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的传播之痛

2015-08-29 03:40孙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教研信息技术

孙众

最近一段,接到了两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的电话。有一位目前在小学主管教研工作,有一位是大学的理工科教师。他们知道我的专业是教育技术,于是不约而同地来跟我咨询关于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教研主管想知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整合,大学教师想知道学校里为什么要鼓励学科教师们把自己的课放到网上去,意义何在。

初听到这些略显陈旧的问题,我心想这很正常,毕竟隔行如隔山。假如一名教师不是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人员,那么他不太了解这些十年前、五年前在本领域里就已经讨论得热火朝天的问题,是在情理之中。可是我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线课程与视频公开课区别”等内容给两位老友解释了一番以后,我心里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普通教师对于这些内容会如此陌生?”因为就算不是教育技术专业出身,他们毕竟也是信息时代下的教学者。那并且从本世纪初互联网兴起后,教育信息化在中国的大中小学里也陆续开展了。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了大笔经费来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骨干教师信息化培训,各级学校也会开展支持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比如说,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从深层次整合理论、生态学视角的整合理论,到多学科整合策略,超过十年几百所学校参与的跨越式教学项目,早已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再比如说在线课程,与这几年国家和各省市推行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共课、MOOCs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内涵相近,都是通过丰富多样的优质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开展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拓展时空的互动交流、建立符合个人学习风格的社会化学习网络,通过了解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轨迹和学习表现,来预测或优化效果的学习方式。技术时代下的学科整合,或者在线课程等,只是面向的学段不同、形式不同,但都是以学生深层参与、创造性地生成内容、建立个人知识网络为目的的学习,以技术为依托实现社会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结合。

然而为什么学校和区域的教研部门,还是认为在整合方面没有具体的、可借鉴的、有效的实施办法?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一线教师认为,把课程资源和录像搬到网上,就等于在线课程。对于日常教学中不可回避的技术渗透甚至技术变革的现象,他们仍然像生活在网络技术不曾出现或者不曾普及的时代里?

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以传播学为学科理论基础的从业者们,也许该先反思一下我们的传播方式。打个比方,同样是谈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等主题的研究,传统的学术传播方式就是学术会议、层级培训、刊物传播、专家影响等,那么教育技术领域做得怎么样呢?细想想其传播方式也是这些。也就是说,新媒体、新技术多数被教育技术从业者当成了研究对象来改进学习,却没有为本领域的先进理论和宝贵的研究成果提供更好的普及渠道。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个叫作“罗辑思维”。这是由央视前制片人罗振宇发起的一个互联网自媒体。除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的六十秒“语音早报”以外,罗辑思维发起了一系列的线上、实体的活动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们举行全国巡回讲座,招募同行,在公众号上做图书首发、微商等。订阅数量超过两百万的这个公众号,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成为特定人群中颇具影响的传播渠道。再比如有更大影响力的TED,除了定期的现场演讲外,还有不同语言的宣传网站、遍及全球多个城市的二级会议、志愿者翻译和推广团队等。如果教育技术领域也能有更多的具备这种传播意识和能力的团队,再配合各级行政部门的推广举措,那么在教育领域,技术的恰当应用会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普及。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教研信息技术
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带刺的苍耳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