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姣霞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探究为中心的学科,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要求讲效率,讲效果。我们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本文从实验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的实验活动以及对科学概念的内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促进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促使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实验 有效 内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9-02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使教师充满了激情,学生充满了活力。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渐渐地让人觉察到了这“热闹”当中的放任与浮躁,让人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的课堂,“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吗?”“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更高效呢?”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参与许多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使实验课更高效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
一、凡事“预”则立——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想要让學生经历有效的实验探究活动,那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教师准备要充分
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中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要求明确,比如对放大镜的使用、滴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等,教师应先明确使用方法。
第二,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教学目标,了解实验的目的,这样才能促使实验的有效性。例如: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有四个活动,用两根吸管“倒水”、玻璃杯中塞入纸巾后倒扣入水中、用注射器观察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最后还要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这几个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但过多的活动会使教学显得零乱,且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有效的探究。教师在明确这点后,我们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如:把用两根吸管“倒水”的实验和玻璃杯中塞入纸巾后倒扣入水中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把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用注射器观察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实验上,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在课前,教师还应先做一次课堂上要做的实验,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知道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针对自身的经历事先控制产生问题的原因,或控制与课堂无关问题的产生,从而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我听一位老师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他准备了生鸡肉让学生做实验,由于课前教师自己没进行实验,结果由于肉块较大,在课堂上学生很难观察到鸡肉由生到熟的过程。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最后,作为科学教师,材料准备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为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效,教师应精心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例如:在上《电磁铁的磁力(一)》时,我在实验室拿来了电池,结果在学生实验时,才发现有几节是废电池,因此有好几组学生的实验现象无法呈现。如果在课前我能检查一下电池,或是多准备一些的话,我想课堂上就不会出现那尴尬的场面。
2.学生准备要积极
课前先跟学生讲清下节课要学的内容,以及需要学生准备的材料,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如果教师只是随口一说的话,我想很多学生是不会认真去准备的,想认真准备的也许也无从下手。但如果教师换种说法的话,我想效果会不一样。例如:在上《蜗牛》这课前,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下一节,我们要上《蜗牛》这一课,我们都知道蜗牛是非常可爱的一种小动物。是不是?”学生纷纷响应。我继续问道:“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见到它呢?”“花坛里。”、“菜地里。”学生争着回答。“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带过来呢?”“放在盒子里,里面放点菜叶子。”“放在我们的饲养盒里,盒子上有小孔。”结果,在上课时,每位学生都有蜗牛在手,有的学生还为了蜗牛能有个伴,还拥有好几只。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蜗牛来到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此事要躬“行”——寻秘妙的实验活动
1.加强实验前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新课程的带动下,我们的科学课要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不敢指导了,只能在一旁等着学生去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是否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呢?我们不只是要考虑少部分的优等生们的科学素养,更应面向全体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在许多的时候必须给学生一定的帮助。例如:一位老师上《温度与温度计》这一课,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接着老师就给每个组一支温度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始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玻璃泡”很感兴趣,都用手捏着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在这个案例中,就因缺少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也就失去了方向,如果教师在给学生温度计前先进行一定的指导, 让学生先想好了需要观察什么再进行观察活动的话,我想学生会收获更多,课堂也更有效率。
2.材料的呈现以及对材料正确使用的认识
在科学实验课上,材料的呈现也是有讲究的。在一节课中如果有好几个实验且实验的材料有所不同时,教师不能为了贪图自己的方便,而把材料一下子全部呈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抵抗弯曲》一课时,做增加横梁的宽度改变抗弯曲能力和改变横梁的厚度来改变抗弯曲能力这两个实验,涉及到的材料比较多,但垫圈、直尺、书本都是需要的,所不同的就是增加横梁的宽度这个实验需要三张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卡纸。增加横梁的厚度这个实验需要三张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卡纸。在教学中,我把两个实验涉及的不同纸张分别放入两个信封中,这样教学中非常有序。试想,如果将六张纸条一起呈现给学生,那课堂场面肯定会混乱不堪,更混淆了学生的思维。
呈现了材料后,学生明确材料的使用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使用量筒时,应提醒学生量筒要摆放在平稳的地方,读数时,眼睛和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保持水平。又如在使用温度计时,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等。了解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
3.合理的实验时间促使实验更高效
科学课堂上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肯定会参差不齐,如能适当地规定实验的时间,对实验的效率肯定有所提高。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一课时,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前,老师没提出确定的时间,也没说些激励性的话,结果有些学生坐在那儿慢吞吞地观察,导致整堂课的时间不够。假如,老师说:“给你们2分钟时间观察,看谁发现的信息多。”那学生肯定会来劲的,会节约课堂上不少的时间。
4.合理利用作业本,提高效率
实验课中,几乎都会用到记录单。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我们也会经常见到教师将打印的记录单分发给各个小组,而这些记录单往往会在作业本中出现,我们何不直接利用作业本呢?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在作业本上,避免学生重复作业。这不仅节约了纸张,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5.材料的整理是良好的收尾
我们在许多的课堂上看到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时,由于实验材料未整理,部分学生根本没听别人的汇报,而是继续在玩实验材料。何不花费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材料整理好,再进行汇报。不知这一分钟能使多少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倾听别人的汇报上呢!
三、润“知”细无声——寓“练”内化科学概念
科学课也需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对科学概念进一步深化理解。练习的过程事实上是学生再学习、再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反馈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获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必要时再进行点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时,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出示了以下几道题目:
判断题:
1.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相同的。 (×)
2.除了浓盐水外,浓糖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 √ )
3.馬铃薯在盐水中是浮的,那么其他物体在盐水中也一定是浮的。( × )
4.水中只要溶解了一些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
选择题:
1.静止在水面上的马铃薯,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B )
A、浮力 ﹥ 重力 B、浮力 ﹦ 重力 C、浮力 ﹤ 重力
2、把马铃薯浸没在加了大量味精的水中,它会( B )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通过以上的几道练习不仅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对知识进行了拓展。课堂上实验用的是浓盐水,练习中提到了浓糖水和加味精的水,使学生明白要使马铃薯在清水中上浮,除了浓盐水还有其他的办法。练习还结合了之前的浮力教学,无形中,学生对之前学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巩固练习。
在教学中,我们认为作业本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作业本当堂完成,既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又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使课堂的教学效率更高了。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学科学课教学更有效甚至高效,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去完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不断实践,不断探究,达到课堂“高效低耗”。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喻伯军 “追求简约的课堂”讲座2011年3月
[3]张红霞 《科学究竟是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