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龙
谓是谁?熟悉宋代历史的人都知
道,他是北宋初年的一位著名宰相。古人为官,能得“相位”,可谓“位极人臣”,已经达到做官的最高境界,丁谓高踞大宋相位七年,可称为人中龙凤,令人艳羡了。可是,丁谓的人生,却远算不上完美,那是因为但凡做到宰相这类高官的人,都要面对后世史家的审判,是忠还是奸?得有个盖棺论定,载入史册,传之子孙,忠则流芳千古,奸则遗臭万年。很不幸,丁谓先生被史家判入了奸臣,并且是号称北宋“五鬼”的著名奸臣之列,写入了宋史中的《佞臣传》。所以,丁谓的宰相之位也就大为褪色,因为他的“相”字前面,被后人加了个“奸佞”两字,成了所谓的“奸相”。
可是,“长于知礼仪,陋于知人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陋习,对历史人物简单的道德评判,往往掩盖了无数的真相和真正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比如丁谓这个人,历史给他盖棺定论为“奸佞”,但若仔细考察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所谓的“奸”,不过是讨好皇帝和整了几个政敌,但所做的事,无论对于当时还是后世,却没有几件是坏事,反而许多都是好事。比如,对中国茶史,尤其是宋代茶史,这位所谓的“奸相”,却居功至伟
因为正是这位“奸相”,成为了宋代茶学的先驱。
他怎么成了宋代茶学的先驱呢?这得从宋代茶学的关键词说起。
茶话宋朝,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建茶。原因很简单:两宋年间,天下第一名茶,就是建茶,而建茶之最,又推北苑贡茶。
建茶就是建溪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建溪历史上所属福建建州,其辖区以建茶、建盏、建本、建版、建木闻名于世。建茶以宋代福建建州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县)的建溪流域北苑凤凰山一带为主体的产茶区,其代表的北苑龙团贡茶司名于世,从南唐五代时期成为贡茶,直至明代洪武年间才被朱元璋下诏罢贡,在中国茶叶御贡史上独领风骚458年,是中国贡茶史上历史最为悠久,最为著名的贡茶。
建茶虽从南唐五代时期就成为贡茶,但天下贡茶很多,到北宋初年,正如丁谓《北苑焙新茶》诗序中所言“天下产茶者将七十郡半”,大多数产茶之地都有茶入贡,所以,一地之茶,成为贡茶并不意味着成为名茶。实际上,一种贡茶,距离名茶,尤其是成为天下第一名茶还很遥远。而建安茶却在成为贡茶短短数十年之后便脱颖而出,一举凌驾于其它茶类之上,成为宋代天下第一名茶,这除了建安茶“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先天优势之外,在其崛起之初,还得感谢两位著名茶人——宋代茶史上号称“前丁后蔡”的丁谓和蔡襄。那位“一缕茶香中销魂”的著名书法家蔡襄先生前面一篇文章中介绍过了,现在,我们来说说丁谓先生。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副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前面的简介只是列出了丁谓做过的那些高官职位,主要就是两次做过宰相的履历。从这份简历中,看不出多少丁谓的过人之处。可是翻翻《宋史·丁谓传》,他就令人吃惊了 写史的人,虽把他当做一名“奸相”来写,可也掩盖不了这么一个事实:丁谓是位天才,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但凡天才,都有常人所不及的几刷子。好,就让我们看看丁谓先生都有几刷子?
