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媛
北京中学积极构建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新型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实施和国际化办学的有效途径,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由此,阅历课程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应运而生了。
阅历课程的背景
课程的生成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为依据。学校把“办一所具有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作为办学目标,以“引领幸福人生,培育中华栋梁”为培养目标,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健之体、仁爱之心、创造之力、尚美之情、报国之志、世界之襟”的中华栋梁,而在中华栋梁这六项核心素养的实现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着撬动这些核心素养达成的杠杆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只有真正被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才称得上课程。亲身经历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极有价值的教育因素,它不仅可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体验探究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能培养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因此,学校开发“中华文化寻根之旅”阅历课程,让学生亲自踏上中华文化寻根之旅,零距离感触悠久的中华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
阅历课程的目标
1.课程目标
实施“中华文化寻根之旅”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完整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社会调查与访问、文献收集与分析等基本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社会、对文化、对历史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社交能力,树立热爱文化、关心社会的意识和敢于负责的态度;通过文化寻根,把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道德行为。
2.三类“寻根之旅”课程目标
“文化寻根——西安行”。通过“文化寻根——西安行”,让学生领略中国历史上建都最多的西安风采;通过对千年古都的文化风情、建筑风情、民俗风情、饮食风情的学习、探究、参观、采访,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通过这个城市兴衰成败的缩影来感知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学生真实地感受中华民族摇篮、中华文明发祥地、中华文化杰出代表的魅力。
“文化寻根——中原行”。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和主干,我们启动“文化寻根——中原行”,目的是让学生实地感受中原文化中的汉字文化、农耕文化、科技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等,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和包容性,理解中原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深刻道理,从而明白优秀文化在民族文明形成、民族精神传承上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化寻根——齐鲁行”。通过“文化寻根——齐鲁行”,感知齐鲁文化,了解文化的融合、方言的魅力、儒学的影响,亲身接触具有民族精神象征的泰山,零距离体会孔圣人的文化遗产,从而不仅了解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学习齐鲁文化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阅历课程的实施
1.精心的准备,让阅历课程丰富而有序
设计学习单。在阅历课程的准备阶段,北京中学的教师会依据行程,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学习单。在齐鲁行中,教师制定了31份学习单,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3份来完成。学习单上的题目,有些需要学生在行前通过文献搜集进行知识的储备,大部分则要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例如,有的教师设计了《招幌文化学习单》,学生需要在台儿庄古城中的招幌博物馆里边参观边完成;有的教师设计了《“儒联”学习单》,学生需要在整个行程中寻找体现儒家文化的对联;有的教师设计了《皮影戏学习单》,在完成学习单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引入课题研究。除了学习单之外,我们还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活动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阅历课程,对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还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我们首先招募了课题学长,以课题学长为核心自愿组合成包含两名六年级学生、两名七年级学生的四人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在民族精神、自然景观、民俗文化这三个领域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并提出问题,确定主题,选择课题的指导教师。例如:有的小组进行了《日升昌记纸币票面设计研究》,有的小组进行了《台儿庄的招牌文化探究》,有的小组进行了《寻找泰山成为“双遗”的证据》的研究……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是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进行开题答辩。
成立志愿服务组。北京中学的每一名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志愿者,在“文化寻根”的阅历课程中,“服务他人”无疑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和培养。阅历课程中有四个志愿服务组,分别是生活管理组、活动策划组、导游服务组、宣传报道组。服务组的成员是经过招募和选拔最终才确定下来的,学生以能够参加志愿服务组为荣。生活管理组要设计评价表格,每晚查房,策划入住酒店期间每晚的安全演练。活动策划组要结合行程设计相应的活动。导游服务组要对行程中要讲解的景点进行分工并准备导游词。宣传报道组把所有的家长拉进微信群,他们在群中发文字报道、手绘报道、活动照片、视频,让家长可以实时看到学生活动的情景。
2.扎实的实践,使阅历课程实在而深入
在阅历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任务非常明确。首先,他们要边参观边利用iPad根据行程中的发现、体验、感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自己所选的三份学习单。为了完成《山东饮食文化的学习单》,学生们围在做煎饼的手艺人身边又是拍照,又是品尝,又是提问。看到学生一手拿着煎饼,一手做学习单的情景,真是让人感慨他们的天真与乐学。其次,小组的成员要在行程中开展本组的课题研究。就拿《皮影你怎么了》这个课题小组来说,学生认为“传承”这个词经常被提到,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们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十不闲”的传人范正安老先生进行了采访。
3.丰富的展示,让阅历课程完整而生动
在成果汇报会上,方南山根据行程中学生的经历编排了一个相声段子,学生爬泰山时的情景仿佛又出现在眼前。《皮影你怎么了》研究小组,通过对范正安老人的采访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应该从他们做起。根据范老师的传授,他们把皮影的制作技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制作出了机器猫等学生感兴趣的动漫人物。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发展皮影事业,学生还亲手绘制了皮影宣传卡,发放给同学、老师和路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皮影,认识中华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
阅历课程的实施效果
1.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中华文化寻根之旅”运用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了思考,触动了灵魂。学生产生了敬畏之情,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对知识的获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学会了研究,包括如何写调查问卷、做统计图、给资料分类;学会了合作与受挫、关爱与感恩,特别是学会了自理:烧开水、使用浴室里的地垫、整理行李、保管财务。有的同学在活动后这样写道:这一次没有父母在我身边,我才感到原来父母一直在照顾我,他们为我做了很多,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也希望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关注生活技能,在家里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2.教师专业成长迅速
教师通过全程参与“中华文化寻根之旅”阅历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观与教学观,转变了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素养和课程实施能力。教师成为了课程建设的受益者和重要的助推力量。
学校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阅历课程,与生活直接对话,与资源贴近交流,为学生营造了实践的舞台、体验的空间。人的成长是“体验”和“沉淀”的过程,与之相比,一切空洞的说教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没有任何的教育比学生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更直接、更有效,没有任何的情感体验比学生最真实的经历更刻骨铭心。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