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富政
寻着野路绘民居
——《四川民居龙门阵——徒步·手绘·随笔100例》后记
季富政
《四川民居龙门阵——徒步·手绘·随笔100例》
季富政著
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
定价:128.00元
此生后半段一不小心,跌跌撞撞坠入乡土建筑深渊,已三十年。缘起深度旅游动机,就是想把好看的乡土建筑游够,画够,完全是美术专业的心理支配,似乎在寻找一种专门的表现对象而已……因其深度,显得有些越界,囿其个性,又有些疯狂。自1986年在《南方建筑》发表《四川方言里悟出的建筑情理》以来,越是一发不可收。确实有点“三更造饭,五更拔营”的味道。走得越远,越觉得没有边界,看得越多,越觉得更好的还在后头。显然有些走火入魔了,正是有朋友讥评:“有病”、“疯了”。自己也感到状态有些可怕。其实,此时最大的问题是准备不足,势单力薄。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乡土物质瑰宝,往往束手无策。尤深感不是什么专业能完善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人文、自然全覆盖的领域。于是想到"调整"一词,就是把自己最熟习的知识和技能集中使用在研究上,而不是去东施效颦仿制一幅某一专业的通行模式图。这样,比较适合我行事风格的想法渐自形成。那就是回归开始时的初衷,专门的深度乡土建筑旅游,一种超乎专业的业余爱好。当时,人过四十,已到中年,感觉尚有精力,似还游刃有余。特别强烈意识到要有一种接近美术专业的其他兴趣和衷共济支撑后半生以对抗衰老,以此保持一生的精力充沛,生机盎然,神清气爽。为此,设计了若干由远及近的四川境内调研路线。一天经辗转换乘可直达川东、川南、川北任何一调研点,这种办法专为逐渐衰老而作,因此,六十岁左右才兼而有之地把重心转移到较近的川西。
上述四川境内汉族习惯居住区内的东寻西找,客观上铺垫了乡土建筑一个“面”的形态类型分布了解,同时惊人地发现,四川汉族地区只有单体散居和场镇聚落两种形态,没有发现其他省区普遍存在的自然聚落。这一差别实际上就是四川。包括重庆地区乡土建筑最大特色。回首此论形成,至少花去二十年,终于以一篇《巴蜀聚落民俗探微》文章,受到国内外注意。然而,此论是否厘清了长期纠结人们头脑中模糊不清的巴蜀乡土建筑原点问题,还有待于不同观点拿事实说话以争鸣。因为这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深度旅游结论,他的发现是从徒步、手绘、随笔中来,“路子比较野”……寻着野路子继续走下去,不断扩大考察范围以发现,同时进一步思考,终于逐渐形成四川乡土建筑两条路线发展的清晰思路:一是单体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庄园,诸如温江陈家桅杆,江津石龙门庄园等。二是场镇聚落中的高水平文化场镇,诸如犍为罗城船形镇,三台西平盘蛇状镇等。这就是四川乡土建筑不同于全国,可以代表四川地域特色的典型。本册子收集的实例,正是这些典型的基础和细胞。
责任编辑:黄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