古代的天才,文才是第一位的,没有这刷子绝对不行,一棍子就被打死了,还怎么可能做到宰相?丁谓这刷子很强。读书,“书过目辄不忘”,几千字的文章,他读一遍便能背诵;写文作诗,更不在话下,北宋初年的著名文豪王禹俑到丁谓家乡做县令的时候,小小年纪的丁谓以文章拜见,令王无比吃惊,认为“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后来,王禹俑还称赞他是“今之巨儒”,诗似杜甫。昆山名儒龚颖,平时很自负,极少称赞别人,但对丁谓的文章却给予很高评价,同样认为他可与韩愈、柳宗元匹敌。
光是文才这把刷子还不够,天下文章好的腐儒多的是,光是文章好而一无所成的人多得很,天才还得多有几刷子。丁谓先生的刷子多得很精通天象占卜是丁谓的另一把刷子,够厉害精通书画棋琴、诗词音律又是几把刷子,够厉害这些刷子够正派,可丁谓先生连不正派的刷子也有一一蹴鞠,就是宋代的足球,够厉害。
可丁谓先生最厉害的刷子不是这些,而是他无比缜密的心思和天才的想象力、创造力。下面这个中国建筑史上的著名案例,能够说明他这把刷子有多厉害。
丁谓凡事动脑筋,办事有谋略,巧造玉清昭应宫便是一例。大中祥符初年,汴京失火,殃及皇宫,玉清昭应宫被毁,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丁谓负责重修玉清昭应宫。说是重修,其实是扩建,工程规模宏大,规制宏丽,建筑分为2610区,共计有3600余楹。工程除了钱款之外,还有3个难题:一是盖皇宫要很多泥土,可是京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郊外去挖,路很远,得花很多的劳力;二是修建皇宫还需要大批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外地运来,而汴河在郊外,离皇宫很远,从码头运到皇宫还得找很多人搬运;三是被毁宫室殿宇原有大量残砖破瓦等建筑垃圾需要清运出城,同样很费事。经过周密思考,丁谓制订出科学施工方案:首先封了一条大街,从施工现场向外开挖,直到把整条大街挖成了深沟,挖出的泥土部分用来做施工土料,部分用来作为烧砖瓦的土料,解决了土料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石等建筑材料,解决了运输问题。第三步,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建筑垃圾回填沟内,重新变为平地,顺便扩宽休整成街道。丁谓此举可谓“一举三得”,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工程原先估计用15年时间建成,而丁谓征集动用数万工匠,严令日夜不得停歇,结果只用了7年时间便得以建成,深得皇帝和众人赞赏。而“丁谓造宫”也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系统工程理论成功实施的一个典型实例。
这些事情,足以说明丁谓不是一个只会说不会练的腐儒,而是一位真有几刷子的干练官员。
而他的天才,当用在茶上的时候,就让他成了宋代茶学的先驱。
宋真宗咸平初(998年),32岁的丁谓任职福建漕运使。这次任职,让他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任职期间,丁谓多次到建安视察茶事,并督促制茶。由于他爱茶,并且办事细致的缘故,他对建安北苑御贡团茶的制作工艺很不满意,认为它们不够精细。通过认真考察和精心研究,他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意见并现场监督指导,终于制作出了工艺极为精细的“龙凤团茶”。他所监督制造的这些团茶,据《画墁录》所记,当时“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司而未尝见。”这些茶品进入宫廷后,马上得到了皇帝和宫室的喜爱,被奉为至宝,千金难买,而丁谓也得到了宋真宗的赏识。在极大提高北苑贡茶制作工艺的同时,丁谓还系统考察了建安茶,自己出资,精心制作了一批北苑附近御贡团茶之外的茶品,借进京述职之机,赠送给寇准、毕士安等朝中权贵,借以打通关系,笼络人情,以求进身之阶。丁谓此举,自然遭到了一些人诟病,认为他借此谄媚皇上,讨好权贵。但不管怎么说,他这么做,对建安茶是贡献巨大的,因为他用他的天才智慧,一举大大提升了建安北苑贡茶的品位,使北苑贡茶成为天下工艺最精,口味最好的茶品。而到了42年之后,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在丁谓的基础上,进一步制作出了“小龙凤团茶”,再次提高了建茶的工艺和品类,终于确定了建安茶在宋代茶中天下第一名茶的地位。
