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庸》成书的若干问题

2015-08-28 07:10王晓朴
卷宗 2015年8期
关键词:成书中庸

摘 要:关于《中庸》一书的写作年代和作者问题,从古至今在学术界仍然有所讨论。而大部分的古今学者仍然延续着以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所著的《史记》中的描述作为成书的依据:“子思作《中庸》。”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曾参的学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到了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公元127-200)也沿袭此说,在郑注《礼记注疏》中的《中庸注》说:“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公元574-648)在《五经正义》中说:“案郑《目录》云:《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北宋的理学家程颐(公元1033-1107)也肯定了这一观点:“《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传于孟子。”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在《中庸章句序》中说:“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应当说在历代大儒的眼中都是一以贯之的,以子思所著《中庸》为准。

关键词:《中庸》;成书;年代

1 对于作者和成书年代的讨论:

在历史上,对于《中庸》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北宋学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曾对于《中庸》一书提出过质疑:“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其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有异乎圣人者,何也?《论语》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盖孔子自年十五而学,学十五年而后有立,其道又须十年而一进。孔子之圣,必学而后至,久而后成,而《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生而知之也;自明诚,学而知之也。若孔子者,可谓学而知之者,孔子必须学,则《中庸》所谓自诚而明、不学而知之者,谁可以当之欤?……若《中庸》之诚明不可及,则怠人而中止,无用之空言也。故予疑其传之谬也,吾子以为如何?”欧阳修认为,经过了春秋战国期间长时期的频繁战乱,礼乐之书已经散佚或者焚毁了,儒家的各种观点言说已经杂混在一起了。若是子思所著,为何其《中庸》所言之诚与《论语》中孔圣人所言之意不同呢?欧阳修以《论语·为政》篇为例,认为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一定是在“学而后至、久而后成”,而《中庸》提到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并不符合孔子的“学而知之”,属于“无用之空言”,空中楼阁,所以欧阳修先生认为“疑其传之谬也”。

清代学者崔述对于此也提出过疑问说:“孔子、孟子之言皆平实切于日用,无高深广远之言。《中庸》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言皆不类,其可疑一也;《论语》之文简而明,《孟子》之文曲而尽。《论语》者,有子、曾子门人所记,正与子思同时,何以《中庸》之文独繁而晦,上去《论语》绝远,下犹不逮孟子。其可疑二也;‘在下位以下十六句见于孟子,其文小异,说者谓子思传之孟子者。然孔子、子思之言多矣,孟子何以独述此语?孟子述孔子之言皆称‘孔子曰,又不当掠之为己语也。其可疑三也。由是观之。《中庸》必非子思所作。……盖子思以来,宗子思者之所为书,故托之于自私,或传之久而误以为子思也。……嗟夫!《中庸》之文,采之《孟子》,《家语》之文,采之《中庸》。”

崔述的观点认为《中庸》有多处疑点值得考虑:首先,《中庸》一书的写作言辞“探赜索隐”而又“极微妙之致”,与孔孟平实而不华丽的辞藻截然不同;其次,《论语》和《孟子》之书简单明了、文曲而尽,而且《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其中有曾子和有子的门人弟子所记录,这些人又和子思处于同一个时期,却为什么《中庸》一书的思想观点繁冗而晦涩不懂,离着《论语》和《孟子》之言相差悬殊呢?最后,从《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的后半部分“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至其后的十六句言论的内容与《孟子》一书中的内容极其相似,《孟子》一书却又再重复论说一遍。所以崔述得出的结论就是此书应当是子思的后学假托子思之名而作,或者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而误以为是子思的著作。

而到了近现代时期,许多研究学者也对《中庸》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比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提到了关于《中庸》一文的作者来源问题,认为这部书一部分出自于子思之手,一部分出自后人之手。。他在书中提出说:“细观《中庸》所说义理,首段自‘天命之谓性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末段自‘在下位不获乎上,至‘无声无臭至矣,多言人与宇宙之关系,似就孟子哲学中之神秘主义之倾向,加以发挥。其文体亦大概为论著体裁。中段自‘仲尼曰,君子中庸,至‘道前定则不穷,多言人事,似就孔子之学说,加以发挥。其文体亦大概为记言体裁。由此异点推测,则此中段似为子思原来所作之《中庸》。即《汉书·艺文志》儒家中之子思二十三篇之类。首末二段,乃后来儒者所加,即《汉书·艺文志》‘凡礼十三家中之《中庸说》二篇之类也。‘今天下车同轨等言皆在后段,更可见矣。”

冯先生认为,《中庸》前段部分和后段部分为子思以后的孟子学派所写,因其中较多的谈到了人和宇宙万物的关系,非常类似于《孟子》一书中的神秘主义色彩,而且文本的题材更加接近于论著体裁,而中间的内容或者是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所著,假借孔子门下的学说而推衍之,因其写作的体裁与子思时代不同,而后段部分应当是子思时代比较流行的记言体而作。

郭沂先生在《<中庸>成书辨证》一文中也提到说:“就《中庸》而言,我认为全书含有两个部分。以孔子语单独成章是第一部分,大致为《记》或者说原始《论语》的佚文;其余是第二部分,基本上为一部独立的著作。……《中庸》以孔子语单独成章的第一部分共有十五章,即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章。……《中庸》第二部分必在《孟子》之前,必为子思所作。”

郭沂先生认为,《中庸》一书涵盖了两部分内容:一方面,书中以“子曰”的内容大都是孔子的原话或者是《论语》所未录入的佚文,以及《礼记》中的原文,重点是在其中的十五章內容;而其余的部分,作为《孟子》成书之前的内容和体例,应当确为为子思所写。

2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中庸》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无论是从北宋的欧阳修、北宋的二程、南宋的朱熹,还是近代的著名学者,一直到今天仍然有所讨论和研究,各种观点的交汇和融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中庸》成书的年代已经久远,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不管怎么说,《中庸》一书作为儒家后学子思一派的作品应当予以肯定,虽然其中可能会掺杂着某些后学的成分在里面。如果单纯的否定作者和成书年代,那么研究《中庸》一书蕴含的精妙思想和后人对其中的诠释理解就显得毫无价值和意义了。所以,不论学界存在哪些观点,我们就以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为主体,以子思所著作为依据,为进而研究相关的《中庸》思想发展脉络打下基础理论文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礼记注疏·中庸第三十一》卷五十二,《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十八《问进士策三首》,《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

3. 崔述:《崔东壁遗书》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274页。

5. 郭沂:《<中庸>成书辨证》,《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54-58页。

作者简介

王晓朴(1982-),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成书中庸
Mobility edges generated by the non-Hermitian flatband lattice
人的伟大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尸子》成书年代考
浮生若梦,落眉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