现“课题平摊,人人无为”的现象,我从每个年级各挑选一位教师,聘任为“首席研究教师”,指导他们书籍先看一步,课堂先行一步,随笔先写一步。从此,这些教师的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研究的课堂,我和课题组的老师们沉浸在课题尝试中,每天听课、评课、磨课,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并乐此不疲。

“模式”这个词眼当时还是一个新鲜、陌生的词汇,我总觉得作为小学教师能够脚踏实地的用行动研究教育教学,解决教学问题,能把自己的研究经过和结果写成论文,就很好了。如果用“阳春白雪”来形容科研专家,那么,小学教师就是“下里巴人”,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也干起了“阳春白雪”的活。如“首席研究教师”逐渐打磨出来的国学启蒙课型要在全校教师中进行推广,这些课型必须有一个流程的解析和归纳,便于教师模仿和借鉴,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推广课型,我进入到模式提炼阶段,寻找理论依托,提炼模式精华,诠释模式内容,最终推出三种国学启蒙课型模式:讲读课、赏读课、阅读课,在学校课程和语文课堂上进行推广,收到较好的效果。

两年后,学校的国学教育特色课题在区域内已小有名气。2010年,学校举办了“青岛市国学启蒙教育大阅读现场会”。学校被评为第一批“青岛市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国学启蒙教育特色学校”。

看似是一个科研题目的修改,却是我通过科研培训和学习,脑袋逐渐顶破了“天棚”,看到了广阔的、理性的科研世界的结果。五年的课题研究,我和老师们在做中学,学中改,改中研,研中试。科研让我的教育工作每一天都充满新鲜,真真切切经历着“实践出真知”的体验,让我游走在挑战自己能力的边缘,并由此带来职业的幸福感。

五、清晰阶段:琵琶巧妙反弹,真课题破解真难题

2011年,我调任青岛湖岛小学校长。

青岛湖岛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占学生总数的80.6%。因为学校环境、地理位置、师资、生源都不具优势,长期以来学校美誉度不高,是大家心目中相对薄弱的学校。

上任之初的几个月,我不断的思考:学校相对薄弱,如何转变?弱则思变,变向何方……我对学校历史、文化、教师、家长采用实地观察、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学校基本状况的研究,寻找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和外部的期待点;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研究,研究内部的契合点和发展的突破点。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纳多,对学校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做得好,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理应承担起体现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均衡的教育历史使命。必须以“爱”为理念统领,用“融合”做行动指南,让来自大江南北的孩子们在关爱、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自信、从容、有尊严的幸福成长。

学校原来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施“关爱教育”,“关爱教育”是从教育者的角度界定的,它很好的表达了学校有教无类、关爱学生的美好愿望。但是特色文化建设是为学生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呢?显然,“关爱教育”在育人方向诠释上尚有欠缺。我怎样将学校特色文化传承并发展呢?我在苦苦思索。

那是一段“走火入魔”的日子。上班思考,下班思考,甚至周日在家洗衣服拖地,还在琢磨学校向何处发展。我查找文献、请教专家、阅读大量学校管理书籍。在专家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学校特色文化由“关爱教育”深化为“葫芦娃爱心文化”。以充满童心童趣的“葫芦娃”为载体,通过温暖、博大的“爱心文化”让学生由接受爱、感受爱到认识爱、传递爱,经历由受爱到施爱,由施爱到爱的自觉的人性完善过程,培育富有爱心、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确立了特色文化方向,我抓住了个人成长的第三个关键事件,也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学校申报的《以学校特色为实践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策略研究》成功立项为青岛市“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这一课题之所以成为重点课题,我想起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我们申报的这个课题就是我们当前“所确定的目的”,它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是以校为本,由问题到课题,用真课题破解真难题。

课题申报成功之后,我又进入到第二段“走火入魔”的日子——寻找深化学校特色,明确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国家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我对这句话解读为一个词“融合”,对于学校来说,就是“爱心文化理念下的融合”,即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学校课程与学校特色的融合,还有城市家长、学生与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子女的融合。

