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鹏
[摘要]高考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基于对高教育公平视角,对高考制度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高考制度的合理与不完善之处,以期对未来高考制度改革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考制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77-02
高考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都有广泛的影响。如何完善我国的高考制度,提高民众对高考的满意度,高考公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高校扩招政策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受众从精英群体向大众群体过渡,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转化,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我国高考制度概述
从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与完善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高考制度,具体特色如下:第一,考试内容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第二,在考察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第三,科目设置上实行“3 + X”的考试方案。三门大科语文、数学和外语为所有考生必考科目。“X”为自选科目,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学科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第四,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当前的高考现状可以看出,在考试类型上,主要分为理科和文科综合,或者为大综合、大综合+1等形式。在考试时间上,在原有基础上改革,提出进行两次高考,分别在春季和秋季。
尽管高考招生一直在发展和改革,但是在公平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应试教育的死板,造成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造就了我国技能人才紧缺和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才格局。第二,户籍限制下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问题。大规模人口流动频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近高考受着户籍制度的限制,另外地区间高考发展不均衡也导致大量的高考移民问题。第三,各地区的高考招生不平衡,高校对所在地招生名额的分配不均衡,导致各地区高校招生差异巨大、高考机会不平等。第四,“一考定终身”及其他高考制度的不合理。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怨声日显严重的今天,对高考进行分析,肯定高考在我国教育事业历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正视其不足及局限性,积极努力探索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根据相关高考的政策文件和规划纲要,可以看出,在教育公平性方面,应该主要强调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应该通过一切有效手段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尤其要在实施高等教育方面。进行相关试点的改革和发展,特别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应该重视,他们的升学考试方法应该得以有效解决,不断为农民工子女的异地高考而努力。
二、我国高考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环境、观念都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但高考模式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应试教育依然是中小学教育的主流。为此民间有不少声音,认为高考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希望参照欧美大学的招生方式,废除高考制度。同时有更多人反对,认为在目前体制下,没有什么制度能够比高考更公正、公平。高考制度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理解:
一方面,对于教育公正性的理解应该更为具体,应落实在受教育群体的机会均等方面。比如,香港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为避免高分低能,学生要通过一项重要的考官面试。但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招生取消了这一环节,因为经过实践调查,面试对于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更为有利,因为面试的费用对于较为贫困的家庭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因此参加面试的,几乎全部都是家境相对优越的城市孩子。
另一方面,高考能够有效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并且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近年来,为满足不同地区的教育现状,高考由原来的统一命题改为各个省市自主命题和国家命题并存的局面。一些教育大省(市),如广东、上海,实行自主命题,而相对落后的一些省份,如甘肃、海南,仍然使用国家卷。近年来,高考录取制度也一再改革,为高分考生创造了更好的选择高校的空间。从报志愿方面来看,由原来的估分报志愿到现在的实分报志愿,消除了考生冒险估分的风险;志愿方面,由原来的按顺序排列志愿到现在的平行志愿,减少了考生滑档的风险;每个批次的志愿公开征集,不但关照到滑档考生的意愿,也提高了录取率,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生源。
三、我国高考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分析
(一)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的评价体系一直是以学校开设的主要学科课程为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这些学科一直是高考内容,学校也以这些学科为中心教学。一些边缘学科偶尔涉足高考,如音乐、美术、体育等,选择这些学科的学生需要自己学专业课,学校只管文化课。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非常单一,考试集中在3~6门学科上,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考生的命运。评价体系单一的考试必然会引起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虽然各地教育部门都要求淡化高考状元现象,禁止炒作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但社会的普遍价值评判直指成绩,升学率必然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二)高考加分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纵观我国的高考加分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鼓励性质的加分,主要包括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学生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等奖励;二是照顾性加分,这部分主要是从特殊群体的考生考虑,包括山区、少数民族、台湾籍、海外华侨的考生,还包括烈士子女以及因公牺牲,或者具有一到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等;三是相应的政策性加分,农村独生子女可以在高考时加10分。
当前,针对相关的高考加分政策,各个部门正在进行有效规范和调整,包括的范围主要涉及到文体美特长生、科技竞技类竞赛等加分相关的资格。对于保送资格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获赛全国决赛一等奖还有保送资格,其他类型的竞赛以及奥赛省区的一等奖学生就没有相应保送资格。另外,相应的省级招生委员会有相关的加分政策的解释权。
(三)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大约为5%左右的名额,试点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为了能选拔优秀学生,可以自己制定相关的招生内容,这种很大的自由选择权利也存在一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根据清华大学在2012年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的学生几乎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保送资格、高考加分以及自主招生的优惠措施,相比于城市的学生,他们获得的机会和名额少之又少。对于那些直辖市的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的机会则相对要多。
在进行高考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高校对于不同地区学生的态度,这些自主招生的范围大都是省示范性高中、市重点高中,在这些学校的生源中,城市学生占大多数。另外,在进行自主招生考试中,学生需要到高校去考试、面试,这中间的费用对于农村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学生综合能力是面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在这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沟通能力以及阅历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更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2012年进行了一定的试点改革,比如,从2011年开始,在大陆地区,台湾高校可以进行自费生的招收,复旦大学正在进行相应的“去高考化”的改革。这些都对自主招生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自主招生中的不公平问题亟需改革。
(四)户籍制度对高考公平的制约
分析我国的高考招生政策,可以发现,其录取比例是根据各省高教资源以及考生情况进行分配,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实际数量的影响。这样的分配机制也会造成各个地区的考生具有不同机会的录取情况,这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视问题,妨碍进行公平的招生。当前,随迁人员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大部分人都赞同进行高考户籍制度改革,这种改革方式正是基于我国存在2亿多离开户籍、异地生活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高考户籍、高考移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就说明应该进行有效的改革。
进行具体的制度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不可能做到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存在需要克服的大量困难。其中,取消高考户籍最大的障碍则是不均衡的教育发展资源,同时,如果盲目地对于户籍限制进行取消,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五)高考招生区域差异严重
对于我国的高考招生来说,具有明显的地区性质,各个省市的录取名额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数量,公平地按照比例划分,即便对于同一套试卷的各个地区来说,也具有较大差异的录取线。
对于大部分高校所在地区来说,一般往往具有较多的招生人数,这种做法能让高校更加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保证当地招生的比例,但是,这种比例有点不合理的偏高,就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即使在招生名额确定的情况下,各省的报考人数不同,也可能造成录取比例和分数线的差异,这也是高考移民的产生原因,考生希望能到录取比例高的省份参加高考,以获得更多的入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