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在台湾经济起飞中的作用

2015-08-28 02:13王婷婷
卷宗 2015年8期
关键词:台湾蒋经国

王婷婷

摘 要:自1945年台湾光复以来,台湾经济便开始恢复发展,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经济已经全面发展,迎来台湾经济起飞的黄金时代。1969年,蒋经国就任台湾行政院副院长,此后台湾当局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大都是在蒋经国的策划下制定出来的,“经济建设六年计划”、“十大建设”、建立科学工业园区等政策对台湾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实现了台湾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且在一项“对台湾贡献最大的领导人”的民意调查中,蒋经国高居首位,可见蒋经国对台湾的贡献在台湾民众眼中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就蒋经国在台湾经济起飞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台湾;经济起飞;蒋经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地区掀起了一股工业化浪潮,经济迅速崛起,其发展堪称奇迹,我国台湾地区便是其中发展的典范之一,而“蒋经国时期”的台湾经济发展则更是具有典型性,蒋经国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不但使台湾顺利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更是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岛内经济的转型。蒋经国虽1978年才就任台湾第六任总统,但1969年他担任行政院副院长之后,台湾的许多政策是在他的策划下制定出来的,台湾其实就已经进入了蒋经国时代,因此本文将1969年至1978年也算作蒋经国时期。台湾经济自战后到80年代末一直在不断进步,但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间是集中在七、八十年代,因此,本文对“台湾经济起飞”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段时间的台湾经济取得如此发展,可想而知蒋经国作为最高领导人,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自然是有着不小的贡献,本文将从蒋经国完善台湾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蒋经国提高了台湾农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台湾工业的进步,促成了台湾从農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方面作以论述。

1 蒋经国完善了台湾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蒋经国上台时,正是台湾最为艰难的时期,1971年台湾失去代表中国的联合国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共同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日、中美相继建交,以及美台断交等也都极大地影响了台湾经济的稳定。这一切对于刚上台的蒋经国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面对这种局面,擅长政治的蒋经国并不是束手无策,他坚持一项信念“如果我们勤勤恳恳地为老百姓做事,我们是不会完蛋的。”所以一面从事经济建设,一面降低国防预算,从1972年的“加速台湾农村建设的新措施”,到“十大建设”,都是蒋经国力排众议坚持实施,“事实证明,没有当年的远见和魄力,后期经济的起飞,和工业产品结构的升级,那就是缘木求鱼。”

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后提出要在自己任内实施多项计划,于是在1973年11月中国国民党四中全会及12月的国民大会年会报告宣布将从次年起以五年时间完成九项重大工程,包括兴建岛内南北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花莲到苏澳的北回铁路、台中港、苏澳港、桃园中正“国际”机场、高雄钢铁厂、高雄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加上后来的核能发电厂,合成为著名的“十大建设”,其中前六项以及核能发电厂均为社会基础设施,后三项为重化工业。由于所需经费庞大,需要大举借款,因此这一决策受到国民党许多人的质疑,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蒋经国力排众议,提出“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的论断,决定不惜一些代价要将“十大建设”完成。

“十大建设”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之后,成效在短期内显现出来,但有些项目并没有全部完工,只完成了一部分,因此台湾当局于1977年9月23日宣布在“十大建设”的基础上推行“十二项建设”,包括台湾环岛铁路网、东西贯通铁路、改善高雄屏东地区的交通条件,扩建屏东到鹅銮的公路、台中港2、3期工程、扩建高雄钢铁厂、兴建核能2、3厂、设立农业机械化基金、农田水利建设、河堤海防工程、大量修建具名住宅、各县市的文化建设。

在以上这些计划提出并实施以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不凡,交通运输、水电设施、社会文化基础设施都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交通运输方面,就有南北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台中港、苏澳港、桃园“国际”机场、环岛铁路网、东西贯通铁路等设施在这一时期建成,为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方便。水电设施方面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发电厂的建设上,台湾第一座核能发电厂——核能一厂于1970年11月在台北县金山乡破土动工,核能二厂、三厂也相继动,工核能电厂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电力生产结构,核电成为台湾电力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有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台湾当局也在“十二项建设”有所作为,如随着工业区的兴建,新的居民聚居区也随之形成,这些市镇包括林口、台中港、大坪坝等地方。“截止1984年3月,共建住宅38270户。”开展市镇文化建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74项建设,总投资15亿新台币,在1981年之前集中完成了24项,其余50项在后来的时间里陆续完成。

