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丰台五小的“自主课堂”研究始于2012年。从初步接触“自主课堂”概念,到深入实质性研究,不知不觉已经三年了。在三年的探索中,我们深入学习了“自主课堂”理论,丰富头脑;我们以备课为抓手,改革了备课模板和评课内容,促使大家将备课、上课、反思、评课一致起来;我们开始知道并逐步理解“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开始关注“核心概念”的研究,愈发感到自主课堂对师生的意义;我们的关注点由“实效”教学转移到进行“有意义”的教学。
回顾:三年“自主课堂”探索过程
具体来说,这三年的探索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研究“核心概念”,发展师生能力,研究迈向“有意义”
第一阶段中学校自主课堂研究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目标,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在自主课堂的研究中,教师完成自身的知识建构。本学科和本年段的知识脉络、之间的联系、能否整合、是否清楚?清楚知识脉络,对于我们各学科的价值、对教育的价值、对育人的价值,教师又是否知晓?因为我们从备课开始,就坚持研究核心概念,因此,在日常听评课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老师们在教什么知识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能够在表面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探究背后的知识,对“什么是知识”“教什么知识”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理解,改变了狭义的知识观。
第二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今天的“有为”是为了明天的“无为”——让孩子们离开我们之后还会学习、能学会。现阶段,丰台五小各年级都不忽视学生能够自我建构知识,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我们的教学以发展能力为目标,教学观逐步改变。现在各年级都各有各的抓手,课堂教学能够比较大胆地取舍,有意识地做到不面面俱到,有所侧重,尽可能启发学生,让他自己想学,努力把新的思想方向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2.第二阶段:反思调整聚焦“倾听”,研究迈向“有意义”
其一是第一阶段的问题诊断及思考。从第一阶段研究课课堂情况看,教师能够在组内研究中把握核心概念,但课堂达不到好的效果,在操作层面上出现困难。表现为:教师想省时高效,学生质疑、解疑中出现的重复问题多;学生能力不够,如:表达不清楚,需要重复;听不懂,领悟的速度慢;表述的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学生不能判断。以上表现均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尤其是“倾听”的能力薄弱,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课堂研究的进程。因此,我们确定了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把握核心概念,落实操作层面——聚焦学生“倾听”的研究,因为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的基础就是倾听。
其二是推进关于“倾听”习惯培养的研究。学校干部率先研究到底什么是“倾听”,交流研究成果后按学科撰写培训内容、设计学科评价。接着,干部分学科制定《自主课堂“倾听与合作交流”专项评课表》,对照评课表进行组内培训。然后,干部进行课堂引领,分别上语、数、英学科示范课,展示对“倾听”习惯的培养过程,课后开展“倾听”习惯培养的交流会。接着,由学校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上倾听能力培养研究课。最后,全体教师课堂尝试,主管领导听评课,推动改进。
3.第三阶段:落实“倾听”能力培养,让自主课堂实现“有意义”
能力培养策略,凸显年段特色。到底如何落实倾听,让自主课堂真正属于孩子们?经过学校培训,各年级都研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培训原则和训练策略。低年级重在创设倾听的环境,培养兴趣;中年级关注倾听习惯的养成,教给策略;高年级落实习惯的巩固,关注倾听后的生生交锋。
课堂悄然变化,“倾听”促进师生自主。从课堂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更善于倾听,用恰切的点评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准,在师生交流中营造互相倾听的“大磁场”;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奠定基础,实现有效的“倾听与合作”;学生更自主,教师更互动,师生课堂表现异彩纷呈。
思考: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内容量多挖掘浅
现象:展示课上,各学科教师大胆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完成教材规定内容,更充分挖掘资源、拓展运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课上得有价值。但常态课中,一些教师会把这部分拿掉,留作课外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基础性的练习,并降低要求,因而学生更加盼望老师多上研究课。
对策:给学生空间——把解读教材当做所有学科的起点,找到知识的直接意义和启示意义。知识的直接意义是指“知识的意义与兴趣”,启示意义是指“超越具体知识的学科本质的理解和方法或者情感体验的获得”。理解到启示意义,就是对知识的高认知,也就“知其所以然”,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2.倾听的要求不能落实
现象:老师已经多次强调要注意倾听,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做到。
对策:引领学生高度参与倾听,真正理解知识。具体做法是:关注分层,有效引导倾听;把原有知识经验调动起来,造成倾听的投入;课堂保持互动的过程,“真正”引导学生一直动脑子,使倾听达到高效;师生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有效的互动,使倾听自然发生。
3.学生的思考能力没有进步
现象:小组里通常有这样三种学生:一种特别活跃,经常代表小组汇报;一种特别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另一种漠不关心,不动手不动脑,只是旁观。如果这样,我们越是合作,两极分化越严重。很多时候,老师急于赶紧合作,并不太关注每个学生理解了多少,研究的基础是否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没听懂要研究的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难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改变。
对策:一要慢下来。我们需要先搭台阶,70%的学生懂了再往下讲,课堂不要急于往前赶,而要经常往回返,让学生都清晰路径,清晰问题、策略、结论是怎么来的。快与慢是辩证统一的,有时慢就是快。二要动起来。动即是建构。在小组合作研究中,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体现着知识是在不断的磋商中,慢慢达成一致的过程,学习过程既多样,又多边。自主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应该呈现这样的过程:(1)独立学习:报告单每人一份,先独立研究、思考,再交流;(2)关注彼此的学习结果:结果都相同不适宜小组学习,结果不同才能产生质疑;(3)质疑解答中逐步学会关注到一些问题(小组讨论里集中关注某个焦点,或者全班质疑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关注到某一点或几点),此时积极质疑、解疑的学生收获最大。(4)达成一致。
展望:未来的课堂要像女巫的神奇汤
自主学习就是自觉主动的学习。自主学习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想学”,二是掌握了清晰学习思路的“会学”。能够实现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课堂,才叫自主课堂。
而我们理想中的“有意义的课堂”,是指在课堂之中,学生学到知识,并且把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感觉到自己学到了有用、有价值的知识。正是因为知识是学生需求的,学生才会将其主动地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获得一种愉悦和满足。课堂上师生充满兴趣,感受到爱,满足了需求,师生都享受到了一种美好的精神生活。
所以,我们认为,有意义的自主课堂,应该就像女巫的神奇汤。
此时,女巫和小动物们要制造一把新的魔扫帚(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女巫架上锅,放入食材(教师启迪学生一起干);(图3)大家自己找材料放进锅里(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图4)女巫念咒语“咪哩嘛哩轰”(教师关键处点石成金的引导);(图5)大家共同创造出神奇的魔扫帚(出乎预料的创造性成果,每个人都有用,每个人都享用)。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自己研究出来的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创造知识,学会了合作,这是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也是缺少教师这个重要角色的引领就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