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5-08-28 19:57袁云
课外语文·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发普遍。从社会、学校、学生、教师几个方面研究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健康成长,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职业倦怠越发常见。剖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健康专业化成长,进而更好推动新课程改革进程。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教师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中学语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教育教学工作压力,个体处于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中学语文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现:(1)身体疲劳,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会难以应对工作压力,身体状况不佳,易产生周期性头痛和心悸等身体机能上的不适;(2)情绪低落,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感觉工作没有价值,易怒、容忍度低,难以控制个人的情绪,对学生失去耐性,对同事不友善,对工作失去热情,易引发心理问题;(3)知识衰竭,网络的普及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更新换代使得教师的地位不再神圣权威,教师往往在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间倍感知识欠缺,知识储备不够多元化。

一、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耶鲁大学的学者萨若松(Sarason)曾说过:倦怠是个人的特征,亦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某种反应。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每种行业都在逐渐专业化,要求更加精细化,竞争也更加激烈化。各行各业的人都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样从业的人员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当然教师行业也不例外。社会的过度期望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学生问题多、教育质量低都归咎于教师。这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社会对教师的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妨碍了教师保持正常的心态,从而导致教师压力的产生与职业倦怠的出现【2】。

学校的管理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显著的联系。学校权威的领导风格、不良的教师评价机制、质疑教师的专业能力等都可能成为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学校对教师关怀度不高,其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的学校用企业的管理办法来管理教师,动辄经济处罚或奖金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很大。学校安排过度负荷的工作也成为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固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形中也增加了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由于学校行政工作的各种限制,很多学校在推进改革中把文书工作会转加给语文老师。虽然课改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但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中学语文教师仍然面临着升学任务,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承担班主任的工作,还要进行晨读课、晚自习的辅导,还要做好随时被听课的准备,开公开课的次数也在课改中增加,频繁的考试命题、监考、阅卷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很多学校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求及时反馈评价,即阅卷不过夜,考试当天要把试卷批改出来,第二天评讲。此外,学校经常举行各种名目的教师培训、进修,挤占了教师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逐渐磨灭了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进而引起教师的厌倦与反感。

中学生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也成为导致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不可忽略的因素。当学生处于中学阶段时,语文学科再也没有小学时候的地位,学生更愿意学好数理化。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相对不固定,学科体系性不强,知识点凌乱琐碎,需要大量的记忆背诵,长期的课外积累。如此一来提高语文成绩必定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所以很多学生在考试制度下不愿意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在中学生心目中地位较为尴尬,容易使学生忽略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教师会觉得自己的学科不被重视从而降低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很多学生有着各种不良行为,甚至有的学生对老师不尊重,不愿意被束缚管理。中学校园里学生违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教师必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辛苦教育难见成效,让很多老师以为自己的行为不足以改变现实、不足以改变学生。教师教导学生收效甚微导致其减少对工作的投入,降低对学生的期望,长此以往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不断增强,最终易诱发职业倦怠。

外部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个体因素起作用,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冲突是许多教师感到倦怠的根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3】。多种角色的定位与转变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难以协调。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师德、知识、能力、心理四个方面素养都有着各种要求,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外在因素影响极易导致工作倦怠。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单一狭小,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容易使教师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个人成就感难以得到满足。同时教师身为专业人员,但没有任何专业自主,也不能对政策的制定有所影响,倦怠就容易产生。

二、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使得教师角色冲突更加凸显,中学语文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立足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分析上,有效探讨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全社会都应参与进来。政府和主流媒体应加以引导,改善社会大环境,建立对教师的合理角色期待。社会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对教师持合理的期望,理解尊重教师的劳动、合理评价教师的活动。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使教师感到真正被社会尊重,增加教师的存在感、成就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设置专门针对教师心理的部门,对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以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学校既是中学语文教师引发职业倦怠的诱因,同时也可以转化为教师工作的支持系统。学校的组织结构要正式化、标准化、专门化,比如健全行政机构,文秘类的工作不应转加给语文教师;健全教师评价机制,不以校领导的意志为转移。学校要鼓励教师的工作,建构共同的规范、价值、信念,多给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顾及教师的心理感受,给予教师精神上的支持,使教师感到被重视、被尊重;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缓解职业倦怠。

(三)广大的中学生也可以从外围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中学生要真正体会教师的辛苦奉献,真正做到尊师重教。同时中学生更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不轻视语文学科,努力学好母语。只有学生学得好,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提升,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至高无上的成就感。

(四)中学语文教师个体要努力进行角色调适,学会减压。在不同的场合,教师要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例如,在教学中做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期望,往往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应加强和各方面的联系,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处境。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各方面的压力,教师应进行积极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认知即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一面,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事物的消极面[4]。如:看淡升学率、回避教学竞争等。教师的感情要不断地筹划、管理,要迈过因过分熟悉而产生的麻木期[5],语文教师需要经营好自己的教学情感,保持教学热情。最后,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解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寻求自身新的发展,才会拥有真正的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减少职业倦怠。

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不利于教师自身及中学生的发展,阻碍课程改革的推进,因此需分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找到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唯有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少产生甚至不产生职业倦怠感,复杂艰巨的课程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10

[2]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

究,2005(11):67

[3]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07,308

[4]赵建华.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及自我心理调控策略研究[J].心理科学.2002(3):373,374

[5]胡明道.胡明道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5

作者简介:袁云,女,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