自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长后,在各项经济政策中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因此,台湾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水电方面,较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更好些。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台湾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建成了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组成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节省了运输上的大量时间与财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这也成为拖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水电设施的健全,也为农业、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水力、电力不充足不再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阻碍。从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能够看出台湾当局对市民社会生活的重视,而这些建设必将提高市民素质,进而为社会安定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 蒋经国提高了台湾农业的发展水平

台湾从日据时期就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台湾经济是以米、糖为主的农业经济,甚至到了台湾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台湾经济的发展依旧是工农并重。五十年代,刚刚回归的台湾,民不聊生,经济处在崩溃边缘,经历了第一次“土地改革”等措施后,农业开始逐渐恢复,蒋经国时期虽然实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策略,重心放到工业升级上,但是依然重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提高台湾的农业水平。

关于农业方面的建设自“十二项建设”中有所重视,为了推广各类农业机械发展现代化,台湾当局于1978年7月设立农业机械化基金会,划拨资金40亿新台币。在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同时,水利系统的现代化也在进行当中,工程总耗资19亿新台币,工程包括嘉南、彰化、兰阳、云林等地区,共修筑排水道1794公里,防护设施700多座,延长淡水河道71公里。水利设施工程的完工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摆脱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营,使农业实现专业化、企业化和机械化,台湾当局提出“推动第二阶段的土地改革,进一步实现地尽其利、地利共享的目的”。第二次土地改革是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把逐步商品化的农业经济引向资本主义的大农业,因而代表了农业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 蒋经国促进台湾工业的进步,促成了台湾从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台湾经济结构20世纪6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1952年农业生产净值占台湾生产总净值的35.2%,工业只占17.9%。”后来随着发展进口代替工业和出口扩张时期外国资本的输入,以及出口加工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很快发生变化,从1965年起,工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农业。到1985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为6%,而工业产值的比重升到52.2%,台湾在经济快速成长中已完成农业经济向工業经济的转型。

蒋经国上任初就提出要实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策略,到80年代,主要经济政策是“加速经济升级,积极发展策略性工业”,设立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推行“三化”(即“经营自由化”、“经济国际化”、“管理制度化”)、推行“十年经建计划”和实施8、9期经建计划。

首先是台湾基础重工业的发展,台湾位于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发展航运事业也很有潜力。航运承担着台湾主要的对外贸易任务,台湾航运量的75%由外轮承担,而台湾本土的造船业无法与国外竞争,为了执行“台货台运,台轮台造,台轮台修”的政策,台湾当局决定建造造船厂。由于造船业涉及钢铁、机械、电子等一系列工业,造船业不仅发展了台湾的航运事业,而且带动了造船的下游产业,促进了各项工业的发展。

1978年,台湾首次召开“科学技术会议”;1979年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科技兴台”作为未来台湾发展的主要方式;1981年,“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台湾未来产业发展的项原则,包括技术程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度低、环境污染少、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将技术密集型作为发展科技项目;1982年第二次科技大会召开,修订了“科技发展方向”,确定“八大策略性”科技项目,分别为资讯、能源、光电、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工程、肝病防治技术、食品科技;1986年第三次科技大会提出现阶段科技发展的目标,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开发研究三者并重,强调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采取技术合作、吸引投资等方式引进高科技工业作为策略工业,特别强调科技的自主研发能力。

设立科技工业园区是台湾经济转型中的一项措施,新竹科技工业园区的建立,借鉴了“硅谷”的一些做法,园区设立于新竹市东南部,周边有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包括电子研究所、能源研究所、工业材料研究所、机械研究所和化学矿产研究所)、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根据当时的规划,科技园区占地2300公顷,将在10年内分三阶段完成。总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作为高科技工业的实验区,对台湾而言,无疑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它的建立标志着台湾迈向高科技时代的开始。

蒋经国时期,台湾经济首先从基础设施着手,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台湾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虽然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路上,但是依旧坚持工农并重,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继续进步,走出了一条先进的道路;工业作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心,在蒋经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台湾当局实现了经济战略决策上的重大转折,并成功实现了台湾经济转型以及产业升级。这一切,虽不能算作是蒋经国一己之力,但作为台湾这一时期的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对这些成就实现必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带头与推动作用。江南先生的《蒋经国传》是以公正的第三者立场所作,评价较为客观公正,书中对蒋经国经济方面的作为评价较高,“经国掌舵,经济上可得满分,殆无疑问。”

猜你喜欢
台湾蒋经国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蒋经国不用日货
蒋经国亲民:工地吃盒饭
蒋经国统驭台湾情报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