对建安茶,除了极大提高制作工艺之外,丁谓还有一个重大贡献,这就是创作《北苑茶录》。《北苑茶录》本名《建阳茶录》,亦名《建安茶录》,作于丁谓任职福建转运使期间,书本三卷,已佚。今日所见《北苑茶录》,只是从其他茶学著作中辑录出来的片言只语。蔡襄《茶录》中说丁谓的《北苑茶录》只是叙说了建安茶的采造之本,对于烹试之法没有记录,但从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丁谓本人的三首建安茶诗中可知,他撰写的《北苑茶录》是非常完备的,详细记录了建安茶的茶园、烘焙、入贡法式,甚至连采制的器具都被丁谓画成图册,不可能只是如蔡襄所说的只有“采造之本”。以丁谓办事精细的个性,并且正在三十几岁精力无比旺盛的年纪,不写则已,一旦要写一本茶书,他是会写得很认真的。可惜的只是,因为他后来被认为是奸佞之臣,他的著作,包括这本茶书就被人歧视轻忽,没能完整流传下来。
但没完整流传,却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事实恰恰相反,丁谓的《北苑茶录》开了为建安茶立传的先声,同时一举奠定了宋代茶学的话语基调——围绕着建安茶展开论述。自此之后,宋代茶学研究开始风行,并且几乎所有重要的茶学文献,都是围绕着建安茶展开论述的。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刘异的《北苑拾遗》、吕惠卿的《建安茶记》、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等茶学著作,都是围绕着建安茶进行论述的。而标志着当时中国茶文化的最高成就,宋代茶学的代表之作,微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的《大观茶论》,更是详细纪录了建茶的历史与产地、种植、采造、冲泡品饮的全过程,完全可以看作是集建安茶事之大成的著作。所以,《北苑茶录》虽没能完整流传下来,但它却是宋代茶学的奠基之作。有了这样的贡献,称丁谓是宋代茶学先驱一点都不过分。
好了,说完了丁谓的茶事,该说说他和寇准的事儿了。因为他被写入《宋史·佞臣传》,和寇准有直接关系。
寇准不用说,北宋初年名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能宰相之一。丁谓和寇准的关系很复杂,要细说,能写一本书,这里只能长话短说。寇准比丁谓年长5岁,出身名门,早早得登相位,立下不世功勋。而丁谓出身比寇准低微得多,虽有奇才,也不乏耀眼政绩,但官却做得很艰辛,如果朝中贵人得力襄助,要想进入朝廷中枢颇为不易。前面说过,丁谓做福建转运使的时候就给寇准送茶,刻意逢迎。而寇准对丁谓也颇为青睐,认为他有宰辅之才,着意重用。后来,在寇准第二次出任宰相的时候,丁谓也做到了副相。再后来.丁谓和寇准闹翻了,两人死掐起来,寇准落败,不仅相位被免,还被贬到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半岛),而丁谓则取代寇准,成为正宰相。那时的雷州,可是蛮荒之地,时人认为寇准被贬雷州,可见丁谓够狠!
而丁谓,没过多久,又被新的对手击败。新上台的人,把丁谓贬到崖州,离寇准所贬的雷州很近,其用意便是让丁谓难堪。可丁谓毕竟是丁谓,脸皮够厚,他过崖州的时候,故意绕道雷州去看望寇准,毕竟,寇准是他所击败的政敌,但也是他的恩人,他有许多话,想跟寇准说。可寇准拒绝相见,丁谓只好遗憾离开雷州,前往贬所。寇准拒见丁谓,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其一,他恨极丁谓,死也不想再见他;其二,有知情者说,寇准身边家人,听说丁谓经过,想去路上截杀,以雪心头之恨,寇准不许,把他们骗进屋子锁起来,直到丁谓离开雷州。如此说来,寇准不见丁谓,是为了保护丁谓。
丁谓离开雷州后不久,寇准便郁郁而终,病死贬所了。而丁谓,还要在崖州、雷州、道州、光州等边远之地度过他的15年贬谪生活,直到病死光州贬所。不过,和性格刚直的寇准不一样,丁谓生性豁达,15年的贬谪生活里,他忙于修道、修佛、玩沉香、玩茶、还坚持每天写一首诗,日子虽然艰苦,但却被他过得津津有味。所谓“流落贬窜十五年,须鬓无斑白者,人服其量。” 心宽,加上懂得养生之学的缘故,直到老死,丁谓的容颜都还显年轻。这个人实在天才,简直就是生活的艺术家,直到临终,都让人佩服。
和皇家的编年史——《二十四史》相比,生活艺术是另外一部历史,它的浩大和重要性,甚至要远远超过前者。丁谓死后,转眼快过一千年,他和寇准的恩怨,他是否奸佞,这些久远的道德和政治的破事儿早已不再被人关心。人们留意的只是,在“中国生活艺术史”中,他是建安茶的命名者,是宋代茶学的先驱,是对中国茶、中国生活艺术有过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而建安茶、中国茶,至今还活得好好的,所以,丁谓也就至今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