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察
《新周刊》:近来,中国企业家向国外名校捐款成为热点新闻。捐款引发的最普遍的诘难是“有钱,为何不捐给中国的大学?”其实,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中国高校为何吸引不到他们的捐助?目前,社会捐资大多用于兴建校舍、改善硬件,一大原因是其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为捐献者提供了直观可控的激励。要取信于捐赠者,就需要有能够公允衡量研究水平和影响力的体系、对资金应用于人力资源的考评和问责,简言之,需要真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但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基本维持了计划经济时期以来的架构,人事、课程设置、研究导向等方面上受到全方位的行政管制。这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经济日报》:近日有媒体报道,基本养老保险过去20年来的损失被量化后,若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作为参照,福利损失将高达1.3万亿元。这一测算,引发社会热议。这种估算方法准确吗?我国养老金管理目前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养老保险事关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社会上关于养老金收支问题的议论从未间断。在这背后,体现的是普通人的养老焦虑。当“账户有钱无法兑现”“赚钱没有花钱快”的声音不断传来,人们难免会对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忧虑。
《读者》:泛道德意识因为最容易讲、最廉价,因此用道德来谈问题最为普遍。道德虽和许多问题有关,但它不是每种问题的根据,用道德谈问题,通常只会愈谈愈糟。贪污问题就是一例。但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以透明度来思考贪污问题,自古以来,我们是以道德来谈贪污问题。认为要防止贪污,就必须提高官吏的道德水准,使他们有一种清廉如水的节操,才可以一介不取,故必须加强政风的建设。这些都是道德性手段,而不是制度性手段,所以才出现大家都说自己清廉,但总有人阳奉阴违的现象。
《中国青年报》:房价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一大民生问题,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具的相关数据显示,世界十大最贵的房地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东京、悉尼、广州、伦敦、重庆,其中有7个中国城市,而且5个在世界最昂贵的房地产城市中名列前茅。因此有人戏称:在中国足球持续萎靡的时候,中国房价首先站在了世界之巅!可回顾近几年的房地产调控之路,即使房价屡创新高,你又看见哪个城市的哪个官员因此而被问责呢?不仅没有,在房地产市场一度低迷时,我们看见的却是不少地方官员和政府千方百计的“救市”言论和政策,很多地方“朝令夕改”的救市政策,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在“房价屡调屡高”中,某些相关领域的贪腐官员更是因此渔利成为既得利益者,不仅自己拥有了令民众诧异的房产,更因为他们拥有的权力,而使一次又一次的房地产市场调控背离了本意、违背了民意。
《人民日报》:临近2014年底,五花八门的垃圾信息又纷至沓来,成群结队窜入人们的手机和电脑。当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在网络时代不断变种,垃圾信息更加令人生厌,却又常常无可奈何。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人肆无忌惮地乱发骚扰信息?为什么那么多婆婆管不好一条信息?为什么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常谈常新?究竟是技术手段有限,还是监管力度不够?治理垃圾信息,我们不能只是道义谴责,陷入“我们生气、他们生财”的怪圈;也不能光是运动式治理,一阵讨伐之后又是风过回头。关键在于,如何形成令其既不能又不敢的治理机制?
《光明日报》:居住证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过渡举措,在暂时不能完全放开户籍限制的情况下,给予流动人口基本的福利保障和权益预期是十分必要的,这事关社会公平。在各大城市中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辛勤的汗水挥洒在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却不能与该城市常住户口市民享受同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