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构互文性模式下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2015-08-30 00:58闫丽俐
中州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中原

闫丽俐

当前国内学者对中原武术文化的研究多聚焦于中原武术文化的界定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等方面,针对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较为薄弱。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的时代语境对中原武术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建构一套涵盖宏观传播框架和微观传播方法的理论模式作为支撑。本文首次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以互文性模式为理论基础,借鉴符号学、文化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将传播途径、传播目标和传播受众纳入考量中,试图从宏观层面构建一个通过体现互文性而达到传播效果的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模式,并在此指导下从微观层面研究具体的传播途径,从而丰富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一、共构互文性理论对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互文性模式”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构建的一个集共现互文性、共向互文性和共构互文性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式,它们之间存在重叠和横向互动。①杨汝福在《共构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研究》一文中,对共构互文性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共构互文性模式由语篇纯理功能、话语方式和修辞-语类形成共同定义,研究语篇之间的结构与媒介在不同层次语境制约下的转移和转换”②。基于媒介的转移和转换,共构互文性模式可分为语际互文性和媒际互文性。共构互文性模式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融媒时代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共构互文性模式为中原武术文化传播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视角。共构互文性描述了媒介在不同层次语境制约下的转移和转换,突破了语言的范畴,将语际和媒际相结合,契合了当今多模态化、集成传播等新媒体传播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性、积极的符号关联性、强大的意义生成性和较高的文化兼容性,能够较好地化解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从而为集成式武术文化传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种跨文化传播,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因为东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人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共构互文性模式可以通过确定互文符号,依靠其极强的符号关联性生成多重含义,在重构互文符号文化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文本。这种理论模式强调重构文本所固有的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生哲学、审美趣味等,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二,互文性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原武术文化的特点。武术文化以简单易学的身体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能够克服语言障碍,规避一些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上的偏见,具有超越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的“无边际传播”特征,因而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文化折扣率低,排异反应小,容易被异域文化接受。中原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世代流传并保持着现实的生命力,除了民间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及武馆师徒相传外,还因其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依托着有效的传承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下,中原武术文化不断吸收和融合哲学、兵学、养生、中医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少林功夫以佛教为背景,禅武相融,修身养性,独具特色。陈氏太极内外兼修,以柔克刚,舒缓刚劲,深得中国传统“易”文化与“道”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丰富的中国古典哲学意蕴。因此,要传神地展现中原武术文化的特点,就需要将身体动作符号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体现武术动作与文化语域之间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将武术动作的图像媒介和相对应的文字解说、历史内涵等文本媒介结合起来,体现武术文化的媒际互文性,实现武术的动作形式与文化内涵的完美互动和统一。

第三,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途径的革新呼唤互文性的融合。人类传播的媒介大致经历了手势、语言、印刷、电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阶段。当前大众传媒模式发生了飞跃式的变革,单一的纸质、电子、声音等传统媒介传播渠道被打破。高新技术一方面赋予了武术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也为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立体化、多样化的新媒介,使武术文化以多模态的存在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武术文化不再是单一媒介的载体,而是发展成为多种媒介的综合体,仅仅依靠单一的媒介很难实现高效传播。它的传播涉及文字、图片、动态影像等媒介的有机结合、互相转换、添加补充以及集成式运作。这就体现出了传播媒介的语际互文性和媒际互文性。文字语言离不开语际互文,身体语言及其他文化符号的共构则需要媒际互文。“跨媒体传播注重使用同一种信息内容进行符码转化,并使之成为适用于不同信息承载媒介或信息接收终端的传播模式。”③武术表演所表现的意义与解说词的互文性完美融合,武术视频与字幕相得益彰,武术文化信息通过移动终端传达至受众。

二、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模式的构建

中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代表了中原武术文化的精髓。因此,本文将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这两个杰出代表上。我们首先依据共构互文性理论对中原武术文化的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利用互文性挖掘和凸显中原武术文化的共享性,使之易于被受众接受,最后以中原武术文化中的共享内容为对象,构建中原武术文化传播的共构互文模式。

