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祥
“强化”是行为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相依性原理,简单讲,就是如果行为受到奖励或强化,它就有可能再次发生。同样,如果某一反应的后果受到抵制或排斥,则该反应就不大可能再次发生。将这一原理应用到课堂管理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增强反应——正强化
正强化指相依于某一反应的强化物(满意刺激)导致了该反应的增强。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品学兼优,但性格不够开朗,那么如何使他们实现从“懦弱”到“勇敢”的转变呢?正强化无疑是个很好的策略,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创造展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会让他们变得勇敢坚强。
在选班委时,有一位学生吸引了我的注意,他办事认真负责,也有一定的领导才能。我便找他聊,一开始我打趣地对他说,“你小子这么大的个子也不多为班级做点事?”他哼了一声,“干个一把手能行吗?”“老师您是说让我当班长吗?”他犹豫了,“我不行,老师,我没当过呀!”“我说你行你就行,一个男孩子哪那么多事,我感觉你做事认真,富有魄力,一定没问题,有什么事多问就行了。”后来,他果然干得很不错。
教师要善于发现人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特长发展搭建平台,并给予合适的激励,这也是心理暗示的魅力展现,更是一种正强化和正能量的释放。
2.增强反应——负强化
在一些问题上,有时正强化的效果是不明显的,这时可以考虑另外一种处理办法,就是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移去相依于反应的厌恶刺激而增强反应。例如,作业落实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正强化,多表扬、鼓励那些按时交作业而且质量高的同学,在班级内树立榜样,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负强化,要求作业完成不了的学生利用课下休息时间完成任务,这样他们为了能有充足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就会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班里有位同学,经过正强化的激励后,在物理单科考试中进入前五名,但是在找到自信的同时也出现了浮躁情绪。“老师我下一次一定能进入前三名!”我说,“一定吗?”他犹豫了,但还是点点头,“那好,如果进前三名我请客,但如果你达不到可要请我吃饭哟!”我故意轻视他,“好吧”他说。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呢?当然,为了不请客,他非常努力,我自然惨败,学生实现了目标,我信守诺言请客。
3.削弱反应——支付代价
代价是相依于某一反应呈现厌恶刺激以减少该反应的速率所付出的成本,让学生体验支付代价,有助于他们学会自省和改进。
当学生有失当行为时,可以采取支付代价的策略。例如上课玩手机、吃口香糖等,要及时制止,以通报批评等方式尽快解决,防止破窗效应,使负面行为泛化。要让学生有规则意识,知道上课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达到教育刻痕的效果。班上有一学生对篮球非常着迷,经常因为打球而上课迟到。开始时,我严厉地批评,本来想速战速决,但第二天又出现了迟到的情况。这次我不再着急,而是关心地问:“上节课老师是否拖堂了?”“没有”“你拉肚子?”“没”“那怎么回事呢?”“去打球了”“既然这样,那只能写个情况说明,今天放学后给我!”就这样反复了六七次,他深刻明白了违规需要支付代价。为不再写说明,该同学不敢再迟到了。
4.削弱反应——移除强化
移除强化是指将原有的强化物进行移除,从而导致反应频率降低。班里有一个学生经常说话,起初我经常制止他,但隔不长时间,他又开始说了,反复制止反复说,经过几个回合,我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所以我改用强化移除的策略。在后来的日子里,上课我不再特别注意他,即使说话也不看他一眼,渐渐地其他同学对他也不再注意,失落的情绪使他无意自我表现,逐渐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话也渐渐少了。实践证明,教师关注有时让学生感觉到说话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因而使他说话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时就需要采用移除强化策略。
总之,只有在学生管理中多用心思考,善用心理学和管理学,敏锐地捕捉学生心灵深处的东西,用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点多交流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实现学生引导和激励的效益最大化,才能在唤醒、鼓舞和引导学生成长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