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三:关于活态传承、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建议

2015-08-30 12:55王文淼
乡音 2015年3期
关键词:活态有形文化遗产

文/王文淼

建言三:关于活态传承、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建议

文/王文淼

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民族特色、传递地域风情、负载文化记忆,是国家和民族“活着的宝藏”。在工业化、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情况下,传统的民间文化已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刻不容缓。如何将无形的历史文化内容进行有形化利用,为其营造所属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使之活化,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断地传递下去,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有形化利用的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生活基础在淡化,甚至有的已不复存在。借鉴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有形化保护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有形化利用模式:

1.依托型。即依托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或者依托实体类的景观,利用无形文化和有形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使物质载体与非物质内涵有机融合。有形文化遗产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可依托的载体和展示平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赋予有形文化遗产以灵魂和血液。例如,杭州建立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是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通益公纱厂厂房改建而成的。目前留存的厂房等建筑遗存是杭州市清末民国时期工业建筑的代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国时期厂房风格。以此为基础,展示馆在设计上秉承民国工业遗存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赋予传统手工艺以与原生存环境相近的作坊式空间,为传承、发扬、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良好的空间;一方面实现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体现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广义上同一性、一体化的可能。

2.整合型。即以特色街区等形式整合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与传统表演的整合、手工技艺与节事庆典的整合等。单一而零散的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很难形成规模,具有的影响力也比较有限。集合多种非物质文化资源整合成的旅游吸引物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系统性强、影响力大。例如,“京城百工坊”通过“前店后厂”的方式经营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充分发展了非遗的展示功能和体验功能。百工坊汇集十多类濒临灭绝的手工艺术,100多位工美大师在这里建立工作室,研究、制作和销售自己的作品。游客在这里既可以观赏和购买现成商品,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或参与商品的制作。

3.主题型。即从无形文化遗产中提炼出主题予以有形化表现。如建设主题博物馆、纪念馆、主题公园。例如,杭州建有中国刀剪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三个专题性博物馆,保护、展示、宣传这些地方手工业代表。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庙会、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等活动,也都是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民俗礼仪节庆、传统知识技艺、口头传说和表述等非遗充分整合的“主题性”表现形式。如云南的“云南印象”、杭州的“印象西湖”、山东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河北的“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广西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等,不仅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有形化展示出来,还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

二、深化有形化利用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申报和保护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据,制定完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保护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普查成果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设和完善多媒体平台和数据库,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保护项目,及时保护濒危的文化遗产;对已列入保护名录的项目,进行分级保护,落实保护措施,提升项目保护力度。

2.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善于发挥公共文化机构、教育机构、各种民间社团组织和社会群体的作用,逐步形成社会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专家学者作用,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传播方面的研究。

3.加强生产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应突出和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在审美、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旅游价值,使其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和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当地居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热情,把政府的保护责任和群众的保护志愿相结合,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保护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霸州市政协学文委主任,省委党校2012级公共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活态有形文化遗产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未定义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