1.中原武术文化符号的互文性分类

中原武术文化中存在着广泛的互文性,一方面,武术文化符号体现在语言符号中,大量中原武术文化的文本之间存在语际互文性,同时,文本需要从汉语转化为其他语种语言,翻译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也存在语际互文性;另一方面,中原武术文化符号还体现在图像、符号等非语言成分中,太极拳、少林拳等具体的武术动作可以以影像、图示的形式存在,对武术招式、武术表演、武术影视等身势语的传播要受到媒际互文性的规约。依据共构互文性理论,我们可将中原武术文化符号分为文本和视图两大类型。文本类主要包括少林历史故事、少林传奇故事、少林禅宗思想、少林典籍、少林招式套路、陈氏太极拳谱、武术教材、武侠小说、电影剧本、武术规则、武德等。视图类主要包括少林功夫壁画、少林武僧表演、禅宗少林表演、太极表演、太极法事、武术益智游戏、网络动画、武术视频、武侠电影、武术网站、3D模型等。图示和视图能够直观、形象地表达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的文化内涵。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通过武术文化的再语境化,传达至国外受众。

2.中原武术文化的共享性

“文化传播的首要条件是文化的共享性,即该文化必须有人类共享的内容,必须是人们容易认同或理解的东西。”④武术文化中具有共享性的内容其互文性更容易体现。北京大学教授关世杰、尚会鹏通过对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越南、西班牙、埃及等11个国家的问卷调查发现,“仁”“恕”“和”这些中国核心价值理念被各国普遍认同。⑤这说明,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仁”“恕”“和”的文化共享性最高。这些共享性价值理念在中原武术文化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少林武术坚持以“仁”为本的伦理法则,崇尚“仁者无敌”,少林戒约中要求“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可轻击其要害”;陈氏太极也有“传忠孝知恩者,心平气和者,守近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因此,在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要有针对性地传播这些共享性价值观,以利于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文弊”⑥所带来的痛苦。人类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开发与掠夺不但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也使人类的生存条件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人类的身心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威胁。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中原武术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身心合一’的价值追求、阴阳辩证统一的技击表达以及‘内外兼修’的健身养生思想”⑦,能够满足人类追求身心和谐健康的强烈愿望。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原武术文化在强身健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人类生命质量方面的共享性内容。武术文化信息的意义潜势存在于特定文化中,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符号表达出来。因此,要将中原武术文化置于传播受众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之中,使其共享性凸显出来,为受众接受。

3.中原武术文化共构互文性传播模式的构建

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共构互文性模式应以武术文化信息为基础,以中原武术文化中的共享性内容为重点,结合跨媒介传播的特点,在共构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来构建。首先,要充分挖掘武术文化信息的共构互文性内涵。一方面,通过语际互文将武术文化信息用多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媒际互文确定武术文化信息所采用的媒介手段,如音频、视频、图像、文字说明等,实现图片与文字的互文、影视图像与字幕、台词的互文、音乐与文字的互文。其次,媒际互文性由语篇表意符号间的替代产生,符号替代可发生在同类符号之间,亦可发生在不同类符号之间,如语言、图像和音响符号之间的替代。这些替代产生语言与图像、语言与音响、图像与语言、图像与音响、音响与语言、音响与图像等六种可能的范式⑧。现代科技和信息传播媒介的进步使符号间的几种替代可以同时进行。再加上语际互文和媒际互文之间存在着重叠和横向移动,武术文化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往往不是单一的,要认真考虑和确定武术文化信息采用哪些语言符号,通过哪些媒介来表达。最后,根据文化的共享性,将中原武术文化信息转化为目标受众容易接受的最优信息,采用恰当的方式传达给目标受众,使其较好地融入目标受众的日常行为和精神文化生活中,以达到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原武术文化的目的。

图1 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共构互文性模式

三、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

共构互文性模式下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主要有两大类途径,即语际互文性模式下的传播途径和媒际互文性模式下的传播途径。

