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威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而中职教育在社会技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本文从改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键,和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身信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职教育模式;人才培养;道德加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基地,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担负着培养技能型、创新型等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学历、学术型人才的看重,对管理型、追求知识经济的人才的追求意识逐渐强化。再有社会的分配制度没有相应的完善,衔接还有一定的问题,专业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使得社会和学校对中职教育没有足够的信心。在社会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只有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或者重点高中的学生才会去选择高职、中职教育,这种思想在社会人群中有一定的模式化,导致自己不能树立充足的信心。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不一定只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高知识分子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知识技能,在工作岗位能够做出成绩,得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认可都应成为这一行业的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的关键应为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也就是企业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这也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关键性问题。因此,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树立学生信心,优化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的生源大多是来源于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等因素而选择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自己内心就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但这部分学生就真的没有可塑性?没有成才的可能?答案一定是不对的。现代的科学认为学习不好者不代表智力的落后,人类的智力是多元化的,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技能学习不好,并不代表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希望中职学校的学生摘掉悲观情绪的帽子,勇敢的认清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短板。通过自己在中职学校的不断努力和学习,一定会成为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要从自身反思,如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不但看重教学内容,更要看重教学环节。中职教育不能参照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结合,边实验边讲解,尽量把课堂里书本教学模式转变为技能实践教学。这样才能有效便捷的使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中职教育一般都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完全可以把教学过程搬到实验室或者教学车间来完成,把握零件加工、图纸的绘画、模具制作和部件组装,手把手的去操作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去学习。这样比只在教室里教授书本知识更加的理解透彻。与此同时在理论教学中多媒体的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的使学生更加直观的去学习知识。同时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起到引导学生学习锻炼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完善考核制度,注重道德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参照普通高中的理论闭卷考试的模式,很容易走入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可是我们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未来面对的是找工作而不是升学,所以应该在职业技能和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应该大致相同。而平时成绩可以在学生平时上课表现、课外作业和对知识的研究态度来作参考。对于职业技能的考核则应该相对注重一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更加勤奋努力的去学习,而考核尽量体现在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考核项目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避免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中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普通初中毕业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正在成长的过程,逆反心理比较突出,思想相对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外界对其本身的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在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学习这一板块中缺乏自信,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有自暴自弃的心理。经常会发生一些喝酒打架、经常旷课、行为散漫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开设一定程度的文明礼仪讲座、学校艺术培训和一些团队合作来凝聚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成为技术型人才的基础上也是高素质高品位的全才。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自信心以及集体荣誉感。养成能够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在毕业以后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巨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困难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政策、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中职教育工作,为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而富有活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1).
[2]胡旭辉.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01).
[3]王纪安.德意志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概览—德国高职教育考察述评之一[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