学校发展方向逐渐清晰起来——“爱心文化引领,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同步实施”。一是实施以融合型课程开发为内容的课程改革探索,即围绕“植贤树人”育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整合其中,以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以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性、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实施以梦想课程为契机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树立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发展框架梳理完成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课程建设是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实验成功,那将是学校个性化教育和薄弱学校转型性发展的最好范例。但很快我气馁了。我发现这是一项工程,一项庞大的、以我之力根本做不了的工程。

我的“娘家人”青岛市教科所的专家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专家建议我借鉴西方广域课程理论,构建融合型课程理论。指导我研制融合型课程框架,制定融合型课程标准,协助我形成融合型课程四大课程体系,体系的制定紧紧围绕着“植爱、植智、植美、植行,树博爱之人”育人目标,体现从爱己到爱人,从建立自信到学会自强的校训目标。目前,融合型课程目标、体系和设置,也已完成。我们正在进行学科领域的融合、课时的整合和评价的融合等一系列走向 “深水区”的研究,力争实现学科、内容、课时和评价的“四个融合”。

如课程融合研究中,学校以梦想课程为蓝本,编写出《我爱我家课程手册》,手册遵循赫尔巴特“泛爱主义教育”理论,从爱自己、爱家人,到爱社会、自然,分为五个板块,即我与自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自然、我与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做人)、学会做事”。四个支柱中,国家课程更多关注学会学习,《我爱我家》课程是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角度设置的,因此教学方式更多体现尊重、合作、探究、互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心理辅导、科普体验、手工操作、绘本拓展、表演想象以及理财六大系列的课程内容,去了解自己、探究多元的外部世界;去怀疑、去思考、去分享、去尝试……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彼此尊重、大胆表达、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三点梳理 学教相融”教学方式研究,学校梳理出“三点梳理 学教相融”四步教学策略,即在教材文本提炼上——三点梳理,关注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资源共享,关注资源开发和学生兴趣;在教学内容的预设上——先学后教,关注知识特点和学生心理;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学教相融,关注自主合作和教师点拨。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交给学生,把信心送给学生,让课堂变得有趣、有意义、有质量。这项改革实验,青岛市教科所访学站成员全程跟进,为我们提供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和实验指导。

因为执着于科研,醉心于科研,最终我和学校也受益于科研。四年来,学校先后承办了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青岛市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现场会、山东省第五届教育科研大会分会场。我先后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台鲁教育高层论坛等会议上介绍学校转型性发展经验,还获得区“十一五”教育科研突出贡献奖、青岛市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先进个人、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十佳教育读书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年的教育生涯,课题研究就像清晰的路标,引领我进行着从新课改的实验到科研方法的学习,从研究方式的追问到贴地行走的尝试,协助我完成着对教育从懵懂到困惑,从困惑到日渐清晰的蜕变。这些课题无论策划在前、实践跟进,还是实践先行、理论提升,都需要不断反思、修正,甚至重建,因此扎根真实的情境,开展真实的研究是我的基本原则。在一个个真课题研究中,我体会到:凡不尊重学校状态、不关切师生真实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课题,都难以取得最终真实的成效。正是这种深切的体会,使我有了坚持做真课题,做有利于师生成长的课题的决心和信心。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教育科研对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逐渐地,我明白了,是教育科研,让我生命质量在不知不觉中厚实起来。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我不断发现教育问题,追问教育本质,探索教育真谛;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真教育之善,体验到创造之美,也体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是一种意义的存在,精神的完满是人生幸福与安宁的根本,而这无法从外界获得,只能是向内心世界的探索获得。教育科研恰恰给我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我在不断地阅读、学习、研究中,变得视界敞亮,内心澄明,精神充盈,从容平和,也让我生成出了些许洞幽察微的智慧,享受着教育生命的美好,铸造一个个辉煌的亮点。

猜你喜欢
国学课题作业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作业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