1.语际互文性模式下的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语际互文性模式下的中原武术文化传播主要体现为武术文化的汉译外,可以采用直接语码转换和再语境化两种方式。直接语码转换式传播适用于翻译武术文化技法文本。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教材,主要内容涵盖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和技术要点等。这些对汉语材料文化语境的依赖性不强,大多可以通过语码转换直译来完成。例如武术基本功“手型手法练习”中,手型包括拳、掌、勾三种,完全可以直接转码为fist,palm,hook;手法包括冲拳、推掌、亮掌,也可以直接语码转换为punching,pushing palm,palm posture。这些语码的直接转换不会引起意义误传,可以有效地传播到英语受众。目前,介绍少林武术的译作或英文版书籍非常罕见,美国亚马逊图书网搜索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英文版或中英对照版武术类图书共有400余本,其中独辟少林武术内容的只有4本。陈氏太极在国内外受众面广,但对外传播仍然多采用传统的武馆传播,介绍和教授太极的英文书籍很少,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仅有7本专门介绍陈氏太极的英文书籍。介绍武术技法的优秀译作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瓶颈之一,没有一定数量的优秀译作,就无法实现传播的累积效应,文化传播只是空谈。由此看来,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在直接语码转换式传播途径中仍有提升和强化的空间。

再语境化语码转换式传播适用于翻译武术文化中意识形态类的文本。少林武术文化和陈氏太极文化蕴含丰富的传说、宗教、武术精神、武德等内容,其语码转换涉及文化差异,文化语境对意义的准确理解和传达有制约作用,需要以受众熟悉的文化语境来传播。例如,一张男童表演武术的图片,所配的汉语文字说明为:童子习武,其英文说明是:Little Bruce Lee in the making。由于李小龙这一形象在海外家喻户晓,是中国功夫的代言人,所以,little Bruce Lee这一转换可以将信息更有效地传达到受众。此外,再语境化还可以采用异化、替换等方法。少林武术文化中,“禅宗”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缺乏对等的词汇,其意义只宜采用异化的方式来处理,如将拼音Chinese Chan(or Zen)直接用于英文传播中。适量的异域文化可以激起海外受众的好奇心,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时,我们还可采用文化替换方法。使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同类典故、成语、委婉语等再语境化方式,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媒际互文性模式下的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媒际互文模式下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可采用跨媒体传播途径。一方面,跨媒体传播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中原武术文化传播应通过集成化的跨媒体传播制作来实现。与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相比,新媒体提供了更加即时、方便的渠道,如互联网广播、互联网视屏(动漫、影视)、互联网电子,以及移动终端的音频广播、视屏和文本等。跨媒体传播在融合多种传播媒体之后,通过符码转换实现同一武术文化信息的分流,最终形成大众化的传播局面。受众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媒介载体的文本演示进行阅读,或者同时阅读多种媒介文本。跨媒体阅读是一种典型的互文性或超文本阅读方式,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跨媒体传播可以激发出中原武术文化的新价值。武术文化中许多优秀的遗产是以古籍和文物形态保留下来的,是静态的古董,如少林武术壁画、碑文、武术秘籍等,一般受众只能到博物馆和寺庙里观看或阅读,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文化价值不能充分体现。跨媒介传播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将有关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的书籍和碑文制作成仿真图文,亦可将各种手写书法字体简化为现代通行文字或英文,电子化制作时还可添加阅读电子书籍的背景音乐。在跨媒介传播中,还可以将武术典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故事加以提炼和改编,以适合视觉消费的文化形态呈现给广大受众,使大众在听觉、视觉和触觉的立体体验中感受到武术文化的魅力。在对外传播中,可以通过现代电子制作技术,采用人物“归化”、内容“异化”策略,讲述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的故事。换言之,也就是以西方人的形象、行为模式展示中原的“功夫”。通过跨媒体传播还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本身的格斗动作极具观赏性、表现性,将它们与英雄主义、传奇色彩、自我价值等结合起来,符合现代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可以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使中原武术文化发扬光大,提升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软实力。

总之,本文基于共构互文性模式,结合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共构互文性模式下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模式的构建和具体传播途径,希望能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略尽绵薄之力。

注释

①②杨汝福:《共构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国外语》2012年第3期。③吴海进:《跨媒体传播:一个文化学的新论域》,《新闻界》2014年第10期。④谢建明:《文化传播:模式及其过程》,《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⑤关世杰、尚会鹏:《建构中国海外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群言》2014年第7期。⑥“文弊”是指“文明”的对立面,与“文明”构成了“文化悖论”。关于“文弊”的详细讨论,参见程相占:《生生美学论集——从文艺美学到生态美学》“自序:生生美学的十年进程”,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页。⑦陈威:《从文化的构成探析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第6期。⑧参见Plett,H.F.Intertextualities.Walter de Gruyter,1991,p.20.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