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王六郎》

2015-08-28 02:33李春梅
课外语文·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对比

李春梅

【摘要】《王六郎》是《聊斋志异》中的代表性篇目,蒲松龄描绘两个相对的世界,他们之间相比较而存在,一个是黑暗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希望的理想世界,这希望的理想世界与黑暗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则主题更鲜明、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的孤愤,也更能让读者珍惜作品中的“情”,这“情”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黑暗的现实世界;希望的理想世界;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近500篇,佳作颇多,蒲松龄构建了一个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孤愤,其中最为读者乐道的要数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一门艺术,《聊斋志异》通过各种各样的对比增强了人们对美丑善恶的情感体验,因而更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内心,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这种艺术技巧的运用。蒲松龄描绘两个相对的世界,他们之间相比较而存在,一个是黑暗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希望的理想世界,《王六郎》就是其中一篇,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设置也比较简单,但作者以至真至情之笔,描绘了一个友谊的纯美世界,而在文章结尾又用现实中的一个富贵相忘的真实事件来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两个对立的世界,这种对立交相辉映,也让读者为其中的情感动容。

一、希望的理想世界

《王六郎》写的是人与鬼交朋友的故事,“人”为许姓渔夫,“鬼”为水鬼,名为王六郎。渔夫爱喝酒,喝酒之前,一定以酒酹地,说“河中溺鬼得饮”,正是由于这一施恩行为,也由于两人志趣相投,都喜好饮酒而成为朋友,一方供酒,一方驱鱼,“如是半载”,“情逾骨肉”,紧接着将自己“业满投生”的隐私告诉了渔夫,从这可以看出两人友情有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接下来发生的“投生”事件更是让许姓渔夫刮目相看,王六郎把与自己生命攸关的相代者信息告诉许姓渔夫之后,并让许姓渔夫“于河畔视之”。我们不妨来看看王六郎欲往投胎的精彩片段:“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这几句话写出了女子奋力求生的状态,但最让读者动情的莫过于一个“屡”字,这个字可以看出王六郎内心无比激烈的心理挣扎:是利用他人的死亡来寻求自己的生存,还是救人于危难呢?王六郎选择的是舍弃投胎的机会,文中这样表述道: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在私利与道德之间,王六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道德,选择了义,而这更让他的朋友许姓渔夫刮目相看,两人的友情也就更进了一层。

从这似乎还不足以看出这段友情有什么不同,但显然作者把自己构想的重心放在了后半段,王六郎因为得失抉择中的“仁人之心”通达“帝天”,被上帝任命为招远土地神。这里有一个人需要留意,就是他的妻子。临行前,妻子嘲笑、阻挠也并未让渔夫停下探望王六郎的步伐,渔夫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远赴招远看望老朋友,而王六郎并未因为自己“置身青云”就不认老朋友了,而是给予了热情的款待。这分别表现在对渔夫的相迎、相见、相送的描写上。小说描写当许姓渔夫来到招远时,王六郎早在数夜之前就通知了治下的百姓等待。当渔夫来到土地神祠祝祷说“仅有卮酒,如不弃,当如河上之饮”时,“俄见风起座后,旋转移时,始散。”这是王六郎见到老朋友时的酬答。当晚,两人梦中相见,王六郎“衣冠楚楚”,说“远劳顾问,喜泪交加。但任微职,不便会面,咫尺河山,甚怆于怀。居人薄有所赠,聊酬夙好。归如有期,尚当走送。”可谓是深情依依!当渔夫要离开时,招远的百姓又受王六郎的委托,“折柬抱袱,争来致赆,不终朝,馈遗盈橐”。可谓赠送丰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别的场景历来为人称赞:六郎化作“羊角风”,“盘旋久之,乃去”。此处描写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就把王六郎和许姓渔夫的深情厚谊描绘出来,令人为之动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是朋友交往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孔子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姓渔夫与王六郎的友谊,虽然是隔着生死的交往,虽然是人与鬼之间的交往,但却是至真至诚的至情,人世间少有。

在蒲松龄的笔下,《王六郎》创造的理想世界是充满着温情的,是作者的文学想象。到处都充满着“情”,而这种纯粹的友情似乎不在尘世,可蒲松龄是现实的,他又用现实之笔刻画了一个现实世界。

二、黑暗的现实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鬼之间的交往是不存在的,于是在篇末蒲松龄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世俗交友的故事:一位家贫的“林下者”想结交“任肥秩”的青梅竹马的儿时好友,但事与愿违,昔日好友竟不相认,结果落魄而归。现实中的真实事例发人深省,这里有一个人我们也需留意:族弟。“其族弟甚谐,作月令嘲之云:‘是月也,哥哥至,貂帽解,伞盖不张,马化为驴,靴始收声。”现实中族弟揶揄作月令更显出世态的炎凉。

蒲松龄描写这个真实的故事是有其用意的:文末异史氏曰: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文中渔夫所交的虽是异类,但并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恰恰相反,他们的交往是富有人情味的,渔夫是下层百姓,有着内在的真诚品质,王六郎是鬼,然而他的心是至诚的。鬼神的真诚反衬出人间的险恶,这种真诚的友谊正是蒲松龄向往的理想世界。

蒲松龄生于混沌的世界,当时人情淡薄、尔虞我诈,尝尽世间的人情冷暖,对炎凉的世态深有体会,对于“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的势利观念也更深有体会。在《聊斋自序》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孤寂的心境: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并发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的呐喊。可见他对于真挚的友情,是十分渴望的,于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勾勒出人生的美好理想。但他又是清醒的:现实是无奈的,所以用现实之笔书写真实,这希望的理想世界与黑暗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则主题更鲜明、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的孤愤,也更能让读者珍惜作品中王六郎与许姓渔夫之间的君子之交,这种交往,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钱礼仪的友情,这“情”可感天,可动地,这“情”也就显得弥足珍贵,这表达了蒲松龄对于真挚友谊的赞美与欣赏,对这至情的推崇与张扬。

(编辑:刘影)

猜你喜欢
对比
关于杨德豫与黄杲忻版本的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语法衔接在英汉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